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逐渐以加强学生的綜合素质提升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因此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将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学科专家提出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关注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二、机遇与挑战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随后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思想品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新的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方向,为广大学科教师从事学科研究和学科教学提供了根本依据。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初中学校统一使用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这部教材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为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从事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科学有力支撑。
但是新的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一方面,学科地位长期得不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正确认识,教研工作、课时安排、教师配备方面,学科被边缘化,锻炼学生素养的实践活动得不到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其二,教学评价的方式单一,以成绩来判断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引导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说教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真正的思维能力与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活动,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工具和材料来发展道德和法治素养。以上因素对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带来困扰。
三、教学策略
(一)正确认识学科地位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很多学生有些错误的认识。如:这门学科是讲大道理的,这门学科是一门不重要的副科,这门学科中考开卷考,会翻书就能学考好。诸如此类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学习这门学科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该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可以结合学生在小学学段对思想品德学科的认识,利用学生对中考的重视,对高等学府的向往,对社会生活的好奇,可以采取主题报告的形式、聊天对话的方式、不布置实践活动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趣味性和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好这门学科,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以期激发学生的自信、兴趣以及主体意识,从而为学科教学做好铺垫。学科的定位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强化。
(二)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发挥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课程性质。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学生在认知及阅历方面差异很大,完全套用新教材中的探究材料,可能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没有体悟就不可能认同。因此需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根据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合适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节《维护秩序》这一课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我选用了两则材料,一则是教材上的“探究与分享——雨中校门口”,另一则我选择了时事新闻“香港的暴徒”,从学校生活到国家生活,由小及大,既符合课程立足学生生活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激发他们维护秩序的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再如九年级上册《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这一节,学生对“民主”的理解比较困难,我以本班班规制定方式为资源,引导出了“民主”“专制”的概念,民主的价值以及民主价值的实现。资源来自学生生活,升华为理性认识之后又能用来指导学生的生活,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情景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情景式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时效性。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节《我与社会》教学中,为了突破“人的身份是在你社会关系中确定”的这一难点,我设置了“介绍你自己”活动,向 “你未曾谋面的小姨”“你爸爸的同事”“你同桌的父母”“学校的门卫叔叔”介绍自己,以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认识。又如,在在第七课第二节《服务社会》这一节教学可以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安排学生在教学前组织一次义务打扫社区卫生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计划、人员分工、做活动记录和写心得体会,活动过程即是学习过程。
(四)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和教学激励
教学评价是指挥棒,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教师要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必须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搜集学生的学习的完整信息,以多元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成长情况和思想品德情况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具体可结合本校实际采取评语、谈话、成长记录及考试等方式。如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几次大家访活动,我们会将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及品德等方面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通过肯定成绩与提出改进意义,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砥砺家国情怀、激发责任担当,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道法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培育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生德育发展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学科专家提出道德与法治学科应关注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二、机遇与挑战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随后教育部组织编写了思想品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新的理念引领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方向,为广大学科教师从事学科研究和学科教学提供了根本依据。2017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初中学校统一使用部编本《道德与法治》教材,这部教材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为广大道德与法治教师从事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科学有力支撑。
但是新的时期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也面临着重重挑战:一方面,学科地位长期得不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正确认识,教研工作、课时安排、教师配备方面,学科被边缘化,锻炼学生素养的实践活动得不到家庭和学校的支持。其二,教学评价的方式单一,以成绩来判断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引导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说教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真正的思维能力与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活动,通过学校生活的一切媒介、工具和材料来发展道德和法治素养。以上因素对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带来困扰。
三、教学策略
(一)正确认识学科地位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很多学生有些错误的认识。如:这门学科是讲大道理的,这门学科是一门不重要的副科,这门学科中考开卷考,会翻书就能学考好。诸如此类的错误观念,对学生学习这门学科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该学科性质和学科地位。可以结合学生在小学学段对思想品德学科的认识,利用学生对中考的重视,对高等学府的向往,对社会生活的好奇,可以采取主题报告的形式、聊天对话的方式、不布置实践活动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本学科的趣味性和重要性,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好这门学科,都可以从中获益良多。以期激发学生的自信、兴趣以及主体意识,从而为学科教学做好铺垫。学科的定位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强化。
(二)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发挥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课程性质。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学生在认知及阅历方面差异很大,完全套用新教材中的探究材料,可能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没有体悟就不可能认同。因此需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根据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开发合适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资源。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节《维护秩序》这一课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我选用了两则材料,一则是教材上的“探究与分享——雨中校门口”,另一则我选择了时事新闻“香港的暴徒”,从学校生活到国家生活,由小及大,既符合课程立足学生生活的要求,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激发他们维护秩序的责任感,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再如九年级上册《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这一节,学生对“民主”的理解比较困难,我以本班班规制定方式为资源,引导出了“民主”“专制”的概念,民主的价值以及民主价值的实现。资源来自学生生活,升华为理性认识之后又能用来指导学生的生活,有效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情景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情景式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时效性。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节《我与社会》教学中,为了突破“人的身份是在你社会关系中确定”的这一难点,我设置了“介绍你自己”活动,向 “你未曾谋面的小姨”“你爸爸的同事”“你同桌的父母”“学校的门卫叔叔”介绍自己,以生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认识。又如,在在第七课第二节《服务社会》这一节教学可以采用活动式教学法,安排学生在教学前组织一次义务打扫社区卫生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制定计划、人员分工、做活动记录和写心得体会,活动过程即是学习过程。
(四)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和教学激励
教学评价是指挥棒,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教师要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还必须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搜集学生的学习的完整信息,以多元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成长情况和思想品德情况进行客观和全面的评价。具体可结合本校实际采取评语、谈话、成长记录及考试等方式。如我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几次大家访活动,我们会将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力及品德等方面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通过肯定成绩与提出改进意义,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砥砺家国情怀、激发责任担当,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道法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培育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