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1/3的国家,山区经济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山区乡镇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二五”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重中之重,山区乡镇经济发展迎来发展机遇。同时山区发展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劳动力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中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为中国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山区经济 综合开发
一、国内外山区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1/3,山区经济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山区经济主要是指根据自身自然环境所限,形成的具有山区地域特征、资源禀赋特征和产业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拥有独特的经济运行规律的区域经济范畴。
从国外来看,早在20世纪30年代,“山地学”出现并得到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山地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大学的共同赞助下,1980 年正式成立国际山地学会(IMS),极大的推动了山地研究和山区开发。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呼吁人们加深对山区生态系统的理解,促进山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
国外山区发展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山区去贫困化、山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山区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研究、山区开发模式和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等。主要包括舒尔茨的贫困理论[1]、森的权利贫困理论[2]、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3]等,这些理论研究了山区贫困问题、山区规划理论等。
从国内来看,我國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政府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山区发展,重视同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加大对山区发展研究投入,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山区生态研究、山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山区反贫困研究等。
在山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保护研究方面,袁德发[4]对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效益和理论进行了分析评价;陈国阶[5]等探讨了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系;熊凤山[6]等探讨了我国山地保护、开发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出路。
在山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上,石山[7]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进行山区综合开发研究;吴志勇[8]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山区经济的基本理论,并就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山区反贫困发展研究方面,着重研究了山区贫困形成的原因机制,山区贫困类型的划分,及造成山区贫困恶性循环的因素及其反贫困的对策等内容。
山区发展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山区脱贫致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二、我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山区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近年来山区经济基本实现了当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现在发展的产业层次较低,大部分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加工企业,初级产品比例较高,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
(二)人口规模小限制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人口规模小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负面效应显现,带动能力和服务能力差,发展程度有限,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不利于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资源吸纳能力弱,不利于生产要素的集中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三)民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小富即安情绪较重
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山区经济发展中带动作用明显。但是山区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规模小,辐射作用有限,民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同时山区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情绪。企业缺乏长远战略,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弱。开拓市场能力年不足,无序竞争现象突出。
三、山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一)区域位置制约
山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成本高,经济基础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招商引资困难,且多为中小项目。
(二)财政、政策支持不足
长久以来,中国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往往缺乏足够的财政与政策支持,严重影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环境脆弱,招商引资项目环保级别要求高
由于山区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在招商引资选择项目上对环保级别要求更高,项目选择的范围较小,也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政策与建议
综合来看中国山区经济目前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必须制定总体的战略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战略,以“坚持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布局调整为先导,做到外资和内资并重、出口与内销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为发展思路,将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三大产业相辅相成,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生态友好的发展之路。农业方面走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之路,重视山区综合农业开发;工业上,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加工业,重视集体经济带动作用;服务业上,利用旅游资源和原生态文化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从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袁德发.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理论及效益评价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6(5)
[5]陈国阶.论山区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方向[J].科技导报.1999(2)
[6]熊凤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 2011(6)
[7]石山.生态经济理论与山区综合开发[J].林业经济.1997(4)
[8]吴志勇.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2007.4
关键词:山区经济 综合开发
一、国内外山区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1/3,山区经济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山区经济主要是指根据自身自然环境所限,形成的具有山区地域特征、资源禀赋特征和产业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拥有独特的经济运行规律的区域经济范畴。
从国外来看,早在20世纪30年代,“山地学”出现并得到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山地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大学的共同赞助下,1980 年正式成立国际山地学会(IMS),极大的推动了山地研究和山区开发。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呼吁人们加深对山区生态系统的理解,促进山区社会经济综合发展。
国外山区发展理论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山区去贫困化、山区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山区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研究、山区开发模式和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等。主要包括舒尔茨的贫困理论[1]、森的权利贫困理论[2]、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3]等,这些理论研究了山区贫困问题、山区规划理论等。
从国内来看,我國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政府和学术界高度重视山区发展,重视同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加大对山区发展研究投入,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山区生态研究、山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山区反贫困研究等。
在山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保护研究方面,袁德发[4]对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效益和理论进行了分析评价;陈国阶[5]等探讨了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系;熊凤山[6]等探讨了我国山地保护、开发与山区经济发展的出路。
在山区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发展上,石山[7]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应用生态经济学理论进行山区综合开发研究;吴志勇[8]以产业结构理论为基础,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山区经济的基本理论,并就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山区反贫困发展研究方面,着重研究了山区贫困形成的原因机制,山区贫困类型的划分,及造成山区贫困恶性循环的因素及其反贫困的对策等内容。
山区发展影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只有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山区脱贫致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二、我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山区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近年来山区经济基本实现了当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现在发展的产业层次较低,大部分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加工企业,初级产品比例较高,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
(二)人口规模小限制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区人口规模小带来的问题逐渐凸显,负面效应显现,带动能力和服务能力差,发展程度有限,发展后劲不足,同时不利于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同时资源吸纳能力弱,不利于生产要素的集中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
(三)民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小富即安情绪较重
龙头企业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山区经济发展中带动作用明显。但是山区企业多为家庭作坊式,规模小,辐射作用有限,民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同时山区普遍存在着小富即安的情绪。企业缺乏长远战略,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弱。开拓市场能力年不足,无序竞争现象突出。
三、山区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一)区域位置制约
山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成本高,经济基础较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招商引资困难,且多为中小项目。
(二)财政、政策支持不足
长久以来,中国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往往缺乏足够的财政与政策支持,严重影响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三)生态环境脆弱,招商引资项目环保级别要求高
由于山区是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在招商引资选择项目上对环保级别要求更高,项目选择的范围较小,也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政策与建议
综合来看中国山区经济目前发展状况,笔者认为必须制定总体的战略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战略,以“坚持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并重,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布局调整为先导,做到外资和内资并重、出口与内销并重、数量和质量并重”为发展思路,将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三大产业相辅相成,优势突出、效益良好、生态友好的发展之路。农业方面走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之路,重视山区综合农业开发;工业上,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加工业,重视集体经济带动作用;服务业上,利用旅游资源和原生态文化优势,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从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袁德发.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理论及效益评价的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1996(5)
[5]陈国阶.论山区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方向[J].科技导报.1999(2)
[6]熊凤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以河北省太行山区为例 2011(6)
[7]石山.生态经济理论与山区综合开发[J].林业经济.1997(4)
[8]吴志勇. 可持续发展导向下的中国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