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昆。绍兴路9号。简陋出乎我的想象。
精致的奢靡藏入残破粗陋的墙体,每处风雅的设计在岁月的磨蚀中悄然淡出,冷清空旷的空间和体量呈现出一种苍凉之美。止不住的歌吟回荡在落寞的旧物间隙,时光在变幻莫测的骚动中穿梭。戏文是精雅的,身法是繁复的,而美丽却依旧是寂寞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句《皂罗袍》里的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在楼梯上我看到了当红昆剧小生张军。他如今是上昆副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土黄皮衣,白衬衣,粉色背心,乖张的发型,挺拔的身材,莲花般的面容,眼波灵动流转。怎么看都离“行政”的感觉相去甚远。我想:这就是小生的魅力了。
小生细致儒雅,感性淳厚,知书达理,顾盼神飞,让人见之忘俗。这让人想起他演绎的全本《牡丹亭》里那个缓缓展开纸扇,典雅多情的柳梦梅。终年浸润在古典戏剧里,他的书桌上,始终有三本东西:《辞海》、剧本、读书笔记。
坐在上昆旁边的书吧里,红莓茶香打开通往现代的话题。记录是多余的,写意的感受是重要的。我一边听他散片式的叙说,一边在想这个男人在风雨兼程抢收理想时,究竟是怎样的心性使他成就了戏里戏外的人生。
锦衣夜行
除了排演全本大戏《南柯记》外,张军今年要出一本书《我是小生》。
12岁进戏校,攻唱、念、做、打。15岁张军就被确定了行当——小生。
最初只觉得苦,谈不上情感。有一天他不明白自己怎么了,从未爱过的他瞬间爱上了一个不明所以的感觉,那感觉温暖而熟悉,他便知道,自己是属于昆剧的。
昆剧的路走得艰辛。肢体之痛倒在其次,心理的挣扎更使人困顿:这门阳春白雪的艺术放在现世是如此的不实用。
他曾以一种随时可能走失的状态游离于他的昆剧之外。面对昆剧他有一种心伤,舞台下稀稀落落的掌声让他尴尬,跌摸滚爬演了2小时的酬劳只够吃一顿肯德基的状态使他难堪。他时常感到被抛弃。但不可否认昆剧是他整个年少时光最完整最美好的记忆。他很难接受它的现状,同时也无法对它坚定热情地说不。
于是他在夜总会唱歌,组建流行乐队游走于上海的每个PUB。1997年,一家国外唱片公司想重金签他,但接受的同时就意味着必须彻底放弃昆曲。而同时,他又接到了全本《牡丹亭》的排练任务。抉择的时刻到了。他一夜之间长大。一种驻守于他心底的神奇力量,使他把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留给了昆剧。
然后,他开始利用一切机会推广昆剧。策划了“昆剧走进青年”活动,到各大高校普及昆剧,已演了200多场;他做名为“锦衣夜行”的派对,在一米之内,他的清唱醉倒无数外交官和时尚中人。他在大剧院成功举办了“惊梦六百年——张军视觉昆曲专场”,从年轻人的视角以多媒体视听、灯光艺术等手法来诠释和演绎古老的昆剧艺术。随后又与沈昳丽推出了七夕版《长生殿》,创造了中国情人节看昆剧的概念。这些推广活动与演出,让昆剧这600年的资深美人重新光彩照人。
这些年,他主演了一部部大戏,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获得了一项项大奖。柳梦梅、唐明皇这些是每个昆剧小生的梦想,他一个也没落下。
他说,小生分为巾生、冠生、穷生、雉尾生。那是他在舞台上的生存方式,也是生活中的生存方式,个中酸甜全都经历过。是昆剧的美学格调让他学会了从容,使他沉实而坚定,开始有了诗化的沉淀。
慢一点,再慢一点
昆剧,婉转缠绵、一唱三叹,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是文人雅士的时尚。
今年的5月18日对于张军和他的昆剧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昆曲艺术列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纪念日,是上海昆剧团成立30周年的日子,是昆剧大戏《十五贯》成功演出50周年的日子。1956年5月18日,周恩来总理说,一出戏可以拯救一个剧种。昆剧从此重新振奋。
张军说,对于昆剧,5月18日实在是个很妖的日子。他喜欢用“妖”这个词。所以今年5月18日上午,他们将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昆剧在上海”展览。下午,于丹将在万体馆举办“游园惊梦”的主题演讲,配以多媒体影象讲解。夜晚,将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经典唱段演唱会。
推广昆剧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古老的昆曲与现代生活嫁接是完全有可能的。他如今在做一个叫做兰韵雅集的论坛(www.lanyunyaji.com),四个多月就有了600多个会员,大多是年轻人。兰韵雅集每月都有一次活动,演员与会员们品赏昆剧、互动游戏。最近的一次,将是四月八日(农历三月初三)女儿节。
如果可以,他希望能以小剧场的模式与热爱昆剧的朋友直接交流。用简约随性的表演风格,很有韵味很有情绪地把内心的真实表达出来。
舞美和音效可以简单一些,甚至只有一个色影的调子,最好能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精神及心理状态,希望最终使昆剧呈现出一种魅力:观众明明知道是在演戏,却仿佛置身其中不能自拔,静静地听,静静地去感受。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一切的感受都会自己跑出来,合着优美的唱腔和瑰丽的辞藻,恍若前世今生。
他说,观众的感性在于,他们也许会因为一个剧目、一出戏,甚至一个人而爱上个剧种。
张军不求他们都能懂得昆剧,完全内行的观众也许会对角色有共鸣,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昆剧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种可能性。他希望昆剧能在当下躁动的社会里,给快节奏的年轻人提供一种安静、安定和优雅的心境,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
多情小生
以我对昆剧有限的理解,我发现和张军谈论昆剧时他本人已经变成了它的载体。他即昆剧,昆剧即他。
昆剧的很多美感在他身上都有传达。比如深情之美。昆曲的情是细腻婉转而能够纤毫毕现的一种情趣,铺展起来是从容不迫的。比如风雅之美,昆曲之美是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比如苍凉之美,它不是让人裹挟其中不可挣脱,而是让人超越、玩味,从而展现出人生中那样一种细腻委婉的情致。
而当我与张军谈论其他的话题,他又是个时尚中人。
他说,很多人觉得他们应该是清心寡欲的,但时代在变化,现代的昆剧演员,不可能是真空的。唱昆剧,也只是一种职业分工,他们也需要生活。
二十多岁的时候,张军喜欢每天早晨起床听很响的电子音乐。三十多岁,喜欢早晨起床听马友友、小野丽莎和巴赫,喝茶,写毛笔字,过清淡的生活。
昆剧是才子佳人戏,演小生,自有佳人来配戏。问张军:舞台上的佳人与生活中的佳人有何不同?他说,昆曲有梦幻之美,舞台上的佳人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生活中的佳人应该是那种很懂很通,也很温暖的女子。“因为我这一路走来,是有些凄凉的。”
问他,有没有与搭档产生过美丽的情愫?
他摇头,笑,都是戏校的同学,太熟悉了。而且小时候学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如何表达爱意,太多的技术占据在脑海,然后才会去想象面前这个女子是你爱的人,从情感上虚拟投入。
他很喜欢“蓝颜”这个词。他认为蓝颜与红颜一样,首先要是知己,在精神层面上有可以分享的东西。按重要程度排列,他的顺序是:健康、家人、三五知己、喜欢的事。
他说,能在上海做文化是很令人兴奋的。与昆剧相伴,与传统文化相伴,他真的很侥幸。他喜欢小生的俊扮,飘逸的行头,炽热的灯光和典雅的戏文。喜欢在光影变幻、丝竹悠扬中体验和传递古人的悸动与情怀。
他的内心像孩子般雀跃着扣谢命运让他与昆剧相遇,他时常想象着他能安静地和它一起,沿着对街一路多情的梨花走上一段长长的距离,在游丝般的慢板中依偎在它身旁。
每个人都会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摇身一变会有璀璨,但很多人从来没有璀璨的时期就已近迟暮。他还没有意识到,他在最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忍受无涯的孤独,这,也许就是爱情。
在我看来,小生张军与昆曲是一种爱情的关系。
精致的奢靡藏入残破粗陋的墙体,每处风雅的设计在岁月的磨蚀中悄然淡出,冷清空旷的空间和体量呈现出一种苍凉之美。止不住的歌吟回荡在落寞的旧物间隙,时光在变幻莫测的骚动中穿梭。戏文是精雅的,身法是繁复的,而美丽却依旧是寂寞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句《皂罗袍》里的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在楼梯上我看到了当红昆剧小生张军。他如今是上昆副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土黄皮衣,白衬衣,粉色背心,乖张的发型,挺拔的身材,莲花般的面容,眼波灵动流转。怎么看都离“行政”的感觉相去甚远。我想:这就是小生的魅力了。
小生细致儒雅,感性淳厚,知书达理,顾盼神飞,让人见之忘俗。这让人想起他演绎的全本《牡丹亭》里那个缓缓展开纸扇,典雅多情的柳梦梅。终年浸润在古典戏剧里,他的书桌上,始终有三本东西:《辞海》、剧本、读书笔记。
坐在上昆旁边的书吧里,红莓茶香打开通往现代的话题。记录是多余的,写意的感受是重要的。我一边听他散片式的叙说,一边在想这个男人在风雨兼程抢收理想时,究竟是怎样的心性使他成就了戏里戏外的人生。
锦衣夜行
除了排演全本大戏《南柯记》外,张军今年要出一本书《我是小生》。
12岁进戏校,攻唱、念、做、打。15岁张军就被确定了行当——小生。
最初只觉得苦,谈不上情感。有一天他不明白自己怎么了,从未爱过的他瞬间爱上了一个不明所以的感觉,那感觉温暖而熟悉,他便知道,自己是属于昆剧的。
昆剧的路走得艰辛。肢体之痛倒在其次,心理的挣扎更使人困顿:这门阳春白雪的艺术放在现世是如此的不实用。
他曾以一种随时可能走失的状态游离于他的昆剧之外。面对昆剧他有一种心伤,舞台下稀稀落落的掌声让他尴尬,跌摸滚爬演了2小时的酬劳只够吃一顿肯德基的状态使他难堪。他时常感到被抛弃。但不可否认昆剧是他整个年少时光最完整最美好的记忆。他很难接受它的现状,同时也无法对它坚定热情地说不。
于是他在夜总会唱歌,组建流行乐队游走于上海的每个PUB。1997年,一家国外唱片公司想重金签他,但接受的同时就意味着必须彻底放弃昆曲。而同时,他又接到了全本《牡丹亭》的排练任务。抉择的时刻到了。他一夜之间长大。一种驻守于他心底的神奇力量,使他把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留给了昆剧。
然后,他开始利用一切机会推广昆剧。策划了“昆剧走进青年”活动,到各大高校普及昆剧,已演了200多场;他做名为“锦衣夜行”的派对,在一米之内,他的清唱醉倒无数外交官和时尚中人。他在大剧院成功举办了“惊梦六百年——张军视觉昆曲专场”,从年轻人的视角以多媒体视听、灯光艺术等手法来诠释和演绎古老的昆剧艺术。随后又与沈昳丽推出了七夕版《长生殿》,创造了中国情人节看昆剧的概念。这些推广活动与演出,让昆剧这600年的资深美人重新光彩照人。
这些年,他主演了一部部大戏,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获得了一项项大奖。柳梦梅、唐明皇这些是每个昆剧小生的梦想,他一个也没落下。
他说,小生分为巾生、冠生、穷生、雉尾生。那是他在舞台上的生存方式,也是生活中的生存方式,个中酸甜全都经历过。是昆剧的美学格调让他学会了从容,使他沉实而坚定,开始有了诗化的沉淀。
慢一点,再慢一点
昆剧,婉转缠绵、一唱三叹,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是文人雅士的时尚。
今年的5月18日对于张军和他的昆剧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昆曲艺术列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纪念日,是上海昆剧团成立30周年的日子,是昆剧大戏《十五贯》成功演出50周年的日子。1956年5月18日,周恩来总理说,一出戏可以拯救一个剧种。昆剧从此重新振奋。
张军说,对于昆剧,5月18日实在是个很妖的日子。他喜欢用“妖”这个词。所以今年5月18日上午,他们将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昆剧在上海”展览。下午,于丹将在万体馆举办“游园惊梦”的主题演讲,配以多媒体影象讲解。夜晚,将在上海音乐厅举行经典唱段演唱会。
推广昆剧的努力从未停止过,古老的昆曲与现代生活嫁接是完全有可能的。他如今在做一个叫做兰韵雅集的论坛(www.lanyunyaji.com),四个多月就有了600多个会员,大多是年轻人。兰韵雅集每月都有一次活动,演员与会员们品赏昆剧、互动游戏。最近的一次,将是四月八日(农历三月初三)女儿节。
如果可以,他希望能以小剧场的模式与热爱昆剧的朋友直接交流。用简约随性的表演风格,很有韵味很有情绪地把内心的真实表达出来。
舞美和音效可以简单一些,甚至只有一个色影的调子,最好能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的精神及心理状态,希望最终使昆剧呈现出一种魅力:观众明明知道是在演戏,却仿佛置身其中不能自拔,静静地听,静静地去感受。关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一切的感受都会自己跑出来,合着优美的唱腔和瑰丽的辞藻,恍若前世今生。
他说,观众的感性在于,他们也许会因为一个剧目、一出戏,甚至一个人而爱上个剧种。
张军不求他们都能懂得昆剧,完全内行的观众也许会对角色有共鸣,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昆剧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种可能性。他希望昆剧能在当下躁动的社会里,给快节奏的年轻人提供一种安静、安定和优雅的心境,让他们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
多情小生
以我对昆剧有限的理解,我发现和张军谈论昆剧时他本人已经变成了它的载体。他即昆剧,昆剧即他。
昆剧的很多美感在他身上都有传达。比如深情之美。昆曲的情是细腻婉转而能够纤毫毕现的一种情趣,铺展起来是从容不迫的。比如风雅之美,昆曲之美是一种虚拟之美,写意之美,是人的幻化之美在想象中共同完成的延伸。比如苍凉之美,它不是让人裹挟其中不可挣脱,而是让人超越、玩味,从而展现出人生中那样一种细腻委婉的情致。
而当我与张军谈论其他的话题,他又是个时尚中人。
他说,很多人觉得他们应该是清心寡欲的,但时代在变化,现代的昆剧演员,不可能是真空的。唱昆剧,也只是一种职业分工,他们也需要生活。
二十多岁的时候,张军喜欢每天早晨起床听很响的电子音乐。三十多岁,喜欢早晨起床听马友友、小野丽莎和巴赫,喝茶,写毛笔字,过清淡的生活。
昆剧是才子佳人戏,演小生,自有佳人来配戏。问张军:舞台上的佳人与生活中的佳人有何不同?他说,昆曲有梦幻之美,舞台上的佳人在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生活中的佳人应该是那种很懂很通,也很温暖的女子。“因为我这一路走来,是有些凄凉的。”
问他,有没有与搭档产生过美丽的情愫?
他摇头,笑,都是戏校的同学,太熟悉了。而且小时候学的是从技术层面上如何表达爱意,太多的技术占据在脑海,然后才会去想象面前这个女子是你爱的人,从情感上虚拟投入。
他很喜欢“蓝颜”这个词。他认为蓝颜与红颜一样,首先要是知己,在精神层面上有可以分享的东西。按重要程度排列,他的顺序是:健康、家人、三五知己、喜欢的事。
他说,能在上海做文化是很令人兴奋的。与昆剧相伴,与传统文化相伴,他真的很侥幸。他喜欢小生的俊扮,飘逸的行头,炽热的灯光和典雅的戏文。喜欢在光影变幻、丝竹悠扬中体验和传递古人的悸动与情怀。
他的内心像孩子般雀跃着扣谢命运让他与昆剧相遇,他时常想象着他能安静地和它一起,沿着对街一路多情的梨花走上一段长长的距离,在游丝般的慢板中依偎在它身旁。
每个人都会幻想自己有朝一日摇身一变会有璀璨,但很多人从来没有璀璨的时期就已近迟暮。他还没有意识到,他在最年轻的时候选择了忍受无涯的孤独,这,也许就是爱情。
在我看来,小生张军与昆曲是一种爱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