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易至群早期是以“文化寻根”在美术界著称的。
“文化寻根”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欧美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最初源于对于单一现代性的反省和思考。作家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并认为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以现代观念米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易至群认同“文化寻根”,与他的经历有关。他曾自述:“余自青年时代起喜读屈骚,1980年代居丰腴郁润的三楚之泽,钟灵毓秀的扬子江畔,有幸遍游荆楚大地、屈子故里,饱览被淹没沉埋两千余年,今得重见天日之昔楚国文物。见其意蕴深邃,意象奇幻,造型谲怪,色彩瑰丽,情感激越,境界琦玮,甚与惊采绝艳之屈赋息息相通。余惊叹至极,旋即萌生以楚文物为参照,创作《楚骚醉意》组画之念。”
确实,1980年代初,易至群身处楚文化的中心城市武汉,一方面返回荆楚古地寻根,寻访屈子故里,遍游三楚,吸收天地神人混融的浪漫主义之精髓;同时,又奔赴西北考察,走遍陕北、甘肃敦煌及甘南草原、青海藏地、新疆吐鲁番等地,在自然和传统文化宝库中吸收营养。
这一时期,易至群的日光主要投向传统文化和异域风情,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吸允甘汁,寻觅美好山河饱览精华,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思潮让易至群深感寻找失去了的文化之根的重要性,最终,在此观念影响下,易至群决定以自己熟悉的楚文化元素为基础开展创作。其时,也可以说正是在楚地上的行走,尤其是亲眼日睹楚文物之绚丽辉煌,耳濡日染,灵感激发,易至群创作出了《九歌图》、《招魂图》、《楚魂曲》等系列,这些作品张扬个性,以夸张的形式展现民族蓬勃生命力,色彩艳丽夺日,将楚文化的瑰丽雄奇渲染得淋漓尽致,一下就吸引了美术界的注意力,易至群被视为“寻根意识”的代表画家,名声大振。
90年代初,易至群移居琼岛。海南当时正逢大开放,各种思潮观念轰涌而至,相互碰撞激荡,但也有些无序。易至群似乎並未受到商业大潮太多的沖擎,他一心投入到教学与自己的创作中,且魂系三楚,继续他的楚骚辞意等钟情题材的创作,巨制[离骚图卷]、[文成公主]与[敦煌舞姿系列]等相继问世,成为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随后易至群前往美国长住,身处异乡但初心不改,将这一“寻根”在西方继续并扩大,开始为人类艺术而寻根。他在美国期期间,游遍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尽情深研人类艺术瑰宝,创作出了“世纪艺术巨匠肖像系列”,为世界艺术大师们画像,在台湾展出。其实,这也是一种寻根,一种艺术寻根,寻现代艺术之根。
不知不觉间,易至群已年届古稀,出自对母国文化的无限眷恋,他毅然决定离开侨居十余年的北美回到中国,回到自己一直热爱并相对熟悉的海南,安静居住下来。这时,他已到人生最成熟的阶段,熟谙中国传统文化,又饱览世界经典艺术,视野开阔,人生经验丰富,身心安定,他饱含深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身边他的心爱之物:海南岛的奇花异果。
当然,这也有一个机缘。易至群先生回顾说,还是1989年,他第一次米海南,就被海南的奇花异果吸引,感觉进入了一个华彩缤纷的阆苑仙境。海南终年繁华似锦,万紫千红,常有冲动,收集过不少热带花果素材。如果再往前,易至群虽然早期以人物画著称,其实与奇花异果天生有缘。据他自述,1980年代在庐山避暑,曾见深山谷涧中挺立一株野生百合,花大如掌,晶莹洁白,生机盎然,六片花瓣向后翻卷,近蕊处洒满紫红圆点色斑,数根长长的蕊针自花心挺出,再有花蕊悬挂尖端,随风轻轻摇曳。其艳雅风姿如仙女下凡,痴醉之下当即写生得速写稿数桢。此一记忆后米又在旅居北美德州休斯顿时重现。休斯顿百合花品种繁多,花型各异,千姿百态,堪称人间美色应有尽有。娇艳花朵在阳光映照下,通体明亮,呈现出一派绚丽璀璨、奇幻无比的光色世界。遂在情浓迷醉状态下,创作了《彩光墨影金百合》数拾稿。
易至群当年之所以来海南,正是为海南之美尤其是南国奇花异果迷住。这次,安居于海南这片南国宝地,易至群如鱼归大海鸟返山林。在东方吕江等地饱览了木棉怒放万山红遍胜景,在琼中百花岭原始林园欣赏百花争奇斗艳,还有霸王岭原始森林的奇观以及西沙群岛的深海碧兰与博大壮阔……这一切,与当年美好印象两相印证,所有绚烂终于在心中盛开,在笔下流泻而出,一气呵成地创作出了南国奇花异果系列,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惊艳之美令人为之倾倒。
易至群先生的《南国奇花异果册页》处处精品,美不胜收,我尤其喜欢其中的《荔枝图》和《尖椒图》,前者饱满圆熟,显示出一种精神境界,深绿枝叶上,挂满成熟果实,朴素无华之画面,直见本质。后者则展示生命意志,红红的尖椒,颗颗挺立,象征着一种火一样的激情。尤其可贵的是他打破实景的限制,将花果平面散置在自由的空间里,为尽情发挥笔墨彩形的优势提供了用武之地。《南国奇花异果册页》艺术表现上的炉火纯青,在于他融汇了自己所长的書法功力.做到了书写强骨并能挥洒自如,经常是寥寥几笔,就抓住了那些花果的特点,神态毕现,兴味盎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易至群的这一转变,可以说是古稀变法。从文化回归自然,其实是重返艺术之大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儿乎是中国优秀艺术的定律。自然在中国有格外神圣的地位,艺术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曾有西方艺术家感叹,中国大地上的美丽山水,就是中国人的教堂,所以中国人无需宗教。中国古人也早就说过:上有天堂,卜^有苏杭。江南之美当然也包括花鸟虫鱼,中国花鸟画大师均出自南国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看来,花草瓜果之中也暗含中国人的细腻心理,由此深入探究下去,花草之美也可通向心灵的天堂。易至群自然而然悟出的这一道理及其实践,暗合了千百年来真正的艺术之道。
晚年变法的现象,艺术史上并不罕见。艺术大师齐白石[衰年变法],被认为是其人生与艺术生命的转折。齐白石先生晚年将平民意趣与文人意识结合,融“物趣”、“天趣”、“人趣”为一体,展现出鲜明艺术个性,其新颖、独特、深情和质朴如一股清风,冲破传统羁绊,大俗而大雅,成为了时代精神的象征。
易至群先生的古稀变法幅度也不小,他在不放弃原来主攻并擅长人物画的同时,投入花鸟画的创作,重点则是花果。这的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回归:从文化回归自然。易至群古稀变法,再获艺术新境,一方面是他长期积蓄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如有神助,修成正果。我相信易至群先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新阶段,此后其佳作会更加源源不断而出,为中华艺术再添更多的奇花异果。
“文化寻根”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欧美兴起的一股文化思潮,最初源于对于单一现代性的反省和思考。作家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认为:文学的根应该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并认为这种文化寻根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也是以现代观念米重铸和镀亮民族自我形象的努力。
易至群认同“文化寻根”,与他的经历有关。他曾自述:“余自青年时代起喜读屈骚,1980年代居丰腴郁润的三楚之泽,钟灵毓秀的扬子江畔,有幸遍游荆楚大地、屈子故里,饱览被淹没沉埋两千余年,今得重见天日之昔楚国文物。见其意蕴深邃,意象奇幻,造型谲怪,色彩瑰丽,情感激越,境界琦玮,甚与惊采绝艳之屈赋息息相通。余惊叹至极,旋即萌生以楚文物为参照,创作《楚骚醉意》组画之念。”
确实,1980年代初,易至群身处楚文化的中心城市武汉,一方面返回荆楚古地寻根,寻访屈子故里,遍游三楚,吸收天地神人混融的浪漫主义之精髓;同时,又奔赴西北考察,走遍陕北、甘肃敦煌及甘南草原、青海藏地、新疆吐鲁番等地,在自然和传统文化宝库中吸收营养。
这一时期,易至群的日光主要投向传统文化和异域风情,浸淫于传统文化之中吸允甘汁,寻觅美好山河饱览精华,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思潮让易至群深感寻找失去了的文化之根的重要性,最终,在此观念影响下,易至群决定以自己熟悉的楚文化元素为基础开展创作。其时,也可以说正是在楚地上的行走,尤其是亲眼日睹楚文物之绚丽辉煌,耳濡日染,灵感激发,易至群创作出了《九歌图》、《招魂图》、《楚魂曲》等系列,这些作品张扬个性,以夸张的形式展现民族蓬勃生命力,色彩艳丽夺日,将楚文化的瑰丽雄奇渲染得淋漓尽致,一下就吸引了美术界的注意力,易至群被视为“寻根意识”的代表画家,名声大振。
90年代初,易至群移居琼岛。海南当时正逢大开放,各种思潮观念轰涌而至,相互碰撞激荡,但也有些无序。易至群似乎並未受到商业大潮太多的沖擎,他一心投入到教学与自己的创作中,且魂系三楚,继续他的楚骚辞意等钟情题材的创作,巨制[离骚图卷]、[文成公主]与[敦煌舞姿系列]等相继问世,成为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随后易至群前往美国长住,身处异乡但初心不改,将这一“寻根”在西方继续并扩大,开始为人类艺术而寻根。他在美国期期间,游遍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尽情深研人类艺术瑰宝,创作出了“世纪艺术巨匠肖像系列”,为世界艺术大师们画像,在台湾展出。其实,这也是一种寻根,一种艺术寻根,寻现代艺术之根。
不知不觉间,易至群已年届古稀,出自对母国文化的无限眷恋,他毅然决定离开侨居十余年的北美回到中国,回到自己一直热爱并相对熟悉的海南,安静居住下来。这时,他已到人生最成熟的阶段,熟谙中国传统文化,又饱览世界经典艺术,视野开阔,人生经验丰富,身心安定,他饱含深情的目光,自然而然地投向身边他的心爱之物:海南岛的奇花异果。
当然,这也有一个机缘。易至群先生回顾说,还是1989年,他第一次米海南,就被海南的奇花异果吸引,感觉进入了一个华彩缤纷的阆苑仙境。海南终年繁华似锦,万紫千红,常有冲动,收集过不少热带花果素材。如果再往前,易至群虽然早期以人物画著称,其实与奇花异果天生有缘。据他自述,1980年代在庐山避暑,曾见深山谷涧中挺立一株野生百合,花大如掌,晶莹洁白,生机盎然,六片花瓣向后翻卷,近蕊处洒满紫红圆点色斑,数根长长的蕊针自花心挺出,再有花蕊悬挂尖端,随风轻轻摇曳。其艳雅风姿如仙女下凡,痴醉之下当即写生得速写稿数桢。此一记忆后米又在旅居北美德州休斯顿时重现。休斯顿百合花品种繁多,花型各异,千姿百态,堪称人间美色应有尽有。娇艳花朵在阳光映照下,通体明亮,呈现出一派绚丽璀璨、奇幻无比的光色世界。遂在情浓迷醉状态下,创作了《彩光墨影金百合》数拾稿。
易至群当年之所以来海南,正是为海南之美尤其是南国奇花异果迷住。这次,安居于海南这片南国宝地,易至群如鱼归大海鸟返山林。在东方吕江等地饱览了木棉怒放万山红遍胜景,在琼中百花岭原始林园欣赏百花争奇斗艳,还有霸王岭原始森林的奇观以及西沙群岛的深海碧兰与博大壮阔……这一切,与当年美好印象两相印证,所有绚烂终于在心中盛开,在笔下流泻而出,一气呵成地创作出了南国奇花异果系列,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惊艳之美令人为之倾倒。
易至群先生的《南国奇花异果册页》处处精品,美不胜收,我尤其喜欢其中的《荔枝图》和《尖椒图》,前者饱满圆熟,显示出一种精神境界,深绿枝叶上,挂满成熟果实,朴素无华之画面,直见本质。后者则展示生命意志,红红的尖椒,颗颗挺立,象征着一种火一样的激情。尤其可贵的是他打破实景的限制,将花果平面散置在自由的空间里,为尽情发挥笔墨彩形的优势提供了用武之地。《南国奇花异果册页》艺术表现上的炉火纯青,在于他融汇了自己所长的書法功力.做到了书写强骨并能挥洒自如,经常是寥寥几笔,就抓住了那些花果的特点,神态毕现,兴味盎然,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易至群的这一转变,可以说是古稀变法。从文化回归自然,其实是重返艺术之大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儿乎是中国优秀艺术的定律。自然在中国有格外神圣的地位,艺术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曾有西方艺术家感叹,中国大地上的美丽山水,就是中国人的教堂,所以中国人无需宗教。中国古人也早就说过:上有天堂,卜^有苏杭。江南之美当然也包括花鸟虫鱼,中国花鸟画大师均出自南国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我看来,花草瓜果之中也暗含中国人的细腻心理,由此深入探究下去,花草之美也可通向心灵的天堂。易至群自然而然悟出的这一道理及其实践,暗合了千百年来真正的艺术之道。
晚年变法的现象,艺术史上并不罕见。艺术大师齐白石[衰年变法],被认为是其人生与艺术生命的转折。齐白石先生晚年将平民意趣与文人意识结合,融“物趣”、“天趣”、“人趣”为一体,展现出鲜明艺术个性,其新颖、独特、深情和质朴如一股清风,冲破传统羁绊,大俗而大雅,成为了时代精神的象征。
易至群先生的古稀变法幅度也不小,他在不放弃原来主攻并擅长人物画的同时,投入花鸟画的创作,重点则是花果。这的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回归:从文化回归自然。易至群古稀变法,再获艺术新境,一方面是他长期积蓄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如有神助,修成正果。我相信易至群先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新阶段,此后其佳作会更加源源不断而出,为中华艺术再添更多的奇花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