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国各个领域进入紧急状态,教育领域的线上教学模式成为应对本次疫情的有效方式。而高中体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下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有效性,成为每个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体育;线上教学;身体素质
在特定的教学条件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模式。为应对新冠肺炎,“停课不停学”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共识。而线上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被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教育系统的积极作为之策,也是教育长远发展中探索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方式转型的重要契机。高中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线上教学给学生带来困扰,更给发展带来“福音”。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自主成长,自我管理学习,自我规划学习,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采取线上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线上教学为学生布置合理的锻炼任务,满足学生的日常锻炼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线上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的优势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关键的技术动作,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教学任务的安排成为每个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教学进度,而且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要深刻理解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使教学任务符合学生长期发展的根本利益,并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有效监督学生的完成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线下与线上的整合,通过直播、录播的形式展示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学过程
体育作为一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居家学习的广泛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合乎学生的学习规律就变得尤为重要。对于高中生而言,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在客观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巧和技能,则充分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在高中体育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为学生讲解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利于网络的优势,观看与体育技能相关的视频,并在课堂上进行模仿练习,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技能,提高能力。比如,在学习球类的相关运动技能时,教师可以通过“点播+答疑”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通过精心准备,明确本次的教学目标,并帮助学生搜集多种球类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进行“点播”,在觀看的过程中跟着视频进行练习,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之后,我会与选择相同球类项目的学生分别进行充分互动,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示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再让学生自主制定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而线上教学如何进行体育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高中体育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发挥传统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的积极意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同时也要加快构建线上生生评价的有效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力在评价中获得对自身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客观认识,并不断提高自身锻炼的强度,不断超越自己。比如,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微信、QQ等平台,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体育作业,并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对学生展开“小范围”的个别式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方式展开组内评价,在评价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并发现自己在体育能力上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能力。如此一来,能够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受到疫情的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方式虽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发展学生体育素养的教学目标是不变的。高中作为学生即将迈向成人的一个学习阶段,在线上学习期间,除了教师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外,家长的任务是保证学生居家学习的物质条件。因此,在疫情期间的高中体育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作息节奏和学习方式,始终处于一个饱满的学习状态,不因疫情防控居家而懈怠,是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勇.“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实施[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3-8.
[2]陈志强.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9):193+197.
关键词:高中体育;线上教学;身体素质
在特定的教学条件下,必然有特定的教学模式。为应对新冠肺炎,“停课不停学”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共识。而线上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被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教育系统的积极作为之策,也是教育长远发展中探索普通高中学校育人方式转型的重要契机。高中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线上教学给学生带来困扰,更给发展带来“福音”。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自主成长,自我管理学习,自我规划学习,为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采取线上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线上教学为学生布置合理的锻炼任务,满足学生的日常锻炼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线上教学模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能够借助网络的优势掌握必要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关键的技术动作,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教学任务的安排成为每个教师面对的首要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教学进度,而且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利用新媒体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训练情况,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要深刻理解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使教学任务符合学生长期发展的根本利益,并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有效监督学生的完成进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在线下与线上的整合,通过直播、录播的形式展示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任务,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优化教学过程
体育作为一门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居家学习的广泛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合乎学生的学习规律就变得尤为重要。对于高中生而言,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在客观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巧和技能,则充分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因此,在高中体育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为学生讲解基础的体育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利于网络的优势,观看与体育技能相关的视频,并在课堂上进行模仿练习,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的学习技能,提高能力。比如,在学习球类的相关运动技能时,教师可以通过“点播+答疑”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通过精心准备,明确本次的教学目标,并帮助学生搜集多种球类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堂上进行“点播”,在觀看的过程中跟着视频进行练习,并记录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之后,我会与选择相同球类项目的学生分别进行充分互动,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并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示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再让学生自主制定训练计划,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而线上教学如何进行体育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高中体育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发挥传统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的积极意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同时也要加快构建线上生生评价的有效平台,从而使学生能力在评价中获得对自身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客观认识,并不断提高自身锻炼的强度,不断超越自己。比如,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微信、QQ等平台,为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体育作业,并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对学生展开“小范围”的个别式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方式展开组内评价,在评价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并发现自己在体育能力上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能力。如此一来,能够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受到疫情的影响,高中体育教学方式虽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发展学生体育素养的教学目标是不变的。高中作为学生即将迈向成人的一个学习阶段,在线上学习期间,除了教师的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外,家长的任务是保证学生居家学习的物质条件。因此,在疫情期间的高中体育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作息节奏和学习方式,始终处于一个饱满的学习状态,不因疫情防控居家而懈怠,是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勇.“停课不停学”——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实施[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3-8.
[2]陈志强.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09):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