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末,随着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扩红”运动的展开,中国工农红军队伍迅速扩大,从作战到管理等方面,服装统一的必要性也日益显现。1929年3月长汀长岭寨一战后,红四军前委为提振土气,决定赶制4000套正规的红军军装,从而使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
为便于作战和管理
八一南昌起义时,共产党领导的各地起义部队穿着国民革命军灰色军服,参加起义的工农赤卫队穿自己原来的服装。在起义后的转移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各部队都建有规模不同的被服厂,加工服装供应部队。例如,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四军,在江西宁冈县桃寮村张家祠成立了第一个红军被服厂,由会缝衣服的战士和群众充当裁缝,但没有缝纫机,全部手工作业。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从赣南杀入闽西,在福建省长汀县近郊长岭寨,击毙国民党军十七军六师第六混成旅旅长郭凤鸣,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长汀县,取得了红四军入闽第一仗的胜利。毛泽东将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3个纵队(团),每个纵队1200人,500多支枪,全军约4000人。
由于红四军自创建以来,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无法大量生产军服,只能穿缴获的白军军服和沿途打土豪缴获的衣服,有穿工人、农民服装的,甚至有穿土豪的長袍马褂,导致部队服装各式各样,着装相当混乱,且大部分战士的军服已很破旧,为了便于作战和管理,统一部队服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毛泽东在部队整编完成后曾说“部队是焕然了,但还没有一新啊!”
用军饷定制4000套军装
当时闽粤边重镇长汀县城人称“小上海”,有汀江直达开埠通商的大城市汕头,县城人口约两万人,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经济基础好。红军解放长汀后,没收了十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并向资本在1000元(约今12万元)以上的商人筹借军饷,共筹集了5万大洋(约今600万元)。给养不成问题,士气十分振奋。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决定给每位战士发4块大洋的军饷和一顶斗笠。更重要的是,红军接收了土著军阀郭凤鸣创办的一个军服厂,该厂有12台缝纫机和一批布匹。
毛泽东决定利用这笔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红军军装。长汀地下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部购置布匹。为了购得足够的优质布料,红四军军需处领导杨至成找到许多布店老板交涉,由于红军实行买卖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很乐意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军需处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原郭凤鸣的军服装厂组织起来,在县城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即后来的中华苏维埃被服厂)。主要生产军帽、军服、米袋、绑腿、干粮袋、子弹袋、被单、夹被、毛巾、袜子、背包以及红领章、红布帽徽等当时急需的军需品。
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工人少,机器不够用,被服厂实行两班倒,每班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当时共有20多个裁缝师傅、12台缝纫机。军需处找到20多家私营服装店老板洽谈,委托他们帮助加工军服。
军需处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初步设计出具有红色特色的军服,再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亲自审定,最终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上衣为中山装式,开襟,衣前和衣侧有4个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陈毅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军服的灰蓝色做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红军军服是美的,穿在男战士身上显得格外威武英俊,而穿在女战士身上则又显得英姿飒爽。但它不仅仅只有美的风采,还有付诸战争的实用价值红五星、红领章的配饰,显示军威、军容,鼓舞士气;灰蓝色的布质便于隐蔽和自我保护,绑腿让战士机动灵活,身手利索,便于御寒、行军和作战。
由于此时恰逢列宁逝世5周年,为了缅怀列宁的丰功伟绩,红四军前委决定将4000多套灰色军衣的红领章都缀上黑边,表示悼念革命领袖。这是红军史上唯一的红领章上缀有黑边的军装。
军容焕然一新
在军需处的积极努力下,红四军终于首次配发了统一制式的一套灰军服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领到了一套灰军服、一顶军帽、一只挎包、一副绑腿以及两双“陈嘉庚胶鞋”。
红四军官兵穿上缀有红领章的灰色军服,戴上缀有红五星的军帽,整齐划一,军容焕然一新,士气大增,军威庄严。红军官兵欢天喜地,许多官兵还上街洗了澡、理了发。他们在县城南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以整齐威武的军容接受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的检阅。
这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红四军换上新军装后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着装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上衣为灰色中山装,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布五角星。军上衣是立翻领,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一副红布领章。下装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
由于长汀物产丰富,种棉花的农户不少,后来红军在长汀建立了第一家中华织布厂。这家红军织布厂和中华苏维埃被服厂一起,为红军和后来在瑞金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提供了大量军装和军用棉被。
为便于作战和管理
八一南昌起义时,共产党领导的各地起义部队穿着国民革命军灰色军服,参加起义的工农赤卫队穿自己原来的服装。在起义后的转移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各部队都建有规模不同的被服厂,加工服装供应部队。例如,1928年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四军,在江西宁冈县桃寮村张家祠成立了第一个红军被服厂,由会缝衣服的战士和群众充当裁缝,但没有缝纫机,全部手工作业。
1929年3月14日,红四军从赣南杀入闽西,在福建省长汀县近郊长岭寨,击毙国民党军十七军六师第六混成旅旅长郭凤鸣,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长汀县,取得了红四军入闽第一仗的胜利。毛泽东将部队进行整编全军共3个纵队(团),每个纵队1200人,500多支枪,全军约4000人。
由于红四军自创建以来,长期处于战争环境之中,无法大量生产军服,只能穿缴获的白军军服和沿途打土豪缴获的衣服,有穿工人、农民服装的,甚至有穿土豪的長袍马褂,导致部队服装各式各样,着装相当混乱,且大部分战士的军服已很破旧,为了便于作战和管理,统一部队服装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毛泽东在部队整编完成后曾说“部队是焕然了,但还没有一新啊!”
用军饷定制4000套军装
当时闽粤边重镇长汀县城人称“小上海”,有汀江直达开埠通商的大城市汕头,县城人口约两万人,物产丰富,商贾云集,手工作坊遍布城乡,经济基础好。红军解放长汀后,没收了十余家反动豪绅的财产,并向资本在1000元(约今12万元)以上的商人筹借军饷,共筹集了5万大洋(约今600万元)。给养不成问题,士气十分振奋。以毛泽东为首的红四军前委决定给每位战士发4块大洋的军饷和一顶斗笠。更重要的是,红军接收了土著军阀郭凤鸣创办的一个军服厂,该厂有12台缝纫机和一批布匹。
毛泽东决定利用这笔军饷和长汀良好的缝纫、印染条件,赶制4000套红军军装。长汀地下工会协助红四军后勤部购置布匹。为了购得足够的优质布料,红四军军需处领导杨至成找到许多布店老板交涉,由于红军实行买卖公平的政策,不少商家很乐意为红军筹集军需物资。当时商店没有灰布,军需处就与染布坊联系,帮助把布匹染成灰色,然后将个体分散的裁缝工人和原郭凤鸣的军服装厂组织起来,在县城南门街郑屋成立了红军临时被服厂(即后来的中华苏维埃被服厂)。主要生产军帽、军服、米袋、绑腿、干粮袋、子弹袋、被单、夹被、毛巾、袜子、背包以及红领章、红布帽徽等当时急需的军需品。
由于时间紧,数量多,工人少,机器不够用,被服厂实行两班倒,每班8小时,日夜加班赶制。当时共有20多个裁缝师傅、12台缝纫机。军需处找到20多家私营服装店老板洽谈,委托他们帮助加工军服。
军需处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初步设计出具有红色特色的军服,再由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亲自审定,最终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上衣为中山装式,开襟,衣前和衣侧有4个口袋,领口佩缀红领章,领子上绣一圈黑边:裤子为普通样式,配绑腿。陈毅用诗一般的语言对军服的灰蓝色做了说明“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红军军服是美的,穿在男战士身上显得格外威武英俊,而穿在女战士身上则又显得英姿飒爽。但它不仅仅只有美的风采,还有付诸战争的实用价值红五星、红领章的配饰,显示军威、军容,鼓舞士气;灰蓝色的布质便于隐蔽和自我保护,绑腿让战士机动灵活,身手利索,便于御寒、行军和作战。
由于此时恰逢列宁逝世5周年,为了缅怀列宁的丰功伟绩,红四军前委决定将4000多套灰色军衣的红领章都缀上黑边,表示悼念革命领袖。这是红军史上唯一的红领章上缀有黑边的军装。
军容焕然一新
在军需处的积极努力下,红四军终于首次配发了统一制式的一套灰军服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领到了一套灰军服、一顶军帽、一只挎包、一副绑腿以及两双“陈嘉庚胶鞋”。
红四军官兵穿上缀有红领章的灰色军服,戴上缀有红五星的军帽,整齐划一,军容焕然一新,士气大增,军威庄严。红军官兵欢天喜地,许多官兵还上街洗了澡、理了发。他们在县城南寨广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典礼,以整齐威武的军容接受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的检阅。
这是红军首次在一个军的范围内有了统一的服装。红四军换上新军装后不久,中央苏区各部队也陆续穿上了这种式样的军装。1932年以后,各地红军着装的军服基本上趋向一致。上衣为灰色中山装,军帽是八角帽,帽徽为红布五角星。军上衣是立翻领,4个带盖加扣的明兜,领口上缀一副红布领章。下装是有插手口袋的西装式军裤,打绑腿。
由于长汀物产丰富,种棉花的农户不少,后来红军在长汀建立了第一家中华织布厂。这家红军织布厂和中华苏维埃被服厂一起,为红军和后来在瑞金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提供了大量军装和军用棉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