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从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情境营造的有效性、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方法
【中图分類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二期课改提出:“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谈“全面发展”,则“教学”意味着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习。在化学课堂中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简单的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
3.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1)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时时进行着交往,有时通过提问、讨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境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案例:鉴别食盐和纯碱
【学生讨论】根据食盐和纯碱的不同性质,有多种方案鉴别它们。如:物理方法、手摸、口尝、观察是否潮解等。再如化学方法:用稀酸溶液(如稀醋酸、稀盐酸、稀H2SO4、稀HNO3等),碱溶液[如Ca(OH)2溶液、Ba(OH)2溶液等],盐溶液(如CaCl2溶液、BaCl2溶液,AgNO3溶液和稀HNO3等)优化答案时,选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为最简方案。
【探索设计】方案一: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二: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
方案三: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四: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过程活动式: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探究,用实验去探讨整个知识的全过程,这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
案例:中和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讨
【讨论假设】(1)酸碱完全反应:NaCl;(2)可能酸过量:NaCl、HCl;(3)有微量的碱过量不足以使酚酞变红:NaCl、NaOH。
【方案设计】(1)测溶液的酸碱性,(2)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3)鉴定溶液中的阳离子。
【学生实验】教师提供有颜色变化的反应及其操作的相关知识,完成本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样实验的开放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增强了。
【组织交流】学生总结、汇报鉴定结果,最后讨论,为完成该实验,在操作时,为什么要逐滴加酸?反应之前为什么要加几滴酚酞有了深刻的认识?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考试,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
【关键词】 新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方法
【中图分類号】G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二期课改提出:“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谈“全面发展”,则“教学”意味着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习。在化学课堂中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
学生的进步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简单的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
3.如何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1)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时时进行着交往,有时通过提问、讨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境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发现探究式:
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案例:鉴别食盐和纯碱
【学生讨论】根据食盐和纯碱的不同性质,有多种方案鉴别它们。如:物理方法、手摸、口尝、观察是否潮解等。再如化学方法:用稀酸溶液(如稀醋酸、稀盐酸、稀H2SO4、稀HNO3等),碱溶液[如Ca(OH)2溶液、Ba(OH)2溶液等],盐溶液(如CaCl2溶液、BaCl2溶液,AgNO3溶液和稀HNO3等)优化答案时,选原理正确、现象明显、操作简便为最简方案。
【探索设计】方案一:分别取白色粉末少许置于容器中,过几天后,有潮解现象发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二:用口尝两种的白色粉末,有咸味的原样品为食盐,有涩味的原样品为纯碱。
方案三: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稀醋酸(或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有气泡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方案四:分别取少许样品置于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或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原样品为纯碱,无明显现象的原样品为食盐。
过程活动式: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探究,用实验去探讨整个知识的全过程,这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
案例:中和反应后溶液成分的探讨
【讨论假设】(1)酸碱完全反应:NaCl;(2)可能酸过量:NaCl、HCl;(3)有微量的碱过量不足以使酚酞变红:NaCl、NaOH。
【方案设计】(1)测溶液的酸碱性,(2)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3)鉴定溶液中的阳离子。
【学生实验】教师提供有颜色变化的反应及其操作的相关知识,完成本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样实验的开放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增强了。
【组织交流】学生总结、汇报鉴定结果,最后讨论,为完成该实验,在操作时,为什么要逐滴加酸?反应之前为什么要加几滴酚酞有了深刻的认识?
总之,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学习不再是只为了分数,为了考试,而在于技能掌握,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的价值观及科学态度的形成,在于科学的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在于创新潜能的激发。有效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为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关注社会中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