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氛围,作为一种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它不仅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生成,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往往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敢于真实表现自己,充分发展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若课堂中缺乏了民主与和谐,必然无法放飞学生的心灵、创伤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如同为学生添上了一双羽翼,当心灵就此飞扬畅翔的时候,也是心中的音乐真正被奏响的时刻。
关键词:民主和谐 教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它所倡导的精神理念始终贯穿于我的教学实践当中。但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我还是不断地产生着困惑:困惑于我的激情洋溢却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困惑于我认为是简单的知识他们却一脸茫然;困惑于我所认为的“天籁之音”却不及周杰伦的一声“霍霍哈嘿”……这些困惑的存在,有时就出现了“剃头担子一头冷(学生)一头热(教师)的课堂教学现象。我不禁发出了感叹:音乐课到底怎么了?
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我才悟到:这种师生不合拍的现象和教学氛围的创设有着直接的关系。氛围,作为一种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它不仅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生成,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往往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若课堂中缺乏了民主与和谐,必然无法放飞学生的心灵,出现如此令人困惑不安的教学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鸟儿要飞翔,它就需要翅膀;聆听音乐的“心”要飞翔,就得为它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让民主与和谐充实于我们的音乐课堂呢?
一、尊重、爱护学生的兴趣是创设民主和谐氛围的前提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标准》中也提到“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同时,它还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对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学生对兴趣的表达,有时会毫无遗落的写在脸上,有时明明喜欢却隐含于内心,如果教师没能敏锐捕捉这种现象,那么往往就会在疏忽和敷衍中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下来,师生之间无形中就产生了一道隔阂。要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民主和谐并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关注学生,努力贴近学生、走近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兴趣触点。于是,我不再费解于“周杰伦现象”的魔力,而是和他们一起共同走进了这个“魔圈”。当我和着他们唱起《菊花台》时,学生的脸上绽起了笑容,兴奋、激动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下课,看着他们满足的笑脸,我的心情也跟着快乐起来。在以往,我根本无法把周杰伦含糊不清的说唱认可为“音乐”,更不可能把它带入音乐课堂。可当我亲自感受后,也逐渐的理解了这种听起来漫不经心、随口念来的R&B音乐风格是多么的亲切平易。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我开始有意识的把一些内容健康、曲风鲜明的流行音乐融入课堂,开设了“音乐流行风”的教学板块。如:感受王力宏“HIPHOP+京剧昆曲”的全新曲风;领略SHE、TWIN组合的活力四射;聆听恩雅空灵的天籁吟唱;融情于班德瑞的田野清新……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我还逐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分辨流行音乐,鉴赏流行音乐。慢慢地,紧锁在学生脸上的眉结松开了,没有光彩的眼睛变亮了,对音乐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涨了。有时,就只需要换个角度,当我们用睿智的心去尊重、爱护学生的兴趣时,我们也会从中收获许多的快乐和惊喜。
二、真诚平等的师生交流是创设民主和谐氛围的关键
课堂交流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和手段,我们并不陌生,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枢纽,是知识灵感迸发的主要渠道。课堂交流既要有身体四肢——“身动”的参与,更要有心灵、思维——“心动”的参与。如果我们没有深刻领会它的实质,只套用了它的形式,就会出现这种情景:当教师提问问题时,学生要么拿已备的稿纸照章宣读一遍;要么随便敷衍几句;如果有学生回答不了,教师就会给予提示,并让他把标准答案复述一遍。(当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喜上眉梢)……这种交流氛围看似民主和谐,其实不然,它只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它没有真正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只是一种上下级间“布置任务”和“汇报工作”的关系。这样的交流形式,只是制造了一种“民主与和谐”的假象,它根本不能击撞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
要真正体现课堂交流的民主和谐,还需要教师的真诚。没有个体的真诚,你就无法逾越师生间那一道无形阻障的门槛,又怎能打动学生,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呢?以《梁祝》这部作品为例,由于它以“爱情”为主题,而“爱情”对中学生来说是个敏感的话题,如果教师躲躲闪闪或轻描淡写,其结果只能是在学生的窃窃私语或心照不宣中收场,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内涵又如何谈起?因此,教师应坦然的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明白:“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和亲情、友情一样,都是人最主要的情感。当学生领悟到这点时,就会化解心头的疑惑,从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此外,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若学生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时,教师应给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如:在欣赏《梁祝》的“化蝶”部分时,我让学生探讨:再现部为何又出现“引子”的音乐素材,这意味着什么?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引子”音乐的再现,代表了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勇于憧憬美好的生活。一对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蓝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有的则认为,二人的反抗精神让人同情和理解,不要化蝶再现,悲剧给人留下遗憾,遗憾的震撼力太大。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这也是学生聆听音乐后真实的感受。敢于说出不同于课本的解释,这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才是学生真正的理解。尊重学生的见解,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热情。 可见,在课堂交流中,当一个话题或事件发生展开时,教师应作为其中平等的一分子,以坦率亮出自己的观点,以真诚赞赏学生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身”“心”俱动,这也正是民主和谐氛围真正得以形成发挥的关键。
三、应用“整合”,充实课堂是创设民主和谐氛围的重要手段
氛围,作为情感性教学环境,以虚实相融的特性,在特定的区域里发挥着一定的导向和暗示作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民主和谐仅仅依靠学生兴趣、教师真诚的作风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堂上应用“整合”。
“整合”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方式,它的范围很广,涵盖教材、教法等多项内容。它是联系师生间的“情感之桥”。课堂中巧妙的应用“整合”,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愉悦的感受,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欣赏德彪西的《大海》时,可结合美术大师描绘海的名作,如法国的库尔贝、莫奈,英国的透纳,日本的葛饰北斋等,这些同样以印象主义为特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音乐朦胧多变的特点。此外,还可结合普希金的诗《大海》,让学生从三方面体会、想象大自然中的海和艺术中海的无穷魅力。再如:教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可用时下非常流行的歌曲《吉祥三宝》为切入点,这是一首以蒙古音乐为元素结合现代创作手法的歌曲,用它来导入,可以立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结合马头琴、长调、短调、那达慕等进行整合,完善教学内容,再通过听—唱—谈—跳—演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蒙古民族音乐的理解。若是欣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如,东北的《茉莉花》、江苏的《茉莉花》、萨克斯演奏的《茉莉花》等。)让学生进行对比,这些主题相同,却因演绎方法不同而风格各异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的神奇魅力。
种种教学实例都显示了“整合”的重要性,它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课堂蕴涵着无限的美感和丰厚的内涵,它带给了学生愉悦的感受,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这也正是民主和谐氛围真正形成的时候。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音乐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与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这说明,音乐教学,最不可漠视的就是聆听音乐的“心”!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如同为学生添上了一双羽翼,当心灵就此飞扬畅翔的时候,也正是心中的音乐真正被奏响的时刻。
关键词:民主和谐 教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它所倡导的精神理念始终贯穿于我的教学实践当中。但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我还是不断地产生着困惑:困惑于我的激情洋溢却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困惑于我认为是简单的知识他们却一脸茫然;困惑于我所认为的“天籁之音”却不及周杰伦的一声“霍霍哈嘿”……这些困惑的存在,有时就出现了“剃头担子一头冷(学生)一头热(教师)的课堂教学现象。我不禁发出了感叹:音乐课到底怎么了?
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我才悟到:这种师生不合拍的现象和教学氛围的创设有着直接的关系。氛围,作为一种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它不仅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生成,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往往会使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若课堂中缺乏了民主与和谐,必然无法放飞学生的心灵,出现如此令人困惑不安的教学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鸟儿要飞翔,它就需要翅膀;聆听音乐的“心”要飞翔,就得为它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让民主与和谐充实于我们的音乐课堂呢?
一、尊重、爱护学生的兴趣是创设民主和谐氛围的前提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标准》中也提到“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感受音乐、用音乐美化和丰富人生的前提”,同时,它还把“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列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足见对其重要性的高度重视。
学生对兴趣的表达,有时会毫无遗落的写在脸上,有时明明喜欢却隐含于内心,如果教师没能敏锐捕捉这种现象,那么往往就会在疏忽和敷衍中失去了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此下来,师生之间无形中就产生了一道隔阂。要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充满民主和谐并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关注学生,努力贴近学生、走近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兴趣触点。于是,我不再费解于“周杰伦现象”的魔力,而是和他们一起共同走进了这个“魔圈”。当我和着他们唱起《菊花台》时,学生的脸上绽起了笑容,兴奋、激动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下课,看着他们满足的笑脸,我的心情也跟着快乐起来。在以往,我根本无法把周杰伦含糊不清的说唱认可为“音乐”,更不可能把它带入音乐课堂。可当我亲自感受后,也逐渐的理解了这种听起来漫不经心、随口念来的R&B音乐风格是多么的亲切平易。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我开始有意识的把一些内容健康、曲风鲜明的流行音乐融入课堂,开设了“音乐流行风”的教学板块。如:感受王力宏“HIPHOP+京剧昆曲”的全新曲风;领略SHE、TWIN组合的活力四射;聆听恩雅空灵的天籁吟唱;融情于班德瑞的田野清新……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我还逐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分辨流行音乐,鉴赏流行音乐。慢慢地,紧锁在学生脸上的眉结松开了,没有光彩的眼睛变亮了,对音乐的兴趣也越来越高涨了。有时,就只需要换个角度,当我们用睿智的心去尊重、爱护学生的兴趣时,我们也会从中收获许多的快乐和惊喜。
二、真诚平等的师生交流是创设民主和谐氛围的关键
课堂交流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和手段,我们并不陌生,它是协调师生关系的枢纽,是知识灵感迸发的主要渠道。课堂交流既要有身体四肢——“身动”的参与,更要有心灵、思维——“心动”的参与。如果我们没有深刻领会它的实质,只套用了它的形式,就会出现这种情景:当教师提问问题时,学生要么拿已备的稿纸照章宣读一遍;要么随便敷衍几句;如果有学生回答不了,教师就会给予提示,并让他把标准答案复述一遍。(当听到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喜上眉梢)……这种交流氛围看似民主和谐,其实不然,它只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它没有真正体现师生间的互动,只是一种上下级间“布置任务”和“汇报工作”的关系。这样的交流形式,只是制造了一种“民主与和谐”的假象,它根本不能击撞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
要真正体现课堂交流的民主和谐,还需要教师的真诚。没有个体的真诚,你就无法逾越师生间那一道无形阻障的门槛,又怎能打动学生,从而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呢?以《梁祝》这部作品为例,由于它以“爱情”为主题,而“爱情”对中学生来说是个敏感的话题,如果教师躲躲闪闪或轻描淡写,其结果只能是在学生的窃窃私语或心照不宣中收场,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内涵又如何谈起?因此,教师应坦然的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明白:“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和亲情、友情一样,都是人最主要的情感。当学生领悟到这点时,就会化解心头的疑惑,从而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此外,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若学生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时,教师应给予真诚的赞赏和鼓励。如:在欣赏《梁祝》的“化蝶”部分时,我让学生探讨:再现部为何又出现“引子”的音乐素材,这意味着什么?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引子”音乐的再现,代表了人们不甘于悲剧的结局,勇于憧憬美好的生活。一对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蓝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有的则认为,二人的反抗精神让人同情和理解,不要化蝶再现,悲剧给人留下遗憾,遗憾的震撼力太大。这种看法也不无道理,这也是学生聆听音乐后真实的感受。敢于说出不同于课本的解释,这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才是学生真正的理解。尊重学生的见解,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热情。 可见,在课堂交流中,当一个话题或事件发生展开时,教师应作为其中平等的一分子,以坦率亮出自己的观点,以真诚赞赏学生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身”“心”俱动,这也正是民主和谐氛围真正得以形成发挥的关键。
三、应用“整合”,充实课堂是创设民主和谐氛围的重要手段
氛围,作为情感性教学环境,以虚实相融的特性,在特定的区域里发挥着一定的导向和暗示作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和创造力。然而,民主和谐仅仅依靠学生兴趣、教师真诚的作风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堂上应用“整合”。
“整合”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方式,它的范围很广,涵盖教材、教法等多项内容。它是联系师生间的“情感之桥”。课堂中巧妙的应用“整合”,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愉悦的感受,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欣赏德彪西的《大海》时,可结合美术大师描绘海的名作,如法国的库尔贝、莫奈,英国的透纳,日本的葛饰北斋等,这些同样以印象主义为特点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印象派音乐朦胧多变的特点。此外,还可结合普希金的诗《大海》,让学生从三方面体会、想象大自然中的海和艺术中海的无穷魅力。再如:教授《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可用时下非常流行的歌曲《吉祥三宝》为切入点,这是一首以蒙古音乐为元素结合现代创作手法的歌曲,用它来导入,可以立即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结合马头琴、长调、短调、那达慕等进行整合,完善教学内容,再通过听—唱—谈—跳—演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蒙古民族音乐的理解。若是欣赏民歌《茉莉花》时,可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如,东北的《茉莉花》、江苏的《茉莉花》、萨克斯演奏的《茉莉花》等。)让学生进行对比,这些主题相同,却因演绎方法不同而风格各异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音乐的神奇魅力。
种种教学实例都显示了“整合”的重要性,它让学生感受到了音乐课堂蕴涵着无限的美感和丰厚的内涵,它带给了学生愉悦的感受,它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而这也正是民主和谐氛围真正形成的时候。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音乐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与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这说明,音乐教学,最不可漠视的就是聆听音乐的“心”!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如同为学生添上了一双羽翼,当心灵就此飞扬畅翔的时候,也正是心中的音乐真正被奏响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