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经研究证明,创伤后伤道/创面局部感染、肠源性细菌/毒素移位均可导致脓毒症(sepsis,也有人翻译为全身性感染).脓毒症被定义为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重要前提,也是导致创伤患
【机 构】
:
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研究证明,创伤后伤道/创面局部感染、肠源性细菌/毒素移位均可导致脓毒症(sepsis,也有人翻译为全身性感染).脓毒症被定义为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重要前提,也是导致创伤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降低创伤后脓毒症及MOD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着重从创伤后脓毒症预警研究的发展现状、临床意义、面临的困难与争议及发展趋势作一述评。
其他文献
腔内微创修复技术是目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包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和胸主动脉病变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两类主要方式[1-2].无论是EVAR还是TE-VAR,都需要在病变的两端有足够的锚定区(Landing zone,LZ),LZ的距离至少需要
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及介入器械的发展,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疾病治疗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对于长段闭塞性病变,介入治疗的长期通畅率不劣于搭桥手术[1],但越来越多的介入操作所引起的并发症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就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综述如下.下肢动脉介入治疗常见的并发症大体可以分为3类:穿刺部位并发症;靶血管并发症;远端并发症。
1994~2000年本科遇8例初生新生儿持续顽固性呕吐,经一周左右内科多种治疗无效,最后行X线钡餐检查后24小时内呕吐消失,胃纳正常。笔者认为这是钡剂通过新生儿胃肠道的"疏通"作用所致。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1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健康人血浆中此种降解产物甚微,是1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
端粒酶在端粒延长和细胞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的限速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不仅在端粒自稳,而且在细胞存活、DNA损伤和基因稳定性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正常造血最重要的一种负性调控因子,对于造血细胞分化的异常调控、导致基因不稳定和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TNFα对端粒酶活性和hTERT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相关的机制作一综述。
对于各种终末期肾病,肾移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目前,我国肾移植数量累计已超过10万例,每年约超过6 000例.随着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免疫抑制药物的进步,肾移植手术远期疗效及患者生存期均得到了极大改善.文献报道,肾移植患者人/肾1年存活率达到95%以上,10年存活率也已超过60%.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为3%~ 15%,其中,动脉病变发病率较高[1].患者如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将面临移植肾失功甚或
目的了解近年来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及主要菌群的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常规方法进行中段尿培养和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引起泌尿系感染的细菌种类繁多,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71.5%,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泌尿系感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IMP的耐药率最低,其次是AN,CFS,FOX,CAZ。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已不能再作为泌尿系感染的首选药,临床务必参照药敏结果谨慎选药
在发达国家,慢性难愈合伤口感染在人群的发生率约为1%~2%[1].大量文献报道认为,慢性难愈合伤口感染与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形成相关[2-3].黏附于组织表面的BBF
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Empedocles就阐述人体的健康与土壤、空气、火和水关系密切,四者缺一不可,其中水是生命的主要物质[1],他所指的水实质是含盐类溶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化学家Henderson等应用化学方法分析血液成分,为水与电解质失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世纪初英国内科医师Oshaughnessy给《柳叶刀》期刊写信指出,霍乱患者血液内有大量水和盐类物质丢失,建议静脉内灌注,取得了良
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最早发现于血小板中,因在凝血酶诱导血小板活化时释放而得名.TSP1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参与细胞黏附、细胞分化和血管新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TSP1也参与血液凝固,但其影响血栓形成的具体机制近年才被重视,本文将对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