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日中国: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的展品是一个怎样的搜集过程?
根志优:这些文字、照片、影像和文物,是用20多年的时间陆陆续续收集的,还有一些是各个族群提供的。很多长辈知道我要参展,要把它们送给我,但我觉得不可以,还是需要付费的。很多展品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它们是长辈手工制作的,只有一件。
今日中国: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族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根志优:只能用两个字:无奈。他们很想要传承,但不知道该怎么做。很多学者专家来到部落,有时却没有忠实地记录和呈现该民族的记忆和生活习俗,而是进行主观的诠释。要做文化保存,首先应该征询该民族的头目、长老、族人,商讨该民族的语言习俗、生活智慧,敞开心胸找出那些属于民族自己的真正的文化。一些错误的诠释对于文化反倒是种伤害。
今日中国:如何解释您所推崇的“民族教育”?
根志优:为什么我二十年来很认真在每一个部落和族群做记录,听老人家的话?就是希望让大家知道,在推动民族的教育政策的时候,不要只想到现代的教育,也要尊重民族的教育。
它不只是民族的语言,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小时候,爷爷一直教育我,例如狩猎的时候,绝不能随便打,一定要等到冬天去打老的跟公的,母的我们不打,打得够吃就好了。
有时爷爷会说:“你坐下来,你听一听风的声音,它会讲话的。你看现在这个云往这里走,等一下就要下雨。”四季的日出日落都不一样。他会对我说:“孙子,现在不能再走了,太阳到那个山了。我们要找个地方扎营生起火来,天黑就来不及了。”
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民族教育。虽然我们没有文字,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教育。现在的社会忽略了民族原有的教育体系,造成了文化断层。
今日中国:您认为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根志优:这个核心是怎么与大自然共处。台湾四面环海,一年有多少风灾?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能够在大自然里边生活得那么好?我小时候在山上住那么久,也没有见过我们的房屋垮了,也没有看到后山士石流,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今日中國:您所说的“生活智慧”是否就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土著人日致词中提到的“传统知识、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生活方式”?
根志优:没错,只是引述的中文不同而已,现在讲求环保的生活哲学,其实就是非常符合原住民的哲学一一人如何跟大自然相处。我从小就是这样的教育中长大。我非常幸福,既有爷爷给我的传统的民族教育,也接受现代的教育。在自己身上,我发现二者结合不是难事。身为长者、父母者和推动政策的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今日中国:你怎么评价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根志优:四百多年来,真正在台湾设立专门负责文化保存的单位(台湾原住民委员会)也就是这十一二年。这些年来,也有许多很好的政策在推动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但由于常常没有专款专用,效果并不明显。
马英九上台后推的第一个原住民政策,就是民族自治。这是所有台湾原住民期待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以自治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族群。我们很期待这个政策的落实,这样我们就可以自己来规划我们想要做的,现在很多政策不是我们想要的。
今日中国:您如何评价台湾少数民族群体?
根志优:台湾自有外来政权以来,好像从来没有心真正对待过原住民,觉得我们是落后的民族、是蕃人,不是掠夺就是伤害。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想要我们的土地就抢,抢不了就打就杀,这在历史上都非常清楚。
很多台湾学者都想写一本台湾史,但到最后都写不完。因为假如站在汉族的立场来写,会发现原住民是台湾最早的居民的事实无法改变,台湾的一切都是跟原住民有关的,而他们却是被侵略、被伤害的。很多学者朋友告诉我,他们写到最后会不断自问:怎么会这样?完全没有把这些民族当人在看待。
今日中国:您也在书写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
根志优:当我在写《台湾原住民的历史变迁》时,时常自己都会掉眼泪,写到最后我不仅敬佩我们各个族群的祖先,我更要以身为原住民而骄傲,没有我们祖先这么坚守自己的家园和坚守民族的传统,我们可能早就在这个洪流中被完完全全同化掉了。我觉得每一位台湾原住民都要对长辈心怀敬意。当你对历史了解得越多,越会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
今日中国:您希望这个展览起到怎样的作用?
根志优:我刚在讲解时,有位老人跑过来说:“我告诉你,我去过台湾啊。你讲的很好,为什么我上次去都没听到呢?原来日月潭边上住的是邵族啊。”我觉得大家相互的交流,可以为两岸人民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相互认识的机会,我也更希望透过这次展览让朋友们了解到:台湾的某个地方,原来是原住民住的地方。如果到了那个地方会跟导游说,我想吃吃风味餐,买买他们的手工艺品。
根志优:这些文字、照片、影像和文物,是用20多年的时间陆陆续续收集的,还有一些是各个族群提供的。很多长辈知道我要参展,要把它们送给我,但我觉得不可以,还是需要付费的。很多展品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它们是长辈手工制作的,只有一件。
今日中国: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族人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根志优:只能用两个字:无奈。他们很想要传承,但不知道该怎么做。很多学者专家来到部落,有时却没有忠实地记录和呈现该民族的记忆和生活习俗,而是进行主观的诠释。要做文化保存,首先应该征询该民族的头目、长老、族人,商讨该民族的语言习俗、生活智慧,敞开心胸找出那些属于民族自己的真正的文化。一些错误的诠释对于文化反倒是种伤害。
今日中国:如何解释您所推崇的“民族教育”?
根志优:为什么我二十年来很认真在每一个部落和族群做记录,听老人家的话?就是希望让大家知道,在推动民族的教育政策的时候,不要只想到现代的教育,也要尊重民族的教育。
它不只是民族的语言,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小时候,爷爷一直教育我,例如狩猎的时候,绝不能随便打,一定要等到冬天去打老的跟公的,母的我们不打,打得够吃就好了。
有时爷爷会说:“你坐下来,你听一听风的声音,它会讲话的。你看现在这个云往这里走,等一下就要下雨。”四季的日出日落都不一样。他会对我说:“孙子,现在不能再走了,太阳到那个山了。我们要找个地方扎营生起火来,天黑就来不及了。”
长大以后我才明白,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民族教育。虽然我们没有文字,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教育。现在的社会忽略了民族原有的教育体系,造成了文化断层。
今日中国:您认为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根志优:这个核心是怎么与大自然共处。台湾四面环海,一年有多少风灾?为什么我们的祖先能够在大自然里边生活得那么好?我小时候在山上住那么久,也没有见过我们的房屋垮了,也没有看到后山士石流,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今日中國:您所说的“生活智慧”是否就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世界土著人日致词中提到的“传统知识、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生活方式”?
根志优:没错,只是引述的中文不同而已,现在讲求环保的生活哲学,其实就是非常符合原住民的哲学一一人如何跟大自然相处。我从小就是这样的教育中长大。我非常幸福,既有爷爷给我的传统的民族教育,也接受现代的教育。在自己身上,我发现二者结合不是难事。身为长者、父母者和推动政策的人,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
今日中国:你怎么评价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
根志优:四百多年来,真正在台湾设立专门负责文化保存的单位(台湾原住民委员会)也就是这十一二年。这些年来,也有许多很好的政策在推动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但由于常常没有专款专用,效果并不明显。
马英九上台后推的第一个原住民政策,就是民族自治。这是所有台湾原住民期待的,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以自治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族群。我们很期待这个政策的落实,这样我们就可以自己来规划我们想要做的,现在很多政策不是我们想要的。
今日中国:您如何评价台湾少数民族群体?
根志优:台湾自有外来政权以来,好像从来没有心真正对待过原住民,觉得我们是落后的民族、是蕃人,不是掠夺就是伤害。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想要我们的土地就抢,抢不了就打就杀,这在历史上都非常清楚。
很多台湾学者都想写一本台湾史,但到最后都写不完。因为假如站在汉族的立场来写,会发现原住民是台湾最早的居民的事实无法改变,台湾的一切都是跟原住民有关的,而他们却是被侵略、被伤害的。很多学者朋友告诉我,他们写到最后会不断自问:怎么会这样?完全没有把这些民族当人在看待。
今日中国:您也在书写台湾少数民族的历史?
根志优:当我在写《台湾原住民的历史变迁》时,时常自己都会掉眼泪,写到最后我不仅敬佩我们各个族群的祖先,我更要以身为原住民而骄傲,没有我们祖先这么坚守自己的家园和坚守民族的传统,我们可能早就在这个洪流中被完完全全同化掉了。我觉得每一位台湾原住民都要对长辈心怀敬意。当你对历史了解得越多,越会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
今日中国:您希望这个展览起到怎样的作用?
根志优:我刚在讲解时,有位老人跑过来说:“我告诉你,我去过台湾啊。你讲的很好,为什么我上次去都没听到呢?原来日月潭边上住的是邵族啊。”我觉得大家相互的交流,可以为两岸人民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相互认识的机会,我也更希望透过这次展览让朋友们了解到:台湾的某个地方,原来是原住民住的地方。如果到了那个地方会跟导游说,我想吃吃风味餐,买买他们的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