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内容的无序随意和操作训练的量少单薄,是影响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写作教学中的种种困境笔者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其实,只要充分发掘、利用好教材的写作资源,让学生多练笔,再用一套好的作文教程进行系统的练习,学生写作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善用教材,学习教材的写作知识点和利用课后写作习题进行小练笔
(一).找准课本中的写作知识点,开发课本的写作资源,“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课本是范例”。遗憾的是很多老师认识了一半,以为课文只是阅读的范例,其实课文更是学习写作的范例。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已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紧扣教材,把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的典型的写作方法上,挖掘教材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巧借文本,针对所学课文内容设计典型的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这种小练笔不要求有严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重在抓住一个片断、一种现象、一点感受,一点写法写下来即可,它促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写作。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课文里有一段生动的动作描写:“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扫”、“支”、“牵”、“拉”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系列的动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同时也写出“我”在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教师据此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动作描写片段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描写校运会中一个比赛镜头,突出运动员的动作及精神面貌。
下面笔者就以《核舟记》为例,谈谈自己在初二上学期教授说明文写作时,在这方面的尝试。
《核舟记》一文,很多老师只是把它当作一篇传统的文言文进行教授,课堂不外乎就是围绕实词、虚词、窜译、梳理大意、分析文章结构进行,却忽略这是一篇很好的物件(特别是工艺品)类说明文的范文。老师们在练习物件类说明文的写作时又到处去课外找范文,却不知道最好的范文就在课文中。
我在教授完课文之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以《核舟记》为例子,自己讨论工艺品类的说明文应如何写。因为已经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刻,所以都能畅所欲言,点评到位,最后由老师归纳出工艺品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具体教学过程略)。
以下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整理、归纳的物品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1、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总特点。
《核舟记》开头一段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而结尾作者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不仅照应文章开头,也进一步突出核舟的“奇巧”、“灵怪”的雕刻特点。
2、要确定一条合理而清晰的说明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后次要,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等。
《核舟记》在二至五段具体介绍核舟时,便是按先中间(船舱)后两端(船头、舟尾)、先主要部分(船头)后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
3、观察要仔细,遣词用句要能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便是得益于观察之仔细及动词选用之恰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泼生动而充满生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对人物细微神态的仔细观察,深入揣摩,合理想象,准确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使这篇工艺品说明文更生动具体,更富有情趣。如由鲁直右手指卷等动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语”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抚炉”、“视端容寂”揣摩出他“若听茶声然”的平静心态。
4、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作者对这件工艺品的思想感情。
课文最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除了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之外,还表达了作者的赞叹,这就说明说明文的写作不一定只是冷冰冰的,说明文同样可以注入感情色彩,为文章增色。
最后,将说明文写作归纳为几句话,易于同学记忆:仔细观察,抓住特征;着眼全局,理清主次;注重条理,安排顺序;运用方法,准确说明;恰当描写,表达感情。
在进行这样的学习后,学生课后进行《我家的一件工艺品(或物品)》写作练习,再安排一节课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改。学生在比较完整的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去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会比找抽象的理论指导或找课外的例文令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收效自然也更好。
(二).利用课后写作习题,进行大量“小练笔”
在读写结合理论指导下,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增加了不少课外练笔。即:在课文的练习中设计不少续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读后感,是具有小作文或作文片段的性质,并与本节课文紧密联系(因文而异、一文一得、有所侧重)的作文训练题。如果能切切实实地训练课后写作习题,学生就能从各个方面得到写作的收获。
以下是笔者摘录的一些题目和对学生的训练点研究:
1、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象,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七年级上册《月球上的足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八年级上册《老王》)——引导学生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3、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七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4、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探究这个日本人的思想根源,言论的实质和危害,训练学生写一点小评论。
5、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运用书信的形式,引导学生放飞心灵,与大师平等对话。
6、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八年级上册《蜡烛》)——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这些小练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素材积累和多点训练的奠基作用,滴水穿石,长此以往,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加强了情感体验,强化了语言思维。
二.善用《作文试验教程》,对学生进行有序、系统的训练
通过日积月累的小练笔,学生形成了一些积累,对写作方法也有了一些体会,但零碎、片段,学生难于形成系统的知识,这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来规范、帮助教师的作文教学活动。由郑桂华、冯善亮主编的《作文试验教程》很符合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试验教程》浅显生动,易于理解,既有一定的规律指导(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作文试验教程》每一单元分为准备活动、我的目标、分解训练、综合训练、反思交流、收藏夹几部分,排序合理,特别重视写作过程指导,而每一册的训练重点既与现行初中课标试验教材的安排基本一致,又符合初中教学的实际需要,便于读者将本教程和教材配合使用。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能够坚持训练,就可以改变作文教学内容的无序随意。学生的素材就好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点点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
三.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精心备课,研究教材,才能找准写作学习点。
不少老师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现在考试不考课文,于是备课马虎,课堂随意。素不知新课程标准下对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教师对每篇教材都要深入钻研,还要“胸中有丘壑”,能够对教材纵横联系,归纳梳理。对各种教学因素能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
2、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对课后习题或《作文试验教程》进行恰当地改动。
课后习题和《作文试验教程》虽好,但教材使用过程中还要照顾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等不同条件下学习成长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对课后习题或《作文试验教程》进行恰当的改动。这是发挥课后习题或作文教材功效的重要一环。
3、教师要有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内容。
4、任何一种练笔都要交流、评讲,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所以各种练笔都要进行同学间的交流,老师及时评讲,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总之,通过紧扣教材练笔,再根据《作文试验教程》提供科学性的指导,坚持下去,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辛彩明,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一.善用教材,学习教材的写作知识点和利用课后写作习题进行小练笔
(一).找准课本中的写作知识点,开发课本的写作资源,“读写”结合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课本是范例”。遗憾的是很多老师认识了一半,以为课文只是阅读的范例,其实课文更是学习写作的范例。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顾振彪先生也认为:“写作与阅读结合,一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联系课文进行写作,就在应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应用把课文内化为自已的知识和能力。二是提高写作能力。以课文为写作材料,省去搜集材料之苦,可以直接投入写作训练,尤其利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紧扣教材,把目光聚焦到课文中的典型的写作方法上,挖掘教材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巧借文本,针对所学课文内容设计典型的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这种小练笔不要求有严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重在抓住一个片断、一种现象、一点感受,一点写法写下来即可,它促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写作。
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课文里有一段生动的动作描写:“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扫”、“支”、“牵”、“拉”等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系列的动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同时也写出“我”在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教师据此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动作描写片段让学生进行练习。如:描写校运会中一个比赛镜头,突出运动员的动作及精神面貌。
下面笔者就以《核舟记》为例,谈谈自己在初二上学期教授说明文写作时,在这方面的尝试。
《核舟记》一文,很多老师只是把它当作一篇传统的文言文进行教授,课堂不外乎就是围绕实词、虚词、窜译、梳理大意、分析文章结构进行,却忽略这是一篇很好的物件(特别是工艺品)类说明文的范文。老师们在练习物件类说明文的写作时又到处去课外找范文,却不知道最好的范文就在课文中。
我在教授完课文之后,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以《核舟记》为例子,自己讨论工艺品类的说明文应如何写。因为已经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刻,所以都能畅所欲言,点评到位,最后由老师归纳出工艺品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具体教学过程略)。
以下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整理、归纳的物品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1、介绍某件工艺品,必须把握其总特点。
《核舟记》开头一段便将民间艺人王叔远的雕刻技艺评价为“奇巧”,点明其雕刻技艺的总特点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核舟。而结尾作者发出“技亦灵怪矣哉”的赞叹,不仅照应文章开头,也进一步突出核舟的“奇巧”、“灵怪”的雕刻特点。
2、要确定一条合理而清晰的说明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后次要,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到内等。
《核舟记》在二至五段具体介绍核舟时,便是按先中间(船舱)后两端(船头、舟尾)、先主要部分(船头)后次要部分(舟尾、舟背)的顺序介绍的。这样行文,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
3、观察要仔细,遣词用句要能准确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核舟记》对人物情态的描绘逼真而生动,便是得益于观察之仔细及动词选用之恰当。如描绘船头三人用“执”、“抚”、“指”、“现”、“袒”、“露”、“矫”、“卧”、“诎”、“竖”、“倚”等动词。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使得人物形象逼真、活泼生动而充满生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通过对人物细微神态的仔细观察,深入揣摩,合理想象,准确揭示人物的情感、心理,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使这篇工艺品说明文更生动具体,更富有情趣。如由鲁直右手指卷等动作揣摩出他“如有所语”的情境;由舟尾楫左者“左手抚炉”、“视端容寂”揣摩出他“若听茶声然”的平静心态。
4、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作者对这件工艺品的思想感情。
课文最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除了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之外,还表达了作者的赞叹,这就说明说明文的写作不一定只是冷冰冰的,说明文同样可以注入感情色彩,为文章增色。
最后,将说明文写作归纳为几句话,易于同学记忆:仔细观察,抓住特征;着眼全局,理清主次;注重条理,安排顺序;运用方法,准确说明;恰当描写,表达感情。
在进行这样的学习后,学生课后进行《我家的一件工艺品(或物品)》写作练习,再安排一节课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评改。学生在比较完整的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去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这种读写结合的方法会比找抽象的理论指导或找课外的例文令学生的记忆更深刻,收效自然也更好。
(二).利用课后写作习题,进行大量“小练笔”
在读写结合理论指导下,新课标语文教科书增加了不少课外练笔。即:在课文的练习中设计不少续写、扩写、缩写、改写、仿写、读后感,是具有小作文或作文片段的性质,并与本节课文紧密联系(因文而异、一文一得、有所侧重)的作文训练题。如果能切切实实地训练课后写作习题,学生就能从各个方面得到写作的收获。
以下是笔者摘录的一些题目和对学生的训练点研究:
1、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象,写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七年级上册《月球上的足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八年级上册《老王》)——引导学生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
3、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七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4、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探究这个日本人的思想根源,言论的实质和危害,训练学生写一点小评论。
5、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八年级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运用书信的形式,引导学生放飞心灵,与大师平等对话。
6、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八年级上册《蜡烛》)——培养理解和想象能力。
这些小练笔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素材积累和多点训练的奠基作用,滴水穿石,长此以往,为学生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加强了情感体验,强化了语言思维。
二.善用《作文试验教程》,对学生进行有序、系统的训练
通过日积月累的小练笔,学生形成了一些积累,对写作方法也有了一些体会,但零碎、片段,学生难于形成系统的知识,这就需要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来规范、帮助教师的作文教学活动。由郑桂华、冯善亮主编的《作文试验教程》很符合我市学生的实际情况,《作文试验教程》浅显生动,易于理解,既有一定的规律指导(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作文试验教程》每一单元分为准备活动、我的目标、分解训练、综合训练、反思交流、收藏夹几部分,排序合理,特别重视写作过程指导,而每一册的训练重点既与现行初中课标试验教材的安排基本一致,又符合初中教学的实际需要,便于读者将本教程和教材配合使用。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果能够坚持训练,就可以改变作文教学内容的无序随意。学生的素材就好像涓涓细流汇入大海,点点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
三.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精心备课,研究教材,才能找准写作学习点。
不少老师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现在考试不考课文,于是备课马虎,课堂随意。素不知新课程标准下对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教师对每篇教材都要深入钻研,还要“胸中有丘壑”,能够对教材纵横联系,归纳梳理。对各种教学因素能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
2、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对课后习题或《作文试验教程》进行恰当地改动。
课后习题和《作文试验教程》虽好,但教材使用过程中还要照顾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等不同条件下学习成长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对课后习题或《作文试验教程》进行恰当的改动。这是发挥课后习题或作文教材功效的重要一环。
3、教师要有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内容。
4、任何一种练笔都要交流、评讲,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所以各种练笔都要进行同学间的交流,老师及时评讲,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享受到写作的乐趣。”
总之,通过紧扣教材练笔,再根据《作文试验教程》提供科学性的指导,坚持下去,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辛彩明,教师,现居广东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