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繫鴨寮街
上世紀八十年代,深水埗鴨寮街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况,發展成馳名中外的“電器街”,吸引着中外遊客到此購物,甚至當時人們只要說起音響,必提“鴨記”(泛指鴨寮街)!秦文荃先生來到了鴨寮街,正是當地處於如此輝煌的時期:“我在香港很多地方生活過,覺得鴨寮街的感覺是很好的。商業氛圍濃厚,無論買賣雙方,都很注重商品的實際價值。”
在他眼裹,鴨寮街斑駁的舊樓、錯落的招牌,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流,都具有特别濃厚的生活氣息,透露出城市文化别樣的美感。而且,對於當時正在做小生意的他而言,鴨寮街的商業氛圍無疑是誘人的,眾多商機正等待着有心的他前去挖掘。
在鴨寮街生活,秦文荃先生曾在“朝行晚拆”的攤檔前購買服飾、鞋襪、厨具等日常用品,精挑細選,討價還價,平淡的生活因此多了幾分趣味。他幫襯過擺在馬路中央的車仔檔,遠遠看着這些攤檔首尾相連,組成街道上長龍的模樣。他還到鴨寮街及桂林街交界處的小販檔,品嚐飄香爽口的鹵味、實惠量足的柴魚花生粥、别具風味的豬油渣面、清熱解渴的崩大碗……
伴隨着街道的發展,秦文荃先生的人生也在不斷晋級:他在這裹營商多年,並在自己累積足夠的資金後開辦洋行,生意越做越好,商品甚至能遠銷東南亞及非洲地區,自己因此榮獲深水埗區的“電器大王”之美譽;同時,他在鴨寮街上與摯愛的太太相識、相知、相戀,最終喜結連理、組成了幸福的家庭,並看到令自己自豪的孩子在這裹出生、成長,以至獨立,成為凝固在時光中的種種記憶。還有,他認識了許多街坊,交到許多朋友,平日走在街上,迎面不時有人對他致以親切的問候,讓其備感温暖。因此,懷着感恩的心情,秦文荃先生在日後的地區工作中,積極熱心地服務長者及兒童,盡力將這個典型的香港老區帶來和諧、帶來幸福。
情繫鴨寮街,秦文荃先生的喜憂也與這條街道緊密相關。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政府重新規劃鴨寮街,取締了不少令人懷念的攤檔,但也把此地面貌翻新,使之發展成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種種變化,讓他欣喜。今天,鴨寮街發展成一條集合各式商品的購物街,在昔日電子零件、舊貨的基礎上,不斷加入手機、汽車用品、高低級音響等新潮商品。中外各地的遊客在這裹盡情發掘,等待自己能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此情此景,令其自豪。
秦文荃先生笑稱,自己與鴨寮街已經是難以分開了:“因為我在這裹比較活躍,所以外界有不少人說到鴨寮街,就會說到我,他們說我是鴨寮街的代表。”也許在别人眼裹,這條街道上密密麻麻的唐樓早已蒙塵,錯綜復雜的綫路與招牌缺少規劃,顯得陳舊而黯淡。但在秦文荃先生的眼裹,這裹反映着香港本土的文化特色,街坊忙碌的生活也賦予了地區嶄新的活力。還有一種不變的情感串聯其中,讓熱愛這裹的人們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對地區保持不變的情懷。
收藏者的樂趣
秦文荃先生是位喜歡懷舊的人,從他心繫鴨寮街的情感中便能看出他對過去的時光擁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所以,當地眾多舊貨、古玩店中也成為他的“心頭好”。“我一直没有特意去收藏,也没有像專業收藏家那樣為了藏品全情投入。我只是看到喜歡的東西,很自然而然地收集起來。”秦文荃先生將自己定義成一位收藏愛好者,抱着隨緣的心態,在機緣巧合下尋找自己喜歡的物件。而且,通過與藏品結緣,也加深了他對地區的熱愛,那一個個發生在他與藏品之間的故事,是點點滴滴的積累,成為地區情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中,一尊彌勒佛雕像的故事,最能體現秦文荃先生收藏的態度:某日,他準備到銀行辦事,經過一個地攤,看到有一尊彌勒佛雕像正在出售。大略看看,這件工藝品應該由泥石所製,並無多少實用價值,但雕工精細,神情活潑,讓秦文荃先生捧在手中玩賞得愛不釋手,因此久久駐足、不願離開。
他回憶道,當時自己對這件雕像越看越喜歡,卻始終無法下定决心購買:“我看着它,能感覺它的視綫也在我身上,好像要與我對話一般。但雕像表面很髒,黑漆漆的,所以我認為這麽好的雕工用在泥石作品上比較浪費,所以想了想還是放下去了。”本以為,這一轉身,就能放下對雕像的喜愛。卻不知辦完事情之後,秦文荃先生越來越希望能得到這尊雕像,因而重現店裹:“心裹像是有一種掛念一樣,覺得自己不收藏它就不舒服。所以再回去看看,發現雕像其實是用香木製作的。而且仔細觀察能看出雕刻這個雕像的師傅是很用心的,他應該把自己一生的功力都放在製作這個作品上。雖然他並不是什麽名匠,但通過雕像能傳遞出的心意我感受到了。”
再次駐足,喜愛程度不降反升。秦文荃先生决心把雕像納入自己的藏品之中。但是當他興冲冲地把雕像帶回家時,其太太卻將之拒之門外。秦文荃先生不得不另闢捷徑,用其他辦法把雕像帶回家中。思索一下,他靈機一動,將雕像藏在電視機的背後帶到家裹,雖瞞過了太太,仍不敢正大光明地擺放出來,結果雕像一放就是幾年。
一天,太太回鄉探親,秦文荃先生知道讓雕像“重見天日”的機會來臨,因而迫不及待地將之移出收藏的地方,並用心洗刷乾净,終於把雕像本來的面目恢復過來。此後,雕像每天都得到擦拭,並由秦文荃先生小心護理,表面變得越來越光亮,淋灘盡致地展現出其中的美感、雕工、内涵等等。能夠經常欣賞這件藝術佳品,想必秦文荃先生為此而歡悦。
“能接觸自己喜歡的古玩和藝術品,主要看自己與之有無緣分。我並没有刻意去尋找去購買,只是在偶爾的情况下看到,然後覺得喜歡就收集回來。不像收藏家那麽執著,也不像古董商那樣關注表面的價值。”秦文荃先生認為,如果過於關注物品表面的價值,懷着將此换成經濟利益的心態,就不算是一個好的收藏者。能了解藏品背後的内涵,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識、背景、人文價值等,才能更隨心自在地深入收藏並在其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秦文荃先生通過藏品,還了解許多歷史及藝術方面的知識,善於觸類旁通的他,經常在研究藏品時,發現其身上的特點,從而一旦在曰後旅遊中發現同類特徵,便可知道該類文物誕生的朝代,有何功能,進一步了解當時人們是如何生活,持有怎樣的觀念。越是深入,越覺得趣味横生。
站在鴨寮街的一隅,或坐在家中,玩賞着自己的藏品,是秦文荃先生生活中的樂趣之一。他念舊,因此對這條街道產生了深厚的情感;他懷舊,所以把自己的喜好寄情於眾多藏品中。他感恩於歲月的贈禮,為之喜悦;他樂享於時光的饋赠,沉醉其中。這就是秦文荃先生——重情重義,心懷感恩,對過去有着深厚情懷的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深水埗鴨寮街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盛况,發展成馳名中外的“電器街”,吸引着中外遊客到此購物,甚至當時人們只要說起音響,必提“鴨記”(泛指鴨寮街)!秦文荃先生來到了鴨寮街,正是當地處於如此輝煌的時期:“我在香港很多地方生活過,覺得鴨寮街的感覺是很好的。商業氛圍濃厚,無論買賣雙方,都很注重商品的實際價值。”
在他眼裹,鴨寮街斑駁的舊樓、錯落的招牌,以及熙熙攘攘的人流,都具有特别濃厚的生活氣息,透露出城市文化别樣的美感。而且,對於當時正在做小生意的他而言,鴨寮街的商業氛圍無疑是誘人的,眾多商機正等待着有心的他前去挖掘。
在鴨寮街生活,秦文荃先生曾在“朝行晚拆”的攤檔前購買服飾、鞋襪、厨具等日常用品,精挑細選,討價還價,平淡的生活因此多了幾分趣味。他幫襯過擺在馬路中央的車仔檔,遠遠看着這些攤檔首尾相連,組成街道上長龍的模樣。他還到鴨寮街及桂林街交界處的小販檔,品嚐飄香爽口的鹵味、實惠量足的柴魚花生粥、别具風味的豬油渣面、清熱解渴的崩大碗……
伴隨着街道的發展,秦文荃先生的人生也在不斷晋級:他在這裹營商多年,並在自己累積足夠的資金後開辦洋行,生意越做越好,商品甚至能遠銷東南亞及非洲地區,自己因此榮獲深水埗區的“電器大王”之美譽;同時,他在鴨寮街上與摯愛的太太相識、相知、相戀,最終喜結連理、組成了幸福的家庭,並看到令自己自豪的孩子在這裹出生、成長,以至獨立,成為凝固在時光中的種種記憶。還有,他認識了許多街坊,交到許多朋友,平日走在街上,迎面不時有人對他致以親切的問候,讓其備感温暖。因此,懷着感恩的心情,秦文荃先生在日後的地區工作中,積極熱心地服務長者及兒童,盡力將這個典型的香港老區帶來和諧、帶來幸福。
情繫鴨寮街,秦文荃先生的喜憂也與這條街道緊密相關。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政府重新規劃鴨寮街,取締了不少令人懷念的攤檔,但也把此地面貌翻新,使之發展成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種種變化,讓他欣喜。今天,鴨寮街發展成一條集合各式商品的購物街,在昔日電子零件、舊貨的基礎上,不斷加入手機、汽車用品、高低級音響等新潮商品。中外各地的遊客在這裹盡情發掘,等待自己能收獲意想不到的驚喜。此情此景,令其自豪。
秦文荃先生笑稱,自己與鴨寮街已經是難以分開了:“因為我在這裹比較活躍,所以外界有不少人說到鴨寮街,就會說到我,他們說我是鴨寮街的代表。”也許在别人眼裹,這條街道上密密麻麻的唐樓早已蒙塵,錯綜復雜的綫路與招牌缺少規劃,顯得陳舊而黯淡。但在秦文荃先生的眼裹,這裹反映着香港本土的文化特色,街坊忙碌的生活也賦予了地區嶄新的活力。還有一種不變的情感串聯其中,讓熱愛這裹的人們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對地區保持不變的情懷。
收藏者的樂趣
秦文荃先生是位喜歡懷舊的人,從他心繫鴨寮街的情感中便能看出他對過去的時光擁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所以,當地眾多舊貨、古玩店中也成為他的“心頭好”。“我一直没有特意去收藏,也没有像專業收藏家那樣為了藏品全情投入。我只是看到喜歡的東西,很自然而然地收集起來。”秦文荃先生將自己定義成一位收藏愛好者,抱着隨緣的心態,在機緣巧合下尋找自己喜歡的物件。而且,通過與藏品結緣,也加深了他對地區的熱愛,那一個個發生在他與藏品之間的故事,是點點滴滴的積累,成為地區情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其中,一尊彌勒佛雕像的故事,最能體現秦文荃先生收藏的態度:某日,他準備到銀行辦事,經過一個地攤,看到有一尊彌勒佛雕像正在出售。大略看看,這件工藝品應該由泥石所製,並無多少實用價值,但雕工精細,神情活潑,讓秦文荃先生捧在手中玩賞得愛不釋手,因此久久駐足、不願離開。
他回憶道,當時自己對這件雕像越看越喜歡,卻始終無法下定决心購買:“我看着它,能感覺它的視綫也在我身上,好像要與我對話一般。但雕像表面很髒,黑漆漆的,所以我認為這麽好的雕工用在泥石作品上比較浪費,所以想了想還是放下去了。”本以為,這一轉身,就能放下對雕像的喜愛。卻不知辦完事情之後,秦文荃先生越來越希望能得到這尊雕像,因而重現店裹:“心裹像是有一種掛念一樣,覺得自己不收藏它就不舒服。所以再回去看看,發現雕像其實是用香木製作的。而且仔細觀察能看出雕刻這個雕像的師傅是很用心的,他應該把自己一生的功力都放在製作這個作品上。雖然他並不是什麽名匠,但通過雕像能傳遞出的心意我感受到了。”
再次駐足,喜愛程度不降反升。秦文荃先生决心把雕像納入自己的藏品之中。但是當他興冲冲地把雕像帶回家時,其太太卻將之拒之門外。秦文荃先生不得不另闢捷徑,用其他辦法把雕像帶回家中。思索一下,他靈機一動,將雕像藏在電視機的背後帶到家裹,雖瞞過了太太,仍不敢正大光明地擺放出來,結果雕像一放就是幾年。
一天,太太回鄉探親,秦文荃先生知道讓雕像“重見天日”的機會來臨,因而迫不及待地將之移出收藏的地方,並用心洗刷乾净,終於把雕像本來的面目恢復過來。此後,雕像每天都得到擦拭,並由秦文荃先生小心護理,表面變得越來越光亮,淋灘盡致地展現出其中的美感、雕工、内涵等等。能夠經常欣賞這件藝術佳品,想必秦文荃先生為此而歡悦。
“能接觸自己喜歡的古玩和藝術品,主要看自己與之有無緣分。我並没有刻意去尋找去購買,只是在偶爾的情况下看到,然後覺得喜歡就收集回來。不像收藏家那麽執著,也不像古董商那樣關注表面的價值。”秦文荃先生認為,如果過於關注物品表面的價值,懷着將此换成經濟利益的心態,就不算是一個好的收藏者。能了解藏品背後的内涵,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識、背景、人文價值等,才能更隨心自在地深入收藏並在其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秦文荃先生通過藏品,還了解許多歷史及藝術方面的知識,善於觸類旁通的他,經常在研究藏品時,發現其身上的特點,從而一旦在曰後旅遊中發現同類特徵,便可知道該類文物誕生的朝代,有何功能,進一步了解當時人們是如何生活,持有怎樣的觀念。越是深入,越覺得趣味横生。
站在鴨寮街的一隅,或坐在家中,玩賞着自己的藏品,是秦文荃先生生活中的樂趣之一。他念舊,因此對這條街道產生了深厚的情感;他懷舊,所以把自己的喜好寄情於眾多藏品中。他感恩於歲月的贈禮,為之喜悦;他樂享於時光的饋赠,沉醉其中。這就是秦文荃先生——重情重義,心懷感恩,對過去有着深厚情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