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需要能给我们反馈信息的人。 这是我们自我发展的方式。遗憾的是,有一群人几乎收不到系统化的反馈信息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而这一群人从事着世界上最重要的职业之一。我指的就是老师们。”
——比尔·盖茨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基于证据的教学,这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形态,于是,《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走进了我的视野,书中的主要内容如下:
其一,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我们先来回忆以下观课场景:有的老师在开课后的一两分钟内会全神贯注,因为要填写“某年某月某日听某人在某班上某课”的信息;下课前的五分钟会再次忙碌起来,因为要写“总评”“建议”之类的意见;课中,他们也许会匆匆批改作业。我们发现,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应付听课检查。
而作为上课教师,期待得到的是什么呢?恐怕几句简单的评价无法让上课者有所收获,另外,观课者除了完成了听课任务外,也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就提出了要建立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
2.以合作體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观察专业化。课堂观察合作体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合作体成员默认合作体的组织属性,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
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加持续,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需要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获得双赢。
其二,开启“双回路学习”之旅。“双回路学习”是与“单回路学习”相对应的概念,这组概念出自组织理论专家克里斯·阿吉瑞斯。
大多数组织采用的是“单回路学习”的模式,这些组织在学习中犯了错误之后才会努力去纠正。这就像当一次考试的难度过低或过高时,学校就会确定问题并在下一次加以克服。这是“犯了错误”之后进行纠正的思路。
“双回路学习”则与之不同。一个践行“双回路学习”的组织会纠正自身的错误,还会做出更重要的事情,包括分析组织本身在反馈回路中所获得的数据。
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就是希望教师能伴随着反馈而改进,实现常态课堂的“双回路学习”。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检验假设,来比较方法,来了解而非猜测什么是有效的或无效的。基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反馈循环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改进,而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种转型。
其三,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在“双回路学习”的组织模式中,课堂观察必然要面对以下问题:
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
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
3.这堂课是什么?学科性表现在哪里?
4.在课堂学习中,我的整体感受如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提出的这四个问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的四维框架的使用得到回答,即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课堂文化维度。
在运用课堂观察技术获得数据并基于数据进行改进的同时,教师和学校必将面临挑战。
第一,对思维模式的挑战,我们要学会在看待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事物时,要从物质认识转向交互认识,把认识事物的方式当作一个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平台。
第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知道如何通过阅读图表来追踪学生的进步;我们需要知道如何通过分析预测,使自己能够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并鼓励学生以某种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
然而,迄今为止,我们的教育系统依然沿袭着过往的范式,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既有些许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但愿,我从《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开始,能带着我的孩子们,开启与数据同行的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
——比尔·盖茨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基于证据的教学,这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形态,于是,《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走进了我的视野,书中的主要内容如下:
其一,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我们先来回忆以下观课场景:有的老师在开课后的一两分钟内会全神贯注,因为要填写“某年某月某日听某人在某班上某课”的信息;下课前的五分钟会再次忙碌起来,因为要写“总评”“建议”之类的意见;课中,他们也许会匆匆批改作业。我们发现,他们这样做只是为了应付听课检查。
而作为上课教师,期待得到的是什么呢?恐怕几句简单的评价无法让上课者有所收获,另外,观课者除了完成了听课任务外,也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就提出了要建立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
2.以合作體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观察专业化。课堂观察合作体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合作体成员默认合作体的组织属性,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
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加持续,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需要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获得双赢。
其二,开启“双回路学习”之旅。“双回路学习”是与“单回路学习”相对应的概念,这组概念出自组织理论专家克里斯·阿吉瑞斯。
大多数组织采用的是“单回路学习”的模式,这些组织在学习中犯了错误之后才会努力去纠正。这就像当一次考试的难度过低或过高时,学校就会确定问题并在下一次加以克服。这是“犯了错误”之后进行纠正的思路。
“双回路学习”则与之不同。一个践行“双回路学习”的组织会纠正自身的错误,还会做出更重要的事情,包括分析组织本身在反馈回路中所获得的数据。
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就是希望教师能伴随着反馈而改进,实现常态课堂的“双回路学习”。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检验假设,来比较方法,来了解而非猜测什么是有效的或无效的。基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反馈循环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改进,而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种转型。
其三,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挑战。在“双回路学习”的组织模式中,课堂观察必然要面对以下问题:
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
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
3.这堂课是什么?学科性表现在哪里?
4.在课堂学习中,我的整体感受如何?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中提出的这四个问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的四维框架的使用得到回答,即学生学习维度、教师教学维度、课程性质维度、课堂文化维度。
在运用课堂观察技术获得数据并基于数据进行改进的同时,教师和学校必将面临挑战。
第一,对思维模式的挑战,我们要学会在看待整个世界以及世界中的事物时,要从物质认识转向交互认识,把认识事物的方式当作一个收集和分析数据的平台。
第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知道如何通过阅读图表来追踪学生的进步;我们需要知道如何通过分析预测,使自己能够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并鼓励学生以某种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
然而,迄今为止,我们的教育系统依然沿袭着过往的范式,大多数情况下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判断。
想到这里,我的心里既有些许遗憾,但更多的是一种紧迫感——但愿,我从《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开始,能带着我的孩子们,开启与数据同行的学习。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