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失败改革者悲惨结局探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历史,造成改革者悲惨结局的因素包括改革者失去统治集团权力的充分信任和持续支持,改革中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改革者遭到保守势力的疯狂报复,改革者自身的缺点,这些缺点也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关键词】 改革 结局 自下而上 保守势力 自身缺点
  在前不久的历史考题中有一道题是这么问的:“体会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并思考吴起、商鞅以及王石这些改革者为什么都没有好的下场?”思考过后我认为“下场”一词改为“结局”比较好,是因为前者的语义中带有一种贬义。从中国历史上的多数改革来看,尽管改革者在推行改革时可能动用了一些非常手段,过程会显得有些残酷。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这些改革无疑都具有进步意义的,用“下场”一词,显然是对改革及改革者本人的一种否定评价。中华上下五千年也产生过很多光耀一时的改革人物,但就改革者本人来说,结局好的却没有几个,探究历史上那些失败的改革者的命运及失败原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纵观历史,我认为导致改革者悲惨结局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改革者失去统治集团权力的充分信任和持续支持
  改革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根本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缓和矛盾来实现某种自我完善,所以改革成功就要看是否得到最高统治着或统治上层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吴起、商鞅、王安石,他们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三种不同的改革类型,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结局都不怎么好,或乱箭射死或车裂或罢官,究其原因是改革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或统治上层的充分信任或持续支持。
  吴起,战国时期的改革家,公元前395年,受楚悼王之命进行改革。他推行的改革多仿李悝,也采取力削“世卿世禄”,企图变改旧有制度,选贤任能。但当时的楚国还是被称为“楚蛮”之地,旧贵族势力要远大于李悝任相的魏国。那为何李悝掌权时改革政令畅通,死后仍被尊崇?究其原因是当时地处中原的魏国当时已基本完成了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地主社会的过渡,李悝的改革只是对已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制度加以梳理并使之均衡发展,从而培植出了一个新兴地主阶级,获得了这个极有力的后继权力的支持。吴起改革起初虽有君权支持,但始终未能从统治集团内部培育出一个新的统治集团,以获得一个后续权力中心支持。因此悼王死后,他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宗室大臣遂群起而射杀吴起并车裂其尸。
  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力度最大的改革。秦孝公即位后,不堪忍受关东各国鄙视之辱,决心奋发图强,下令天下招贤纳士,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倾力于改革的君权支持,商鞅改革不论从彻底性、深刻性、震撼性都远远超过吴起等人。商鞅废世卿世禄,强化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设县制,实行什伍连坐法。在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废井田、开阡陌,允许民间土地买卖,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由于在推行的过程中太过激,竟然连后续君权的太子都难以接受而加反对,他没意识到他是以现今手中的权力与未来反续权力作较量。当秦孝公驾崩后,商鞅之悲剧就成为必然,如或商鞅能够争取这位后续权力中心的支持,其也不致以莫须有罪而遭吴起同样的身死车裂的悲惨,实是历史的遗憾。
  北宋王安石变法,较之历代改革,在内容上更全面、系统,他不是只有削减戚贵权力与利益的措施,还有“富国强兵”使君王感到实惠之举措,变法持续了近20年的时间。那么,这样一种利国利民的改革为何竟遭法废官贬的结局呢?真正的失败是其在权力斗争中失去统治集团的全力支持,神宗在反变法势力的包围下,对变法也一再犹豫动摇。神宗死后,由著名的反对变法的代表人物高太后临朝听政,变法官员相继被贬斥出朝,新法被罢废殆尽。
  二、改革中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改革者遭到保守势力的疯狂报复
  从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情况看,那些改革的积极倡导者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这是因为改革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而这些保守势力往往都握有重权,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对改革始则反对、继则扼杀、不行则韬晦,进行打击报复。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规定:凡贵族封君的子孙已传递到三代以上的收回爵禄,疏远的公族一律撤除公族籍,取消贵族世卿世禄特权;并没收奴隶主贵族的部分土地,强令他们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击旧贵族。变法的内容直接触动和损害了楚国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对吴起恨之入骨,决意伺机置之于死地,楚悼王死后旧贵族的反扑使其改革半途而废以悲剧收场。
  商鞅的变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种种激进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旧权贵的强烈反抗。早在改革前,商鞅就与旧贵族甘龙、杜挚有过一场“变法”还是“法古”的激烈争论。在变法过程中,以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子贾又故意唆使太子犯法,太子的两个师傅也因此获刑。因此秦孝公一死,旧贵族势力即纠集在一起对商鞅进行报复。
  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被废除,因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最终失败。当宋神宗打算重用王安石针砭天下弊政时, 一些元老重臣就起来反对。王安石执政后, 在宋神宗支持下, 先后制定和颁行了一系列新法, 更引起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激烈反对。在政治上, 他们指责变法派不守“祖宗之法”,甚至说当时发生的天灾也是实行新法所招致。
  三、改革者自身的缺点,这些缺点也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商鞅却自以为对秦国的变法有大功,大权独揽且行事张扬,仇家越结越多。他蔑视儒家的仁义道德,平素行事,刻薄寡恩,玩权弄术。商鞅是作法自毙,自己死在了自己制订的酷刑上面。商鞅贪图的是富贵,久久不肯归隐。吴起贪图的是功名,早年离家时发誓不为将相不回家。后来杀妻求将,到魏国后与宰相争功。到楚国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铁腕弄权。最终是急于成功,树敌太多。王安石書生意气,性格执拗。为了改革,急于求成,很多法令缺少深思熟虑,草率出台。结果法令利弊相连,反对者颇多。他面对反对意见充耳不闻,仍相信自己的正确,不肯改正。当然,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命运实际上已经与时代、社会、国家和各方利益相连,性格只是造成他结局的一个因素,不应该是主要因素。
  学习历史能够得到历史智慧的启迪,汲取养成健全人格的能量。让我们汲取历史的智慧,在当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吧!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的思想核心是“富强救国”,他一生的言行大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并基本反映在其著作中,同时作为时代的启蒙者,他在探索近代中国出路的心路历程中,其近代国家观念思想逐渐成形,文章拟以《盛世危言》为依据,尝试从关税自主、独立的关税壁垒、海关主权、司法主权等方面探寻郑观应的主权思想。  【关键词】盛世危言;郑观应;主权思想  何为民族主义,郑师渠认为:“民族主义是以共同的文
【摘 要】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道德课堂”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下面结合我利用“道德课堂”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来与大家共同研究探讨。  【关键词】道德课堂 素质教育 能力和技能  一、教师应注重钻研教材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学大纲对各章节的要求以及重点和难点,从而做到有主
【摘 要】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总结探讨,探寻出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义务教育衔接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高中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全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不懈的利用这些创新教学方法,本文从
从今年开始新课标文综试卷分为新课标Ⅰ卷新和课标Ⅱ卷,地理试题选择题和去年相差不大,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基础性、学科性的特点;非选择题必考题和去年相比难度有所上升,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较大;选考题则相对平稳。纵观地理试题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  1、地理学科特点、鲜明  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