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诚的爱心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在《语文课程标准》里把爱心教育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爱心表现形式有很多,如,对集体的热爱之心、对人的敬爱之心、对朋友的友爱之心、对弱者的怜爱之心等。真诚的爱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应该从小培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心。
一、利用课文的内容优势,培養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心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内容涉及到人应该有怎样的对集体的爱心,怎样建立这种爱心、对人生的影响等,这是培养学生对集体有爱心的重要课程资源。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集体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在的班级、学校是一个小集体,而这个小集体却是包容在家乡、祖国这个大集体之中的;其次让学生明白对集体有一颗热爱之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自古以来,很多名人就是因为抱有一颗对集体的热爱之心,在这颗心鞭策下发奋图强,最终取得成就而名垂千古。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这雄心其实就是对集体的热爱之心。要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心,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长城、故宫和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观、秦兵马俑的伟大、桂林山水的秀丽……然后激发他们对集体的热爱之心。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笔者引导学生:为什么雨来在日本鬼子威逼利诱的情况下也不说出交通员李大叔的藏身处?甚至日本鬼子要枪毙他了也不说?表面看来是因为雨来爱大叔,从深一层分析,是因为雨来怀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才会那么勇敢、机智地与日本鬼子斗争。这样一来,热爱集体、时刻为集体争光的种子就会无形中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他们会逐渐懂得热爱集体应该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做起,从小做起。
二、利用教材的榜样力量,培养学生对人的敬爱之心
一个人会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对于教师,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尊重,可是对家人或其他人,却是不懂得尊重,特别是对家人,相当部分学生经常是冷眼相对。为了让学生形成对别人的敬爱,特别是对家长的孝顺、尊敬之心。
在语文教材里,也有这方面的榜样力量,例如,笔者教学《秋天的怀念》时,问学生:面对作者的无理粗暴,他母亲的态度怎样?为什么作者的母亲都快去世了,作者还不知道她的病情?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表达母亲情深的句子细读、品味、感悟,把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从中领会亲人间的深情。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家长应该持怎样的态度?通过对比,让学生深深懂得孝顺、尊敬家长的重要。对家长需要如此,对其他人也要一样。让学生明白尊敬别人要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久而久之,学生对人的敬爱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形成。教育学生对人要有敬爱之心的课文还很多,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
三、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对照,培养学生对朋友的友爱之心
在学校,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在社会,很多年轻人脾气暴躁,常因为斤斤计较一点小事就爆发“战争”……由此可见,在讲究“和谐”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显得非常重要。语文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正面教育内容:同学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富于爱心等。所以,笔者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强、模仿心理,结合教材的榜样人事,培养学生对朋友的友爱之心。
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笔者先让学生吃透课文:课文讲的是在战争时期,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阮恒多朴实啊!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阮恒误认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他为什么还献血?因为他待人真诚、无私助人,因为他有友爱之心。然后引申:阮恒误认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她”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并且医生问他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她是我的朋友”。对一个尚且不能叫出名字的“她”,阮恒也能伸出友谊之手,我们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
四、回想教材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对弱者的怜爱之心
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很多学生平时都大手大脚,可是,到了要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时,他们却很不乐意,就算肯伸出援助之手的绝大多数是应付,这就说明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心非常冷漠。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人物悲惨命运的素材,为了培养学生对弱者的怜爱之心,我让学生回想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唤起学生的良知,产生对人类的无私爱心。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后,布置了一篇作文《假如我遇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尽情发挥。很多学生都能写出同情的话语和怎样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然后我语重深长地教育学生:对于弱者,我们应该有怜爱之心,要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要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尽一份力。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渗透爱心教育,让学生从小培养真诚的爱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利用课文的内容优势,培養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心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内容涉及到人应该有怎样的对集体的爱心,怎样建立这种爱心、对人生的影响等,这是培养学生对集体有爱心的重要课程资源。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集体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在的班级、学校是一个小集体,而这个小集体却是包容在家乡、祖国这个大集体之中的;其次让学生明白对集体有一颗热爱之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自古以来,很多名人就是因为抱有一颗对集体的热爱之心,在这颗心鞭策下发奋图强,最终取得成就而名垂千古。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从小就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这雄心其实就是对集体的热爱之心。要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心,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领略到祖国的大好河山:长城、故宫和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观、秦兵马俑的伟大、桂林山水的秀丽……然后激发他们对集体的热爱之心。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笔者引导学生:为什么雨来在日本鬼子威逼利诱的情况下也不说出交通员李大叔的藏身处?甚至日本鬼子要枪毙他了也不说?表面看来是因为雨来爱大叔,从深一层分析,是因为雨来怀着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才会那么勇敢、机智地与日本鬼子斗争。这样一来,热爱集体、时刻为集体争光的种子就会无形中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他们会逐渐懂得热爱集体应该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做起,从小做起。
二、利用教材的榜样力量,培养学生对人的敬爱之心
一个人会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对于教师,绝大多数学生都懂得尊重,可是对家人或其他人,却是不懂得尊重,特别是对家人,相当部分学生经常是冷眼相对。为了让学生形成对别人的敬爱,特别是对家长的孝顺、尊敬之心。
在语文教材里,也有这方面的榜样力量,例如,笔者教学《秋天的怀念》时,问学生:面对作者的无理粗暴,他母亲的态度怎样?为什么作者的母亲都快去世了,作者还不知道她的病情?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能表达母亲情深的句子细读、品味、感悟,把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从中领会亲人间的深情。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家长应该持怎样的态度?通过对比,让学生深深懂得孝顺、尊敬家长的重要。对家长需要如此,对其他人也要一样。让学生明白尊敬别人要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久而久之,学生对人的敬爱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形成。教育学生对人要有敬爱之心的课文还很多,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
三、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对照,培养学生对朋友的友爱之心
在学校,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在社会,很多年轻人脾气暴躁,常因为斤斤计较一点小事就爆发“战争”……由此可见,在讲究“和谐”的今天,人与人之间友爱相处显得非常重要。语文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正面教育内容:同学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富于爱心等。所以,笔者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强、模仿心理,结合教材的榜样人事,培养学生对朋友的友爱之心。
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时,笔者先让学生吃透课文:课文讲的是在战争时期,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阮恒多朴实啊!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阮恒误认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他为什么还献血?因为他待人真诚、无私助人,因为他有友爱之心。然后引申:阮恒误认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去,但为了“她”能活下去,仍然坚持献血,并且医生问他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她是我的朋友”。对一个尚且不能叫出名字的“她”,阮恒也能伸出友谊之手,我们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
四、回想教材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对弱者的怜爱之心
现在社会进步了,人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很多学生平时都大手大脚,可是,到了要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时,他们却很不乐意,就算肯伸出援助之手的绝大多数是应付,这就说明他们对弱者的同情心非常冷漠。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反映人物悲惨命运的素材,为了培养学生对弱者的怜爱之心,我让学生回想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唤起学生的良知,产生对人类的无私爱心。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笔者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后,布置了一篇作文《假如我遇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尽情发挥。很多学生都能写出同情的话语和怎样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然后我语重深长地教育学生:对于弱者,我们应该有怜爱之心,要毫不吝啬地伸出援助之手,要为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尽一份力。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对学生渗透爱心教育,让学生从小培养真诚的爱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