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课堂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条件的氛围、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去观察、联想、思考、探究、发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本文从以自己参与和实施课改的经历,就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张扬师生个性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探索与尝试
  在实施课改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初中生物课堂创新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1.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是探究情境的创设者、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实践活动的促进者、科学民主的示范者,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方向,培养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
  2.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
  2.1 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有效地完成必需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实施探究式、互动式。我平时注意收集各章节的视频、动画、课件资料,使大部分课上都有相应的配套资料。如:《开花结果和营养繁殖》一节,果实和种子和形成不易看到和理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突破呢?可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动画模拟果实形成的经过,包括开花、传粉、子房发育、果实形成。这样直观易懂、化难为易,节省了教学时间,实现了教学的高效性。我还利用数码相机、录像机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讨论、交流活动情况,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又如:《社会行为》一节中的一个“蚂蚁的通讯”,我用数码相机拍下各组活动过程,然后请各小组进行归纳、总结,制作出活动课件,派代表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让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每个小组活动的优缺点,并提出新的问题进行讨论。这种做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生动、活泼,富有成效。
  2.2 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学生观察、探究、实验、调查、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课堂和课下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我认为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是使学生懂得,探究活动起源于问题发现,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提出问题,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针对问题作出假设,继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研究方案,预期得出的结果和达到的目标,对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得出分析结果,组间交流,讨论问题结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2.3 生物课堂教学可以走出教室,亲近大自然。如进行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植物分类教学时,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分小组对校园内外的植物进行采集、分类,分为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并把代表植物粘贴在纸上,注明类别,作为作业上交,由教师检查正确与否。
  3. 变革学习方式
  让学生充分拥有“试一试” 机会,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把培养学生的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过程变为“探索—转化—创造”地创造性地学的过程。新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4. 张扬师生个性。
  在组织教学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地学和教师个性地教。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长处来学习,可以引导他们在上课时自由组合,充分利用个人的优势,达到整体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上实验课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组合成若干个实验观察小组。有的学生组织能力强,有的表演能力强,有的写作能力强,可引导他们分组,将生物课本的内容写成短剧并进行可以角色扮演。如在“社会行为”的教学中,学生进行了“狮子的群居生活”、“狒狒的社会等级制度”等表演,让大家轻松的了解了社会行为的概念、特征。这样就有助发挥学生的能力专长,找到学习的兴趣和乐趣,有效避免了过去那种呆板的教师灌输式的教学。
  从以上探讨可以看出,要实现创新课堂创新,关键要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关系、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张扬师生个性。只有学生内心的需求得到激发和共鸣,疑惑得到解释和验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思维、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才会不断得到提高,课堂教学创新才能真正落实。
其他文献
【摘要】在实践探索中建构“以课领训”培训模式是摸索在县域内教师培训中寻找一种有效培训模式,变革中小学教师陈旧的培训模式,提升培训质量的实践。强调基于真实课堂教学案例的培训——“以课领训”培训模式:“基于问题思考-走进真实课堂-理论引领-交流研讨-跟进课堂实践”,强调教师在整个培训活动中自觉、主动、真实地参与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关键词】以课领训;模式  【Abstract】In t
期刊
电子商务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但目前存在着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与就业脱离的现象。中职技工学校要培养合格的电子商务人才,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大力建设实验室、完善师资队伍,实现产学紧密结合。  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是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网上购物和商户之间网上交易的一种新型商业运营模式。电子商务在我国迅
期刊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是我校化学教研组落实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改下学科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教学开发研究》之子课题《“学导法”的应用与研究》的实践阶段。本学期本人努力把课题的有关理论研究应用到本校高三的化学复习指导教学中来,下面就本人设计的一个复习案例淡淡“学导法” 在高三复习中的做法。  教学案例:  氧化还原反应学导案  教学四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
期刊
【摘要】 学习是一种自主性、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即: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出;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尽量不要解答;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教师就不要包办。其次,要营造宽松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就能真正把教师自然而然的转化为学习活
期刊
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在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应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课题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新课程指出: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专题作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具体的一些做法,包括如何划分专题,专题训练的过程,设置哪些课型以及开展的相关活动。  【关键词】 作文;专题教学;训练过程;课型;活动  【Abstract】This text introduction special subject composition the necessity of the teaching with concrete of som
期刊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在不断的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本文基于实践对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和方法做出相关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问题情境;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一切思维活动的起点,而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落实,高效课堂已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就在于抓好课堂。主要针对当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进行阐述,而人性教育又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教育方面更应该积极挖掘校本资源,体现人文关怀,进一步开设好“地方课”和“大课间活动”,使语文教育有新的内容。  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我想用两句古诗和一句哲理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那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期刊
中学历史教师,怎样教和如何才能教得好。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用的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测对象,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
期刊
从2001年大学毕业到现在,我已做了三届高中班的班主任,在这三届学生中,“问题学生”不少。如何“摆平”这些问题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近六年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近他们,研究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逐渐认识到要转变问题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 对“问题学生”要有一定程度的宽容  跟家长交流时,我经常提到“严而有度”四个字。十六七岁的高中生,风华正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