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思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思考问题教学的提问主体及问题生成角度与方法,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生成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问题教学 提问主体 生成 角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5-0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答疑解惑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往往是围绕问题展开,因而“提问”也就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对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的提问环节,作了一些思考,现浅述如下:
关于“问题教学”的提问主体
提问主体即谁提问。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独霸话语权,往往满堂灌、满堂问,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即使是现在,阅读教学也往往是教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问题的生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而强化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势在必行,将课堂提问主体由教师转换到学生,把提问权交给学生。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主要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并提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尽可能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分析、解决自己的问题提供引导和帮助,努力保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生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关于“问题教学”问题生成的角度与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内容往往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思维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为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许多老师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教师则认真倾听,在学生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应解决其它问题。
但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思维深度不够,生成问题芜杂,无效提问过多。因此教师必须教会他们问题生成的角度和方法。
一、问题生成角度
(一)内容角度
1.找寻关键词句发问。如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及与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2.从文章题目中质疑。如《社戏》写看戏的内容不多,反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这是为什么?
3.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窄,生活阅历有限,文章涉及到的相关背景,生活哲理,思想情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难点进行质疑,浅化难点,平缓难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二)形式角度
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仅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质疑方法。那么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毕竟有规律可循。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睹物抒情)。
其次,了解分析段落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要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尾照应、情节照应、伏笔照应、人物语言照应、文题照应等)。
再次,了解文章中的表达技巧句:如反复出现的语句、对称性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称代特指的语句、总括概述的语句、突破习惯的语句、虚实结合的语句的特点。
二、问题生成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问题生成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系法。就是联系语言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即语言事实的背景(社会环境),语言的上下文。例如:《少年毛泽东》中的叛逆反抗问题,要联系时代背景。
2.析义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体悟语言内涵。
3.调序法。从词句的顺序角度考虑,质疑顺序的调整。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中有几个小标题,三个部分可以调整顺序吗?
4.调换法。将原词句调换成其它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词句,进行质疑。如济南的冬天特征是“温晴”,换成“响晴”行不行?
5.增删法。在句子段落中增加词、句,或文章中增加段落;删除词、句、段。如《空城计》按道理写到“司马中计”,就可以结束这个小故事了,“孔明释计”删去行不行?
6.比较法。就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个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更为深刻的疑点。
①前后比较。如《故乡》中闰土、杨二嫂前后的外貌、语言、情态变化对比,思考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参照比较。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多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从中发掘疑点生成问题。如与同一类型文章、同一类型人物比较。
③异同比较。即把主题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由此质疑,生成问题。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可以从塑造人物方面、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异同。
7.延伸法。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如《生物入侵者》的阅读学习中,有学生提出: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学生的问题质疑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科学地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科特点,针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对学生提问方法进行训练,会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关键词】问题教学 提问主体 生成 角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35-01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答疑解惑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教学往往是围绕问题展开,因而“提问”也就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对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的提问环节,作了一些思考,现浅述如下:
关于“问题教学”的提问主体
提问主体即谁提问。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独霸话语权,往往满堂灌、满堂问,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即使是现在,阅读教学也往往是教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问题的生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而强化学生的主体精神和问题意识势在必行,将课堂提问主体由教师转换到学生,把提问权交给学生。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主要由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并提出,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尽可能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分析、解决自己的问题提供引导和帮助,努力保证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生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关于“问题教学”问题生成的角度与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内容往往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思维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为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许多老师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教师则认真倾听,在学生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应解决其它问题。
但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思维深度不够,生成问题芜杂,无效提问过多。因此教师必须教会他们问题生成的角度和方法。
一、问题生成角度
(一)内容角度
1.找寻关键词句发问。如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及与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比较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
2.从文章题目中质疑。如《社戏》写看戏的内容不多,反而写了许多看戏外的小事,这是为什么?
3.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窄,生活阅历有限,文章涉及到的相关背景,生活哲理,思想情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难点进行质疑,浅化难点,平缓难度,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二)形式角度
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仅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质疑方法。那么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毕竟有规律可循。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睹物抒情)。
其次,了解分析段落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要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尾照应、情节照应、伏笔照应、人物语言照应、文题照应等)。
再次,了解文章中的表达技巧句:如反复出现的语句、对称性语句、结构复杂的语句、称代特指的语句、总括概述的语句、突破习惯的语句、虚实结合的语句的特点。
二、问题生成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问题生成方法有以下几种:
1.联系法。就是联系语言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即语言事实的背景(社会环境),语言的上下文。例如:《少年毛泽东》中的叛逆反抗问题,要联系时代背景。
2.析义法。联系上下文,理解、体悟语言内涵。
3.调序法。从词句的顺序角度考虑,质疑顺序的调整。如《两弹元勋邓稼先》中有几个小标题,三个部分可以调整顺序吗?
4.调换法。将原词句调换成其它意思相近或相关的词句,进行质疑。如济南的冬天特征是“温晴”,换成“响晴”行不行?
5.增删法。在句子段落中增加词、句,或文章中增加段落;删除词、句、段。如《空城计》按道理写到“司马中计”,就可以结束这个小故事了,“孔明释计”删去行不行?
6.比较法。就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个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更为深刻的疑点。
①前后比较。如《故乡》中闰土、杨二嫂前后的外貌、语言、情态变化对比,思考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②参照比较。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多方面的材料进行比较,从中发掘疑点生成问题。如与同一类型文章、同一类型人物比较。
③异同比较。即把主题相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由此质疑,生成问题。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可以从塑造人物方面、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比较异同。
7.延伸法。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如《生物入侵者》的阅读学习中,有学生提出: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学生的问题质疑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科学地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科特点,针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对学生提问方法进行训练,会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