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审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对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生的心理品质不仅影響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且也影响着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担当起时代的责任,积极响应《纲要》的号召,在教学中多渠道、有效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一、在语文活动课、作文课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作文日记教学为载体,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凸现他们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在活动中,让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慢慢地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如:描述心理情感的有:《我真后悔》《我真开心》《我渴望 》《假如我是 》;写人:《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让人难忘的人》;写事《这件事教育了我》《难忘的一件事》《小事不小》《我相信我能行》等等。通过这些内容记载,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学生会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作文,认识自我,把作文与自身的成长紧紧结合起来,把作文作为生命成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再者,老师在学生的作文及日记本上,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写上人性化评语,如:“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老师为你的成功而自豪”“加油,你一定能行的”“很好,通过这件事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老师祝贺你!”……。还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情况较严重且不适合在集体中进行指导的,就采取个别交流的方法,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在集体讲评课上,朗读范文,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作文日记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作文日记的评语上,教师不光从作文的技能技巧入手,更给出人性化的评点,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优化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本课题组做了大量尝试,通过协作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性学习、自学、开放式学习等方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下是一些老师的实践心得:
在八年级下册阅读课《再塑生命》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学生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构建自己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课《雪》的教学中,通过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会了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体现了作者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三、在名著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八年级上册要求学生阅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三部名著,下册要求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两部名著。
丰富的情感内涵,是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通过名著阅读教学,让学生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品位。文学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者独特看法,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影响,他们能够在感受情节,人物魅力的过程中,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在基于自己自下而上背景的审美感受中,接触并领会到作品中思想的光芒,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品质。
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未来冲击已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危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症,在沛然而作的变革浪潮中,成长中的青少年成了最有希望同时也是最脆弱的群体,除非他们很快学会控制个人和社会的变化速度,否则,后果十分严重。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语文教学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理更健康,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追求。
一、在语文活动课、作文课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作文日记教学为载体,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扮演“小老师”等活动,并把竞争机制引入活动,凸现他们的自我意识,诱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在活动中,让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自信心和耐挫力。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净化,同情心、爱心得到培养,正义感、道德观得到确立,慢慢地学会该怎样去领悟生活。如:描述心理情感的有:《我真后悔》《我真开心》《我渴望 》《假如我是 》;写人:《我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让人难忘的人》;写事《这件事教育了我》《难忘的一件事》《小事不小》《我相信我能行》等等。通过这些内容记载,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调控、自我激励。学生会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作文,认识自我,把作文与自身的成长紧紧结合起来,把作文作为生命成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再者,老师在学生的作文及日记本上,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写上人性化评语,如:“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老师为你的成功而自豪”“加油,你一定能行的”“很好,通过这件事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老师祝贺你!”……。还可以通过习作,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情况较严重且不适合在集体中进行指导的,就采取个别交流的方法,在谈话过程中对所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在集体讲评课上,朗读范文,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
作文日记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倾诉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笔,在作文日记中倾诉烦恼、痛苦,自己开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战胜自己,增强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作文,及时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在作文日记的评语上,教师不光从作文的技能技巧入手,更给出人性化的评点,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在提高作文能力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优化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语文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语文学法指导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的内容不仅仅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还包括指导学生掌握对所有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有效调控的方法。特别是心理调节方法,它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的意义,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着启动、维持、强化作用,是影响学习的动力部分。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本课题组做了大量尝试,通过协作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性学习、自学、开放式学习等方式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下是一些老师的实践心得:
在八年级下册阅读课《再塑生命》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学生在向莎莉文老师投去敬佩目光的同时,也为这位盲聋哑女孩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所感动,构建自己积极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阅读课《雪》的教学中,通过景物描写的分析,学会了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体现了作者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三、在名著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积极的心理品质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八年级上册要求学生阅读《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三部名著,下册要求学生阅读《海底两万里》《名人传》两部名著。
丰富的情感内涵,是名著的最大特点。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通过名著阅读教学,让学生感悟名著的思想精神魅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审美品位。文学名著凝聚了作家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或者独特看法,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受到影响,他们能够在感受情节,人物魅力的过程中,在产生疑问的过程中,在基于自己自下而上背景的审美感受中,接触并领会到作品中思想的光芒,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对世界的认识,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积极心理品质。
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未来冲击已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危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症,在沛然而作的变革浪潮中,成长中的青少年成了最有希望同时也是最脆弱的群体,除非他们很快学会控制个人和社会的变化速度,否则,后果十分严重。教育,让生命更美好,语文教学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理更健康,这是我们的使命,更是我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