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三大主题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cm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管理国家和发展生产、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以及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有其特殊性,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领导苏维埃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进行深入地探讨,并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即列宁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三大主题。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维埃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苏维埃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形成了系统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透过散见于诸多列宁论著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蕴藏于列宁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三大主题,即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管理国家和发展生产、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以及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有其特殊性。
  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管理国家和发展生产
  转变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是列宁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个理论观点形成于1918年春。当时的历史条件是这样的:苏俄同德国之间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了战争,赢得了和平喘息时机;苏维埃政权以赤卫队镇压了敌人的军事反抗,以国有化的手段打击了一部分企业主的破坏活动,有力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提出了转变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观点。他说:“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取得了和平,因而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社会主义革命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方面,即集中到组织任务上来。”①这里所谓的“组织任务”,指组织经济建设的任务。他的意思是说,要把党和国家的力量集中到组织经济建设上来。还说:党的第一个任务是对群众做宣传工作,使大多数人相信党的纲领和策略是正确的,这个任务在十月革命前夕已经大体完成。党的第二个任务,是夺取政权和镇压剥削者的反抗,这个任务在十月武装起义至1918年2月这一阶段大体已经完成。“现在,构成目前时局特点的第三个迫切任务提上了日程,这就是组织对俄国的管理。”②这里所谓“组织对俄国的管理”,指开展经济管理和生产管理。他的意思是说,现在经济管理和生产管理作为迫切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又说:“这是不是说对资本采取赤卫队式的进攻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是适当的,是不是说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同资本作斗争呢?这样想是幼稚无知。……我们用镇压的方法获得了胜利,我们也能够用管理的方法获得胜利。形势改变了,对敌斗争的方法也要善于改变。”③这里所谓“赤卫队式的进攻”,指对资产阶级进行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他的意思是说,要停止这样的斗争,以后要用管理的方法取得胜利。以上的这些话语都证明,列宁的确形成和提出了转变工作重心的理论观点。
  在列宁的思想上,“转变”的“出发点”或者说“基础”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当时苏俄的现成的局势,也就是新政权建立以后所发生的镇压剥削者的反抗以及剥夺他们财产的斗争。转变的“目的地”是——在所有的企业展开“计算和监督”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所有的企业开展“计算和监督”的工作,是列宁当时追求的目标。所谓计算和监督,指在不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性质的前提下,由工人组织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有关的账目进行计算,以达到对资本家的活动进行制约的目的。可见,这是一个非剥夺剥夺者的措施,是一个比较能够为资本家所接受的措施,是一个不会造成社会剧烈动荡的措施。
  在列宁的思想上,转变工作重心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劳动纪律。列宁当时提出了一个口号,内容包括“精打细算,节俭办事,不偷懒,不盗窃,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它的主要内容是遵守最严格的劳动纪律。因为当时革命刚刚胜利,在企业中,必须的劳动秩序还没有形成,生产过程十分混乱。不改变这种状况,则不能够有效地加强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不能够完成转变工作重心的任务。二、组织劳动竞赛。当时有的人说,社会主义制度使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保障,劳动者就失去了竞赛的动力,所以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可能有竞赛。列宁说,这是资产阶级散布的谬论,正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过程中没有剥削和压迫,劳动者才有可能愉快地劳动,才有可能组织起劳动竞赛。三、发挥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和管理者的作用。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来不及培养自己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那就有必要利用旧社会过来的科技专家和管理者,发挥他们的作用。列宁说,为了达到利用和发挥旧专家作用的目的,有必要支付给他们很高的薪金。四、利用旧的社会组织——消费合作社。在旧俄国,在一些工矿企业里建立了消费合作社。它是由企业主领导建立的,是由企业主或者他们的代理人负责经营的。它的职能是对企业职工销售日常生活用品。职工在本企业消费合作社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比在商店里购买便宜一些。十月革命胜利后,企业的这种消费合作社继续存在。列宁主张利用它进行粮食分配工作,即主张将国家收购到的粮食运送到消费合作社,由消费合作社对城市居民供应粮食。五、借鉴和运用西方国家生产管理的经验。六、实施国家资本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
  列宁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这个理论观点形成的历史背景是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在1918年夏至1920年底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迫于危急的形势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刚结束时,由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负面的影响,以及相关的一些原因,苏俄出现了严重的经济生活困难和政治危机。俄共(布)十大作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实行粮食税制、允许自由贸易、允许城市私人工业企业发展、实行租让制和租赁制、在国有企业贯彻物质利益的原则等等。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具有改革的意义。它的实质是:苏俄的发展进程由进攻资本主义的态势转向了利用资本主义的态势。
  在上述形势下,列宁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他在《论粮食税》一文中指出:“或者是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即商业的发展,即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在有千百万小生产者存在的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政党要是试行这样的政策,那它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说它在干蠢事,是因为这种政策在经济上行不通;说它在自杀,是因为试行这类政策的政党,必然会遭到失败。”“或者是(这是最后一种可行的和唯一合理的政策)不去试图禁止或堵塞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努力把这一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④意思是,不堵塞资本主义的通道,而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这就是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思想。还说:“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⑤在当时的苏俄,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十分落后,处于中世纪的状况之下,小生产占优势。这种状况影响到苏俄国家机关,造成十分严重的官僚主义。列宁认为,同这种状况相比较,资本主义是幸福。也就是说,他认为,在当时的苏俄,资本主义是幸福。又说:“既然这个小农国家,经历了战争和封锁,在运输业方面遭到严重破坏,而在政治上是由掌握运输业和大工业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那么根据这些前提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地方流转在目前具有头等意义,第二,有可能通过私人资本主义(更不用说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社会主义。”⑥以上援引的这些列宁的话语,足以证明他形成和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
  这个理论观点包括以下一些内容:一、由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开始。他说,改变经济政策,改善人民的生活,必须由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开始,这是因为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条件,需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而只有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还因为掌握政权的工人阶级必须解决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当前最关键、最棘手的问题是工农联盟已经受到削弱以及必须巩固工农联盟的问题,只有迅速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农民才会转变政治态度,拥护苏维埃政权,从而使工农联盟得以巩固。二、恢复和发展私人小工业企业是必要的。他说,要恢复大工业,国家必须有大量的粮食和燃料的储备,必须以新机器代替破旧机器,苏俄不能马上做到这一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恢复小工业是必要的,因为它不需要机器,不需要国家大批的原料、燃料和粮食的储备,却能够生产出产品,以满足工农群众生活的需要。三、实施租让制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所谓租让制,指苏维埃国家同外国资本家签订合同,根据一定的条件,将国内一些自己无力恢复生产的国有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让他们将资金和技术带到苏俄来,使这些企业较快恢复生产。列宁说,苏维埃政权实施租让制这种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加强大生产来反对小生产,加强先进生产来反对落后生产,加强机器生产来反对手工生产。四、抓住商业的环节。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没有商业和商品交换的。而且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已经取消了商品交换。现在苏俄恢复了商业,那不是距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越来越远了吗?列宁说,尽管商业距离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很遥远,可是正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必须做好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继续前进,才能发展无产阶级的事业,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五、走“渐进”发展的道路。所谓“渐进”发展的道路,指在保留或者基本保留旧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缓慢地进行经济建设。新经济政策时期,苏维埃政权在农村容许和支持小农经济的发展,在城市支持私人小工业企业的发展,实施租让制,发展商业等,体现了渐进发展的性质。列宁《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说,苏俄的经济条件决定了它必须采取“渐进主义”、“改良主义”的发展方式。
  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有其特殊性
  列宁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第三个重要主题,是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有其特殊性。由于十月革命的推动和影响,由于共产国际和俄共(布)对东方一些国家人民革命斗争的支持,这些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蓬勃高涨。中国1919年爆发反帝反封的“五四运动”,朝鲜同年爆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三一起义”,印度这一时期则发生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工人罢工运动。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在这些国家,革命的先行者正在积极活动,准备建立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俄国人的路”。在此背景下,列宁提出了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有其特殊性的理论观点。
  列宁说:“正是由于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东方已经最终加入了革命运动,最终卷入了全世界革命运动的总漩涡。”⑦意思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东西方之间的矛盾,使东方国家产生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而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全世界革命运动的组成部分。还说:“我们的欧洲庸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东方那些人口无比众多、社会情况无比复杂的国家里,今后的革命无疑会比俄国革命带有更多的特殊性。”⑧意思是说,俄国革命是一场具有特殊性的革命,以后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的革命在发展的途径上会有更多的特殊性。以上援引的话语证明,列宁的确形成和提出了这个理论观点。
  这个理论观点包括以下内容:一、世界历史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什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只有资本主义生产得到较充分的发展,生产力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实现由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指的是什么?指的是俄国发展的特殊性。俄国的特殊性表现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由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在无产阶级政权的组织和领导下发展生产力,待条件成熟时向社会主义过渡。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俄国发展的特殊性,怎么理解?因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时候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较高是它的要求。俄国发展的特殊性满足了这个要求,即满足了“对生产力水平较高”的要求。因为俄国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重要的任务,一定会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以列宁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二、将工作重心转到文化工作上去。他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提出了两个划时代的重大的任务:一个任务是改革国家机关,另一个任务是在农民中间进行文化工作。第一个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大力开展文化工作。他认为,国家机关中的问题特别是官僚主义作风,是军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不能彻底克服的,必须依靠文化工作。另一个任务本身就是文化工作。他认为,在农民中间进行文化工作,直接的目的就是合作化。如果农民提高了文化水平,能够读书看报,不断增长见识,懂得合作社好处,他们就会参加合作社。他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这里列宁再一次提出转变工作重心的问题。前一次提出转变工作重心,指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转到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上。这一次提出从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转到文化工作上。他前后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指工作重心离开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转向国内建设方面。
  三、社会主义最终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列宁逝世前夕已经预见到,西方国家未来难以发生革命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一个问题是未来的革命形势和革命条件怎样产生?另一个问题是未来革命的力量在哪里?针对第一个问题,他说,在未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之间的矛盾,会造成革命的形势和条件。就第二个问题,即未来革命的力量在哪里,列宁说,斗争的结局归根到底取决于如下一点:俄国、印度、中国等构成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正是这个人口的大多数,最近几年来非常迅速地卷入了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完全和绝对有保证的。(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9、82、87、219、225、229、377、359页。
其他文献
所谓“一题多篇”,就是一个题目下包含数篇各自独立的文章,这个题目仅是其中一篇的篇题。这些文章之间大多数是有明显关系的,也有少部分关系不明确。如何说明这种现象呢?写本的制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文章抄在一起,以其中的一篇篇题作为它们共同的题目呢?  我曾在“写本学漫谈”的第一篇短文中提到敦煌本《新妇文》(P.2633、S.4129、P.2564)还包括《自从塞北起烟尘》《发愤读书十二时》《祝曰》三篇文章,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摊的改革成本,过多地由所谓“弱势群体”承载;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享的经济成果,过多地被所谓“精英团体”瓜分。现在到了下决心调整这种状况的时候了    贫富差距过大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社会财富大量涌现,但财富分配不均也日益加剧。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过大取代了平均主义盛行,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社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江苏省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应对金融危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赖于政府、社会、高校的共同努力与关注。同时,需要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转变就业观念,及早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就业实习和实践活动,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 大学生 就业 职业准备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江苏省大学生的就
【摘要】开展个性化实验项目和实践教学活动,激发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情感和爱好,给予大学生广阔的活动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转变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实践教学 大学生 创新个性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兴趣。”同样的道理,兴趣是培养大学生创
【摘要】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离不开外语人才的大力支持。目前广西外语人才严重不足,素质亟待提高。要解放思想,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及东盟各国外语人才培养经验,改进现有外语培训模式;结合区位优势,打造复合型外语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  【关键词】广西 外语人才 培养机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上升到新的历史水
文化研究学者傅国涌认为,真正的“五四”首先是一个时代的概念。“五四”绝不仅仅是指1919年一批学生上街游行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它实际上代表了近代中国一次重大的变迁,其起止日期大致从1914年、1915年开始,到1924年、1925年落幕。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重大时期。“五四”完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各种不同的思潮、不同的主義、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理想,都获得了空前的同等表达的机会。从这个意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历史上的战争和迁徙经常会造成民族内部或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常常不能因为其中某一方的胜利或失败而告结束。冲突裂痕不仅会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产生难以治愈的创伤,而且在较长时期内对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都要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制约。其中世族文人的生活言行是这些影响和制约的显示器。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生活言行来观察三国以来分裂局面对当时南方北方文化的差异和融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赴北庭都护府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开始其二度戎幕生涯。岑参在北庭停留两年,写了许多以边塞军旅为题材的诗作,其中多有名篇,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送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
【摘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因素的制约,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要彻底改变其落后的现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选拔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少数民族村干部队伍。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的素质还存在一定问题,阻碍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村干部素质 问题 原因    新农村建设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素质的要求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村干部是贯彻民族政策、
【摘要】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充分把握国际海洋开发趋势,深入挖掘海洋资源与空间优势,突破传统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起点,推动海陆一体化发展,加速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  【关键词】优势产业 海洋资源 区域经济一体化    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广阔的海岸线与海域空间、相对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经济与科技基础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条件,是领先于其他沿海省市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