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 平时的课堂上经常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及时捕捉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忽视了那些预设之外的生成,这样的倾听就使课堂失去了该有的灵动。教师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倾听者,静待花开的声音。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师倾听
倾听是一种智慧,倾听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不急不躁、不打断、不忙于下总结性判断,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位教师,课堂上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问题,适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才能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言语,才能正确地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够对症下药,教学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予以指正。
一、有效倾听,课堂“柳暗花明”
倾听,是一种积极的回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缺席。作为一个真正善于倾听的教师,必定是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的,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竖起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只有在这样的倾听中传递信息,碰撞思想,生成意义,建构文化,学生思维的渗透力和张力逐步弥散开来,课堂才能“柳暗花明”。
【案例】在学习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后,出示练习: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5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表面积。
生1:我是这样算的,(长×宽+宽×高+长×高)×2,列式(5×10+5×5+10×5)×2
生2:我是用长×宽×2+宽×高×2+长×高×2,列式5×10×2+5×5×2+10×5×2
生3:我发现宽和高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这样算5×10×4+5×5×2
這三种解法正是老师想要的答案,因此教师一一对这三名学生表示肯定。正当老师准备结束这一题的时候,还有一个学生举着手,老师问:“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5×10×5
“错了,错了,他求的是体积了。”同学们纷纷表示反对,顿时教室里一阵躁动。
老师面带怒气地说:“想清楚了再回答!坐下。”
而老师2却是这样处理的,她并没有因为他说错了而打断他、指责他,反而淡淡地问:“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那位学生一开始被同学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但当老师问他的想法时,他又恢复了一些自信,说道:“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作2个5×5,那么4个侧面积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2个5×5,这样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就有10个5×5,也就是5×5×10。”
原来是这样啊!多么聪明的孩子,他的理由不禁让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
第一位教师打断了孩子的发言后,继续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表面上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实际上却违背了“让学生成为主体”的宗旨,导致了孩子的思维被遮蔽,孩子的创意被扼杀了。
第二位教师却没有无端地打断孩子的发言,继续追问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正是教师的耐心倾听给了那个男孩表达的机会,也才有了这么精彩的发言和有创意的解题思路,让他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
我们教师不能过早下结论,而应亲切、平和、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让学生把话说完,那么我们或许能听到学生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二、智慧倾听,“催生”精彩生成
《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教师有了“倾听”的智慧,才能和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成就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练习时,教师出示了下面几组分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交流评议时,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通分的方法去比较,但有位学生却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他说:“先将前面分数的分子和后面分数的分母相乘,再将后面分数的分子与前面分数的分母相乘,然后比较积就可以知道分数的大小了。”并且还说这种方法是他瞎猜的,不知道对不对。
老师1听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了句:“请你再仔细想想。”
老师2却在此时停下了“脚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位同学的“瞎猜”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同学们纷纷提出可以举例来验证一下,就以下面两题为例,看看他的比较过程:
最后通过一起观察研究,发现其实这也是通分后再比较的一种方法。只是用两个分数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这样通分后的分子就是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数的分母的乘积,只需要比较这两个乘积的大小就可以知道分数的大小了。
真厉害,这位同学的“瞎猜”,竟然为我们猜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第一位老师的“请你再仔细想一想”,不得不引人深思。这位学生猜想式的回答已经远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猜测没有及时的引导和点拨,以一句简单的“请你再仔细想一想”带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位老师却很舍得在此时留出时间,让学生们一起参加讨论,根据这位学生提出的猜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举例验证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很好地利用了这样的课堂生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教会了学生运用“猜测—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
三、真实倾听,“创新”引领课堂
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始终会以鉴赏的态度,欣赏每一个被倾听者独特的声音。然而,有些教师虽然在听,但只是倾听那些能满足其自我需要的声音,对那些可能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声音却加以排斥。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敢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课堂就失去了本该有的灵动。 【案例】教学《倍数和因数》时,出示例题:找36的因数。学生开始尝试,有一小组的学生想出了7种不同的想法。现摘录如下。
生1:1,36,4,9,3,12,6,6。
生2:(4,9),(1,36),(3,12),(2,18),6,
生3:36÷1=36,36÷2=18,36÷3=12,36÷4=9,36÷6=6。
生4:6×6,1×36,2×18,3×12,4×9。
生5:6×6=36,3×12=36,1×36=36。
生6:4,9,6。
生7:1,2,3,4,6,9,12,18,36。
教师1的做法:指定生3回答,然后喜出望外地给予了肯定;接着请生5汇报方法,之后评价说:请大家看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好?学生绝大多数选择了生3的方法。接着教師就对学生说:我们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比较方便。
教师2却把所有的做法全部展示出来,让7位学生先分别介绍他们自己的想法,再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这些做法哪些比较好,好在哪里?其他的可以怎样改进?通过激烈的讨论发现,生3和生4分别使用除法和乘法将因数有序地找出来了,生2根据几乘几等于36的算式把因数一对一对的写出来了,如果寻找的时候能注意有序就更好了,生7已经把所有因数从小到大排列好了。其他几个同学在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有序地寻找,因此出现了遗漏或者重复的现象。讨论结束后,教师才指出: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时候可以用乘法或除法,有序地一对一对地找出所有的因数。
第一位教师对于学生这样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予理睬,为什么?因为除了生3的方法,其他的方法都不是教材上的。况且,如果把其他学生,尤其是生1、生2、生6的方法展示出来,则浪费时间。
第二位教师则不怕浪费时间,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展示给学生研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将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找的时候有什么注意点都解决了,如此一来,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对方法的掌握也会非常牢固。
真正的倾听需要教师重建新型的课堂文化与生活,及时捕捉资源,而这种捕捉更需要尊重和唤醒学生。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要在呈现每类学生的想法后,引导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在比较中感悟方法的简洁和思路的全面。
“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 让我们静静地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吧!教师的倾听是一种有智慧的教学方式,通过倾听,我们能有效把握儿童思维的脉搏,激荡学生思维的涟漪,催生学生思维的灵动。倾听的教育,可以使教学充满激情,让课堂变得充实有效,使学生充分思考,让头脑充满创造性思维,使数学充盈思想,让学习充满幸福。
【参考文献】
[1]魏建彬.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倾听的艺术[J].小学数学教育,2016(12).
[2]胡明轩.当一个会倾听的小学数学教师[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3).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师倾听
倾听是一种智慧,倾听就是静静地、耐心地、认真地听,不急不躁、不打断、不忙于下总结性判断,渗透在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位教师,课堂上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问题,适时调节自己的教学,才能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只有善于倾听才能正确判断学生在想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只有善于倾听学生的言语,才能正确地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够对症下药,教学才能够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在学生回答不正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予以指正。
一、有效倾听,课堂“柳暗花明”
倾听,是一种积极的回应,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再缺席。作为一个真正善于倾听的教师,必定是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的,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竖起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只有在这样的倾听中传递信息,碰撞思想,生成意义,建构文化,学生思维的渗透力和张力逐步弥散开来,课堂才能“柳暗花明”。
【案例】在学习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后,出示练习: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和高都是5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表面积。
生1:我是这样算的,(长×宽+宽×高+长×高)×2,列式(5×10+5×5+10×5)×2
生2:我是用长×宽×2+宽×高×2+长×高×2,列式5×10×2+5×5×2+10×5×2
生3:我发现宽和高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这样算5×10×4+5×5×2
這三种解法正是老师想要的答案,因此教师一一对这三名学生表示肯定。正当老师准备结束这一题的时候,还有一个学生举着手,老师问:“你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5×10×5
“错了,错了,他求的是体积了。”同学们纷纷表示反对,顿时教室里一阵躁动。
老师面带怒气地说:“想清楚了再回答!坐下。”
而老师2却是这样处理的,她并没有因为他说错了而打断他、指责他,反而淡淡地问:“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那位学生一开始被同学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但当老师问他的想法时,他又恢复了一些自信,说道:“长方体的一个侧面积是5×10,我把它当作2个5×5,那么4个侧面积就是8个5×5,再加上上下两个底面积2个5×5,这样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一共就有10个5×5,也就是5×5×10。”
原来是这样啊!多么聪明的孩子,他的理由不禁让全班同学为他热烈鼓掌。
第一位教师打断了孩子的发言后,继续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表面上是学生在学习数学,实际上却违背了“让学生成为主体”的宗旨,导致了孩子的思维被遮蔽,孩子的创意被扼杀了。
第二位教师却没有无端地打断孩子的发言,继续追问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心声,正是教师的耐心倾听给了那个男孩表达的机会,也才有了这么精彩的发言和有创意的解题思路,让他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
我们教师不能过早下结论,而应亲切、平和、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让学生把话说完,那么我们或许能听到学生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二、智慧倾听,“催生”精彩生成
《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教师有了“倾听”的智慧,才能和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走进学生的心灵,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成就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练习时,教师出示了下面几组分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交流评议时,大部分学生都是采用通分的方法去比较,但有位学生却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他说:“先将前面分数的分子和后面分数的分母相乘,再将后面分数的分子与前面分数的分母相乘,然后比较积就可以知道分数的大小了。”并且还说这种方法是他瞎猜的,不知道对不对。
老师1听后,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说了句:“请你再仔细想想。”
老师2却在此时停下了“脚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位同学的“瞎猜”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同学们纷纷提出可以举例来验证一下,就以下面两题为例,看看他的比较过程:
最后通过一起观察研究,发现其实这也是通分后再比较的一种方法。只是用两个分数分母的乘积作为公分母,这样通分后的分子就是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数的分母的乘积,只需要比较这两个乘积的大小就可以知道分数的大小了。
真厉害,这位同学的“瞎猜”,竟然为我们猜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第一位老师的“请你再仔细想一想”,不得不引人深思。这位学生猜想式的回答已经远离了教师预设的教学轨道,偏离了教师预设的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猜测没有及时的引导和点拨,以一句简单的“请你再仔细想一想”带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位老师却很舍得在此时留出时间,让学生们一起参加讨论,根据这位学生提出的猜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举例验证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很好地利用了这样的课堂生成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教会了学生运用“猜测—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
三、真实倾听,“创新”引领课堂
一个真正的倾听者,始终会以鉴赏的态度,欣赏每一个被倾听者独特的声音。然而,有些教师虽然在听,但只是倾听那些能满足其自我需要的声音,对那些可能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声音却加以排斥。长此以往,学生就不敢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课堂就失去了本该有的灵动。 【案例】教学《倍数和因数》时,出示例题:找36的因数。学生开始尝试,有一小组的学生想出了7种不同的想法。现摘录如下。
生1:1,36,4,9,3,12,6,6。
生2:(4,9),(1,36),(3,12),(2,18),6,
生3:36÷1=36,36÷2=18,36÷3=12,36÷4=9,36÷6=6。
生4:6×6,1×36,2×18,3×12,4×9。
生5:6×6=36,3×12=36,1×36=36。
生6:4,9,6。
生7:1,2,3,4,6,9,12,18,36。
教师1的做法:指定生3回答,然后喜出望外地给予了肯定;接着请生5汇报方法,之后评价说:请大家看看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好?学生绝大多数选择了生3的方法。接着教師就对学生说:我们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用除法比较方便。
教师2却把所有的做法全部展示出来,让7位学生先分别介绍他们自己的想法,再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这些做法哪些比较好,好在哪里?其他的可以怎样改进?通过激烈的讨论发现,生3和生4分别使用除法和乘法将因数有序地找出来了,生2根据几乘几等于36的算式把因数一对一对的写出来了,如果寻找的时候能注意有序就更好了,生7已经把所有因数从小到大排列好了。其他几个同学在找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有序地寻找,因此出现了遗漏或者重复的现象。讨论结束后,教师才指出: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时候可以用乘法或除法,有序地一对一对地找出所有的因数。
第一位教师对于学生这样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予理睬,为什么?因为除了生3的方法,其他的方法都不是教材上的。况且,如果把其他学生,尤其是生1、生2、生6的方法展示出来,则浪费时间。
第二位教师则不怕浪费时间,把所有的资源全部展示给学生研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将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找的时候有什么注意点都解决了,如此一来,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对方法的掌握也会非常牢固。
真正的倾听需要教师重建新型的课堂文化与生活,及时捕捉资源,而这种捕捉更需要尊重和唤醒学生。例如上述案例中,教师要在呈现每类学生的想法后,引导学生之间展开对话,在比较中感悟方法的简洁和思路的全面。
“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拥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人拥有智慧。” 让我们静静地倾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吧!教师的倾听是一种有智慧的教学方式,通过倾听,我们能有效把握儿童思维的脉搏,激荡学生思维的涟漪,催生学生思维的灵动。倾听的教育,可以使教学充满激情,让课堂变得充实有效,使学生充分思考,让头脑充满创造性思维,使数学充盈思想,让学习充满幸福。
【参考文献】
[1]魏建彬.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倾听的艺术[J].小学数学教育,2016(12).
[2]胡明轩.当一个会倾听的小学数学教师[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