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更好的施工方法,其中关键的施工项目是市政道路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施工,只有做好市政道路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施工,才能提升市政道路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施工的技术水平。本文主要研究市政道路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道施工的技术方法和基本流程,希望可以为今后的施工带来参考。
关键词:市政;混凝土;排水管道;施工技术
一、市政混凝土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技术
1.施工现状
在城市排水工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是冬季管道冻结或堵塞问题,很多管道受到周边环境及天气的影响,会出现消防井断裂或冒水现象,容易造成路面结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在排水管道施工时,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基坑塌方、管线破坏、沟槽超挖、接口漏水、管道断裂等质量问题。在对排水管道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出现质量问题都采用的技术不合理导致的,施工单位没有结合实际优化工艺流程。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应合理优化施工技术,施工人员应掌握关键技术。
2.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图纸的审核工作,确定管线的布置方式及高程,设计人员需要与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回填密实度试验工作,做好砂浆配合比试验等基础工作。
3.施工放线
施工放线是控制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施工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平面控制及高程确定工作。在施工放线过程中,设置临时水准点,建立控制桩,确定好预留管线位置,施工人员在放线时,应做好标记,结合施工资料,对施工各环节进行合理的确定,应做好指导工作。工程监理人员应对重点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
4.管沟开挖
管沟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自卸汽车运土,为了减少管沟开挖的土方数量,根据土质情况,按规范要求进行放坡。
道沟开挖时,除可用于回填的合格土方外,弃方要立即清运,回填用的土方必须置于基坑安全线以外。以防止边坡受压塌方。
要准备足够的排水设备,以防止雨水或地下水浸泡沟槽。
基坑挖至接近设计标高时,应保留20—30cm一层不挖,在基础施工前,用人工突击挖除,并迅速检验。
5.平基
验槽合格后,应及时浇筑平基混凝土,减少地基扰动的可能。应严格控制平基顶面高程,不得高于设计高程,亦不低于设计高程10mm,纵坡要平顺。平基混凝土终凝前不得泡水,并按规程进行养护。排水管地基应处理达到道路要求标准,管道相互交叉时,下部管槽基础要用砂砾石分层夯实,压实系数要大于95%。
6安管
平基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方可下管,外购管、节须有出厂合格证。下管前在平基面上弹线,以控制安管中心线。安管对接口间.隙,管径<700mm可不留間隙,缝较大的管,需进入管内检查对口,减少错口现象,稳管以达到管内底高程偏差在正负10mm之内,中心线偏差不超过10mm,相邻管内底错口不大于3mm为合格。管道安好后,用干净石子或碎石卡牢,并及时灌筑混凝土管座。
7.浇筑管座
浇筑前,平基应凿毛或刷毛,并冲刷干净,位于基座与管接触的三角部分,要选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先行填捣密实。较大的管,浇筑时应同时进行配合勾捻内缝,直径<700mm的管,用麻袋球或其他工具在管内来回拖动,将流入管内的灰浆接平。
8.检查井砌筑
井基础与管道基础同时施工,管道安装完成后再浇筑井壁。整个井体的施工必须在地基处理完成后施工,深度4m以内基坑,其边坡按1:1放坡;对基底深度大于4m的基坑,其边坡按1:1.5放坡。土方开挖前,利用井点降水设施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500mm以下的标高,井的土方随管沟同时开挖。基槽经检查合格后,浇灌素混凝土垫层,达强度后在混凝土垫层上弹线,进行钢筋绑扎和模板支设。在井的钢筋隐蔽验收合格后,进行混凝土井的浇筑,采用C25素混凝土。
9.闭水试验
管道及雨水井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闭水试验。闭水试验应具备的条件:管道及雨水井外观已检查合格;沟槽无土且无积水;全部预留孔已封闭,且封头坚固。
闭水试验以井为界分段进行,试验时带井试验;如井不能与管道同期施工完毕,则先将管口两端封堵,单独进行管道闭水试验,等井施工完后,再进行井的闭水试验。
试水时先将管段内充满水,24h后进行检查:外观检查时,允许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以保持测定的水位不变。管子表面允许有湿斑,但无水珠流淌现象则认为预先检查合格。
10.沟槽回填
槽回填分不同回填部位,采用人工和机械配合回填以及相应压实方法。沟槽回填土采用管沟开挖出可用于回填的砂性土进行回填。沟槽回填压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回填必须在管道基础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及时回填,对于有支撑的沟槽,要注意检查沟槽及临近建筑物、构筑物安全。沟槽回填顺序,按沟槽排水方向由高向低分居进行,沟槽两侧应同时回填夯实,以防管道位移。井室等附属构筑物回填砂应四周同时进行,有与本管线交叉的其他管线或构筑物时,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在管顶上50cm内,不得回填大于10cm石块、砖等杂物,回填时,槽内应无积水,不得回填淤泥、腐植土及有机物,每层回填土的压实度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并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层回填。
二、市政排水项目施工的技术方法
1.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
对于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排水管渠位置移动或者出现积水的问题,施工建设企业应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从而降低危害产生的几率,防止出现施工误差。在进行施工放样工作时,应依据放样设计的标准,同施工区域的水文环境相结合,依照相关规定要求的埋深等标准开展放样工作。同时,需要反复对放样的数值进行检查,确保没有错误后才可以移交后续队伍进行施工。在施工以前,应严格依据施工章程与标准进行操作,例如:对交接桩进行重复检测等。施工期间应按照样桩进行施工,关注平基于沟槽的检验结果。同时,在施工期间,假如需要躲避建筑物,需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设计,以直线连接为基础,设置连接井的位置。
2.关注排水管道建材原料的质量问题
假如检查井的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则排水的连接位置与井壁就可能发生渗水情况。想要防止此类情况出现,就应该在施工过程中检查砌筑浆的填充状态,确保其饱满,没有遗漏。当进行墙体抹面施工时,应保证墙面干净、湿润,并且抹面结束后及时进行养护。除此之外,同检查井相连接的排水管,应将其表面与内部应用水泥砂浆进行涂抹,并实行抹面处理,预防出现漏水、渗水问题。一般在施工期间,检查井的闭水段经常被人们忽略,所以,封闭不紧密的问题经常出现。如果发生此问题,应使用砖砌墙的方法进行封堵。在进行封堵施工前,应先对管内部进行清理,均匀涂抹水泥砂浆。另外,为了确保砖砌墙的施工质量,应先实行封闭堆砌,从而极大程度确保建筑质量。在检验管道的施工质量过程中,应通过有关实验,例如:闭水实验等。
3.对井盖的安装情况进行检查
为了预防井壁出现损坏,井体出现下沉等问题,应对排水井的基层及垫层情况进行检查,增加流槽,从而预防发生管道损坏情况,造成污水渗漏。对井体的配套设施进行细致检查,包含井盖的型号与安装。保证井盖的底座浆料充足。
结语
排水管道工程属隐蔽工程,其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避免排水管道发生渗漏的可能,保证市政道路的整体稳定和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朱华军.浅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4).
[2]张晓磊,刘珊珊.浅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3]苗长林.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及通病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9).
关键词:市政;混凝土;排水管道;施工技术
一、市政混凝土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技术
1.施工现状
在城市排水工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是冬季管道冻结或堵塞问题,很多管道受到周边环境及天气的影响,会出现消防井断裂或冒水现象,容易造成路面结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在排水管道施工时,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基坑塌方、管线破坏、沟槽超挖、接口漏水、管道断裂等质量问题。在对排水管道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出现质量问题都采用的技术不合理导致的,施工单位没有结合实际优化工艺流程。为了保证施工的质量,应合理优化施工技术,施工人员应掌握关键技术。
2.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图纸的审核工作,确定管线的布置方式及高程,设计人员需要与施工人员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在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好回填密实度试验工作,做好砂浆配合比试验等基础工作。
3.施工放线
施工放线是控制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施工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平面控制及高程确定工作。在施工放线过程中,设置临时水准点,建立控制桩,确定好预留管线位置,施工人员在放线时,应做好标记,结合施工资料,对施工各环节进行合理的确定,应做好指导工作。工程监理人员应对重点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测。
4.管沟开挖
管沟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自卸汽车运土,为了减少管沟开挖的土方数量,根据土质情况,按规范要求进行放坡。
道沟开挖时,除可用于回填的合格土方外,弃方要立即清运,回填用的土方必须置于基坑安全线以外。以防止边坡受压塌方。
要准备足够的排水设备,以防止雨水或地下水浸泡沟槽。
基坑挖至接近设计标高时,应保留20—30cm一层不挖,在基础施工前,用人工突击挖除,并迅速检验。
5.平基
验槽合格后,应及时浇筑平基混凝土,减少地基扰动的可能。应严格控制平基顶面高程,不得高于设计高程,亦不低于设计高程10mm,纵坡要平顺。平基混凝土终凝前不得泡水,并按规程进行养护。排水管地基应处理达到道路要求标准,管道相互交叉时,下部管槽基础要用砂砾石分层夯实,压实系数要大于95%。
6安管
平基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方可下管,外购管、节须有出厂合格证。下管前在平基面上弹线,以控制安管中心线。安管对接口间.隙,管径<700mm可不留間隙,缝较大的管,需进入管内检查对口,减少错口现象,稳管以达到管内底高程偏差在正负10mm之内,中心线偏差不超过10mm,相邻管内底错口不大于3mm为合格。管道安好后,用干净石子或碎石卡牢,并及时灌筑混凝土管座。
7.浇筑管座
浇筑前,平基应凿毛或刷毛,并冲刷干净,位于基座与管接触的三角部分,要选用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先行填捣密实。较大的管,浇筑时应同时进行配合勾捻内缝,直径<700mm的管,用麻袋球或其他工具在管内来回拖动,将流入管内的灰浆接平。
8.检查井砌筑
井基础与管道基础同时施工,管道安装完成后再浇筑井壁。整个井体的施工必须在地基处理完成后施工,深度4m以内基坑,其边坡按1:1放坡;对基底深度大于4m的基坑,其边坡按1:1.5放坡。土方开挖前,利用井点降水设施将地下水位降至基坑底500mm以下的标高,井的土方随管沟同时开挖。基槽经检查合格后,浇灌素混凝土垫层,达强度后在混凝土垫层上弹线,进行钢筋绑扎和模板支设。在井的钢筋隐蔽验收合格后,进行混凝土井的浇筑,采用C25素混凝土。
9.闭水试验
管道及雨水井施工完成后必须进行闭水试验。闭水试验应具备的条件:管道及雨水井外观已检查合格;沟槽无土且无积水;全部预留孔已封闭,且封头坚固。
闭水试验以井为界分段进行,试验时带井试验;如井不能与管道同期施工完毕,则先将管口两端封堵,单独进行管道闭水试验,等井施工完后,再进行井的闭水试验。
试水时先将管段内充满水,24h后进行检查:外观检查时,允许向试验管段内补水,以保持测定的水位不变。管子表面允许有湿斑,但无水珠流淌现象则认为预先检查合格。
10.沟槽回填
槽回填分不同回填部位,采用人工和机械配合回填以及相应压实方法。沟槽回填土采用管沟开挖出可用于回填的砂性土进行回填。沟槽回填压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回填必须在管道基础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在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及时回填,对于有支撑的沟槽,要注意检查沟槽及临近建筑物、构筑物安全。沟槽回填顺序,按沟槽排水方向由高向低分居进行,沟槽两侧应同时回填夯实,以防管道位移。井室等附属构筑物回填砂应四周同时进行,有与本管线交叉的其他管线或构筑物时,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在管顶上50cm内,不得回填大于10cm石块、砖等杂物,回填时,槽内应无积水,不得回填淤泥、腐植土及有机物,每层回填土的压实度必须符合标准要求并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层回填。
二、市政排水项目施工的技术方法
1.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
对于实际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排水管渠位置移动或者出现积水的问题,施工建设企业应严格依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从而降低危害产生的几率,防止出现施工误差。在进行施工放样工作时,应依据放样设计的标准,同施工区域的水文环境相结合,依照相关规定要求的埋深等标准开展放样工作。同时,需要反复对放样的数值进行检查,确保没有错误后才可以移交后续队伍进行施工。在施工以前,应严格依据施工章程与标准进行操作,例如:对交接桩进行重复检测等。施工期间应按照样桩进行施工,关注平基于沟槽的检验结果。同时,在施工期间,假如需要躲避建筑物,需要根据相关标准进行设计,以直线连接为基础,设置连接井的位置。
2.关注排水管道建材原料的质量问题
假如检查井的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则排水的连接位置与井壁就可能发生渗水情况。想要防止此类情况出现,就应该在施工过程中检查砌筑浆的填充状态,确保其饱满,没有遗漏。当进行墙体抹面施工时,应保证墙面干净、湿润,并且抹面结束后及时进行养护。除此之外,同检查井相连接的排水管,应将其表面与内部应用水泥砂浆进行涂抹,并实行抹面处理,预防出现漏水、渗水问题。一般在施工期间,检查井的闭水段经常被人们忽略,所以,封闭不紧密的问题经常出现。如果发生此问题,应使用砖砌墙的方法进行封堵。在进行封堵施工前,应先对管内部进行清理,均匀涂抹水泥砂浆。另外,为了确保砖砌墙的施工质量,应先实行封闭堆砌,从而极大程度确保建筑质量。在检验管道的施工质量过程中,应通过有关实验,例如:闭水实验等。
3.对井盖的安装情况进行检查
为了预防井壁出现损坏,井体出现下沉等问题,应对排水井的基层及垫层情况进行检查,增加流槽,从而预防发生管道损坏情况,造成污水渗漏。对井体的配套设施进行细致检查,包含井盖的型号与安装。保证井盖的底座浆料充足。
结语
排水管道工程属隐蔽工程,其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很重要。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避免排水管道发生渗漏的可能,保证市政道路的整体稳定和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朱华军.浅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4).
[2]张晓磊,刘珊珊.浅谈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与防治[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3]苗长林.市政给排水工程质量管理及通病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