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其宗旨是执政为民,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所领导的新闻事业的各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其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决定了它必须为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鼓与呼。按照新闻的规律,这“鼓与呼”应当既有对真善美的讴歌,又有对假恶丑的鞭挞。后者即所谓“舆论监督”,此乃为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了的维护党和人民根本利益不可或缺的利器之一。
舆论监督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能有效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创办于1994年4月1日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开播后仅3个月在北京的收视率就由19.4%上升到29.7%。这个每天仅13分钟的节目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创出了名牌,那只聚焦荧屏的独特的眼睛赢得了人民群众深深的信赖,在全国收视率稳居30%以上,观众达3亿多人,这在世界电视传播和新闻传媒中也堪称一流。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取决于“焦点访谈”以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从农民负担、市场物价、衣食住行到家庭婚姻、生老病死,无一不纳入视野。“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有1/3是批评性报道和评述性报道,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积极的舆论监督,有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新闻作为一种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不可能只对某种社会现象感兴趣,而对其他社会现象却视而不见。诚然,这种视点是经过认真选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主流媒体以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为己任,这就决定了在新闻实践中不仅要饱含激情地高唱赞歌,而且也要刮骨疗毒,要有批评和监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报纸、电台、电视台缺少了舆论监督,尽管每天都是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报道,也会给人一种不全面不真实的感觉。从根本上讲,影响一个地方形象的并不是舆论监督,而是舆论所监督的问题本身。党内的腐败现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各种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违纪现象、有违于社会公德的行为,如果不受到公开揭露和批评,不加以纠正,就会谬种流传,涣散人心,加剧矛盾,最终影响到稳定和发展,通过舆论监督匡扶正义,惩恶扬善,揭露不法分子,则可以化解矛盾,平衡人心,理顺情绪,增进理解,改进作风。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现象和思潮、风气,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光明的,但不可否认,也有阴暗和罪恶,各个利益集团、各阶层的人们都希望找到一个表达自己思想的渠道,如果一概否定对消极现象和负面信息的报道,就不符合生活的全貌,人们也很难相信都是表扬报道的“正面宣传”,社会上的丑恶行径因为缺少舆论监督将会更加有恃无恐,胆大妄为,更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批评和揭露,而在于引导。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群体的整合,舆论监督面临的局面更为复杂。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舆论呈现出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的浮躁,舆论呈现情绪化;由于社会群体分化,舆论呈分散化状态。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假丑恶现象的批评和揭露,从而把一些非良性行为和非良性舆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交流和沟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信息畅通,准确而及时地反映社情民情,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的依据。
依照宪法和政策规定,人民群众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和建议,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进而形成社会舆论,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发挥影响,成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行使批评权和建议权的有效形式。
实践证明,正确的舆论监督不仅体现了国家利益,也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舆论监督本质上是全体人民对国家事务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政治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的权利主体是人民群众,通过人民的力量同社会不良现象作坚决的斗争,这是舆论监督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是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我们党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反复推敲论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由于各级执行部门及其人员政策水平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往往在贯彻落实中会走样,甚至会走向反面。如集资办学、集资修路本来是件好事,但有的地方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肆意加大农民负担,致使干群矛盾激化。
公众期盼更具广度、深度和力度的舆论监督。据《南方周末》1998年9月25日对公众的调查,50%以上的读者希望增加热点问题的讨论、批评与揭露性报道、内幕新闻和社会舆论分析等。读者评价说:“贵报坚持新闻良知,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落窠臼,在这戒律殊多、处处掣肘的大环境下,实属难能可贵。”
该调查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问题的关注,说明中国社会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实现全面、彻底的新闻法治和舆论监督。
新的形势对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新举措,需要向群众做通俗的、有说服力的解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需要总结和推广;各条战线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需要讴歌和传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需要努力满足;实践中提出的许多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在改革中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疏导与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消极倾向,需要批评和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进新世纪的今天,新闻舆论监督肩负着人民的厚望,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舆论监督与党和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能有效地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创办于1994年4月1日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宗旨,开播后仅3个月在北京的收视率就由19.4%上升到29.7%。这个每天仅13分钟的节目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创出了名牌,那只聚焦荧屏的独特的眼睛赢得了人民群众深深的信赖,在全国收视率稳居30%以上,观众达3亿多人,这在世界电视传播和新闻传媒中也堪称一流。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取决于“焦点访谈”以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从农民负担、市场物价、衣食住行到家庭婚姻、生老病死,无一不纳入视野。“焦点访谈”播出的节目有1/3是批评性报道和评述性报道,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
积极的舆论监督,有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符合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新闻作为一种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不可能只对某种社会现象感兴趣,而对其他社会现象却视而不见。诚然,这种视点是经过认真选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主流媒体以党性原则和人民利益为己任,这就决定了在新闻实践中不仅要饱含激情地高唱赞歌,而且也要刮骨疗毒,要有批评和监督,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报纸、电台、电视台缺少了舆论监督,尽管每天都是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报道,也会给人一种不全面不真实的感觉。从根本上讲,影响一个地方形象的并不是舆论监督,而是舆论所监督的问题本身。党内的腐败现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各种损害人民利益的违法违纪现象、有违于社会公德的行为,如果不受到公开揭露和批评,不加以纠正,就会谬种流传,涣散人心,加剧矛盾,最终影响到稳定和发展,通过舆论监督匡扶正义,惩恶扬善,揭露不法分子,则可以化解矛盾,平衡人心,理顺情绪,增进理解,改进作风。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现象和思潮、风气,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光明的,但不可否认,也有阴暗和罪恶,各个利益集团、各阶层的人们都希望找到一个表达自己思想的渠道,如果一概否定对消极现象和负面信息的报道,就不符合生活的全貌,人们也很难相信都是表扬报道的“正面宣传”,社会上的丑恶行径因为缺少舆论监督将会更加有恃无恐,胆大妄为,更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批评和揭露,而在于引导。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由于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群体的整合,舆论监督面临的局面更为复杂。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舆论呈现出一时的迷茫状态;由于公众的浮躁,舆论呈现情绪化;由于社会群体分化,舆论呈分散化状态。在当前的形势下,要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开展积极的舆论监督,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假丑恶现象的批评和揭露,从而把一些非良性行为和非良性舆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交流和沟通,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信息畅通,准确而及时地反映社情民情,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的依据。
依照宪法和政策规定,人民群众享有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舆论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和建议,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进而形成社会舆论,对国家和社会事务发挥影响,成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行使批评权和建议权的有效形式。
实践证明,正确的舆论监督不仅体现了国家利益,也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舆论监督本质上是全体人民对国家事务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关心国家政治的重要内容。舆论监督的权利主体是人民群众,通过人民的力量同社会不良现象作坚决的斗争,这是舆论监督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是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我们党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反复推敲论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由于各级执行部门及其人员政策水平和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往往在贯彻落实中会走样,甚至会走向反面。如集资办学、集资修路本来是件好事,但有的地方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肆意加大农民负担,致使干群矛盾激化。
公众期盼更具广度、深度和力度的舆论监督。据《南方周末》1998年9月25日对公众的调查,50%以上的读者希望增加热点问题的讨论、批评与揭露性报道、内幕新闻和社会舆论分析等。读者评价说:“贵报坚持新闻良知,爱憎分明,秉笔直书,不落窠臼,在这戒律殊多、处处掣肘的大环境下,实属难能可贵。”
该调查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问题的关注,说明中国社会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实现全面、彻底的新闻法治和舆论监督。
新的形势对新闻宣传和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需要更深入、更广泛地宣传,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新举措,需要向群众做通俗的、有说服力的解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经验,需要总结和推广;各条战线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需要讴歌和传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需要努力满足;实践中提出的许多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回答;在改革中由于利益关系调整而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疏导与解决;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消极倾向,需要批评和监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走进新世纪的今天,新闻舆论监督肩负着人民的厚望,承担着重要的历史责任。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