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验”是杜威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本文着重探析了杜威教育视野中“经验”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作出简短的评价。
关键词:杜威;经验;内涵;评价
“经验”是人人都理解的名词,然而在杜威的哲学和教育视野中,“经验”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而且相当核心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杜威是在改造了传统意义上的“经验”概念的基础上来改造教育的——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推崇,无不紧紧地和他对“经验”的理解和改造交缠在一起,“经验”就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坐标中心。
一、“经验”—— 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概念
“经验”在教育中之所以重要,首先要从教育的必要性谈起。在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因为:1)生活由传递而更新。教育之于社会生活,正如营养和生殖之于生理的生活。老一辈必须把技能、理想、标准和意见传给下一代。2)教育和传达。社会生活和传达是一回事,传达乃是一个参与经验的过程,直到个人经验变为公共所有的经验为止。这个过程中,经验变得有启发性,人们变得注意言论和思想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以求改进经验的质量,使它容易传达。3)正式教育的位置。正式教育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有目的的教育。随着社会结构和资源的日益复杂,正式教育的需要随之增加。但也出现了直接经验与学校中所获经验的脱节。
教育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社会环境必然使人形成某些倾向,有意识的教导所能做到的只是使形成倾向的能力不受拘束地得到更充分的锻炼,排除一些不良的东西,提供适当的事物。这里可以看到杜威的教育理想是人的自由发展。
杜威继而提出“教育即生长”。发展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概念。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成人和儿童都在生长,只是面对的情况和生长的方式不同,没有一个习惯或能力的终点从教育的外部施加压力,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注意:这里有两种习惯:一是与环境取得全面持久平衡的习以为常的习惯;二是主动调整自身以应付新情况的主动的习惯。杜威强调的显然是后者。)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使人们乐于从生活中学习,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进一步的主张是: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杜威认为教育既不是从内部将潜力展开,也不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而是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即转变经验的性质。任一阶段生活的任务都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所以,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改组或改造有两个方面:(1)增加经验的意义,是指“一个具有教育或教学意义的活动,能使人认识到过去未曾感觉到的某些联系。”①因为人们能认识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和这些事情的相互关系,获得更多的意义(如火烫伤手的经验)。 (2)增加指导或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因为一种真正有教育作用的经验,一种有教育意义和足以提高能力的经验,作为一个活动的过程与活动目的(即结果)是一件事。“一个人知道他在做什么,或者说他能设想某些结果,这当然就是说,他更能预料将会发生的事情;因此他能预先准备,以便获得有益的后果,避免不良的结果。”②从而获得新的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经验既不是机械活动,也不是任性的活动,它能使人了解活动的意义和联系。
更确切地说,有两条标准来判断一种经验是否有教育意义,一是经验的连续性起作用的方式,促进生长的经验是有教育意义的,反之则没有;二是能构成客观条件与内心状况发生交互作用(即构成情境)的经验有教育意义,反之没有。
有了如上铺垫,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就顺理成章了。“所谓目的,就是对从事一种事业所要求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③任何目的,只要能帮助我们观察、选择和计划,就是有价值的目的。教育本身并无抽象的目的,只有具体的、个别的目的。
良好的教育目的应有以下特征:(1)根据受教育者特定的固有活动和需要来制订。防止遥遥无期的所谓预备和千篇一律;(2)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能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能力所需的环境,能有助于制订具体的进行程序。(3)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不要抽象的一般,而要可以共存的概括的一般,他们暗示新的问题和观察视角。目的要表明自然过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被意识到的,并成为行动的一个因素。目的还表明活动成为明智的活动。真正的目的与外面强加的目的处处相反。
1938年的《经验与教育》一文是杜威为回答针对进步教育的指责而作的,文中杜威强调了经验与教育的关联。杜威首先指出,“经验”在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中享有完全不同的地位,传统教育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都是学习者的经验所不及的东西。而进步教育的原则是:通过个人经验进行学习。学习所追求的技能技巧要以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为目的,要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机会。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主要的角色,新教育的任务是“发现真正存在于经验内的过去的成就和现在的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经验”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教育是个人经验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指导不断生长经验的能力。教育即生长应该是一个永远现在的过程。
实用主义的总目标是解决实际的问题,经验为着解决问题,永远为着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教育为着经验,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中,教育就为着经验的不断丰富。
二、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简短评价
如上所述,从教育的必要性到教育的目的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经验。教育服从实用主义的总目标,追求“有用的真理”。而只有不断丰富的经验才能不断地有用。但是,“不断丰富的经验”在教育实践中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如何呢?经验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能否达到传递理想价值的目标呢?在这两点上,杜威的教育理论显得力不从心。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利用具体的情境,就需要教材和教法的充分心理化、个人化。杜威当然注意到这一点,但实际上,既要实行学校的集体教学,又要能针对受教育者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这在杜威教育理论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阶段是很难做到的。另外,教育者需要作出的判断是什么样的经验对特定的受教育者具有教育意义,判断的依据是教育者自己的经验或者说是保留下来的人类的种族经验(教材也是一种种族经验),那么,种族经验或个人经验如何与另一个不同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这是杜威语焉不详之处。
由于经验的发展性,要求人不断丰富经验,这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培养个人参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来说,固然十分重要,但在较高的教育阶段又不适用。当受教育者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还能提供更超越的目标吗?还能提供超出前述两种习惯之上的更新的目标吗?或者说,杜威所言之上一辈的理想、价值和评判标准如何仅仅通过经验传给下一代?笔者认为,对经验的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细节上非常重要,但宏观地看,教育毕竟承载着人类社会不断更新理想的责任,有些价值层面的东西,要在教育对社会的工具价值之上有所体现,也要在教育对个人的一般成长之上有所完成。这一点,杜威的“不断丰富的经验”是不能解释的。
杜威对教育和经验的实用性似乎也强调得过了头。除了实用之外,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培养一种纯粹的求知精神,尽管杜威明确反对“为了知识而知识”,但若非如此,仅仅经验或实用是难以解释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特别是现代理论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的。科学研究中,基础研究有着根基性的作用,但因其实用性不明显,往往不为公众所理解,也通常得不到充分发展的条件。另外,如果没有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难道就不能或者无法进行学习、研究活动了吗?有学者认为,杜威的实验方法的采用有时显得是被迫的、武断的和形式化的。有时,经验中未及预料的成分并不是在向我们摆出困难。
与此相关,实验方法也被过分强调了。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固然不能否认,但在教育中还有两种有效方法应该提及:一是提供时机和灵感的方法,它关乎创造,使个体自己开始新的事情,而不需待解问题的压迫;二是内在压力和辩证紧张,在这里,不是实验性环境在等待解决,而是一种替换原则在挑战,要求决定。
诚然,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针对当时美国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弊病而提出,理论对象主要是儿童,但以其经验观为基础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还是存在“先天的”弱点。教育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师徒式的“秘诀”传授,它毕竟是一项担负着社会功能的事业,一方面面对个人,另方面面对社会,这正是教育的困难所在。作为哲学家的杜威,在教育问题上彻底地贯彻了其哲学思想;但作为教育家的杜威,虽然强调广义的社会效益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被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是一种带有社会学含义的教育思想,但他似乎并没有把教育事业放到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历史环境中作更充分、更细致的考虑。这一点上,他似乎稍稍背离了他一贯坚持的相互作用、有机体理论的原则。
如果把杜威的论述交给当代分析哲学家来考察,其词汇和论证方式必定会遭到严厉的对待。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杜威把古典实用主义发展到一个高峰,他也成为美国哲学进入精确化阶段前对后来者影响至深的一位思想家。
[注释]
①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159页
② 同上,160页
③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170页
[参考文献]
[1]杜威《经验与教育》 ,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罗伯特· B ·塔利斯 《杜威传》 彭国华译 北京 中华书局
[4]叶秀山 《 关于“纯粹哲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2002,(5)
[5]朱霖 《哲学的复兴——杜威的经验论对二元论问题的克服》,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6]武泉华,任国彩 《对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中“经验”的理解》,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3月
[7]褚宏启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
[8]董俊敏 《论杜威的“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关键词:杜威;经验;内涵;评价
“经验”是人人都理解的名词,然而在杜威的哲学和教育视野中,“经验”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而且相当核心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杜威是在改造了传统意义上的“经验”概念的基础上来改造教育的——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推崇,无不紧紧地和他对“经验”的理解和改造交缠在一起,“经验”就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坐标中心。
一、“经验”—— 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概念
“经验”在教育中之所以重要,首先要从教育的必要性谈起。在1916年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须。因为:1)生活由传递而更新。教育之于社会生活,正如营养和生殖之于生理的生活。老一辈必须把技能、理想、标准和意见传给下一代。2)教育和传达。社会生活和传达是一回事,传达乃是一个参与经验的过程,直到个人经验变为公共所有的经验为止。这个过程中,经验变得有启发性,人们变得注意言论和思想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以求改进经验的质量,使它容易传达。3)正式教育的位置。正式教育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有目的的教育。随着社会结构和资源的日益复杂,正式教育的需要随之增加。但也出现了直接经验与学校中所获经验的脱节。
教育与社会生活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社会环境必然使人形成某些倾向,有意识的教导所能做到的只是使形成倾向的能力不受拘束地得到更充分的锻炼,排除一些不良的东西,提供适当的事物。这里可以看到杜威的教育理想是人的自由发展。
杜威继而提出“教育即生长”。发展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概念。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成人和儿童都在生长,只是面对的情况和生长的方式不同,没有一个习惯或能力的终点从教育的外部施加压力,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注意:这里有两种习惯:一是与环境取得全面持久平衡的习以为常的习惯;二是主动调整自身以应付新情况的主动的习惯。杜威强调的显然是后者。)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使人们乐于从生活中学习,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的产物。
进一步的主张是: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杜威认为教育既不是从内部将潜力展开,也不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而是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即转变经验的性质。任一阶段生活的任务都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所以,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改组或改造有两个方面:(1)增加经验的意义,是指“一个具有教育或教学意义的活动,能使人认识到过去未曾感觉到的某些联系。”①因为人们能认识所从事的教育活动和这些事情的相互关系,获得更多的意义(如火烫伤手的经验)。 (2)增加指导或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因为一种真正有教育作用的经验,一种有教育意义和足以提高能力的经验,作为一个活动的过程与活动目的(即结果)是一件事。“一个人知道他在做什么,或者说他能设想某些结果,这当然就是说,他更能预料将会发生的事情;因此他能预先准备,以便获得有益的后果,避免不良的结果。”②从而获得新的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一个有教育意义的经验既不是机械活动,也不是任性的活动,它能使人了解活动的意义和联系。
更确切地说,有两条标准来判断一种经验是否有教育意义,一是经验的连续性起作用的方式,促进生长的经验是有教育意义的,反之则没有;二是能构成客观条件与内心状况发生交互作用(即构成情境)的经验有教育意义,反之没有。
有了如上铺垫,杜威的教育目的理论就顺理成章了。“所谓目的,就是对从事一种事业所要求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③任何目的,只要能帮助我们观察、选择和计划,就是有价值的目的。教育本身并无抽象的目的,只有具体的、个别的目的。
良好的教育目的应有以下特征:(1)根据受教育者特定的固有活动和需要来制订。防止遥遥无期的所谓预备和千篇一律;(2)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能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能力所需的环境,能有助于制订具体的进行程序。(3)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不要抽象的一般,而要可以共存的概括的一般,他们暗示新的问题和观察视角。目的要表明自然过程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被意识到的,并成为行动的一个因素。目的还表明活动成为明智的活动。真正的目的与外面强加的目的处处相反。
1938年的《经验与教育》一文是杜威为回答针对进步教育的指责而作的,文中杜威强调了经验与教育的关联。杜威首先指出,“经验”在传统教育与进步教育中享有完全不同的地位,传统教育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都是学习者的经验所不及的东西。而进步教育的原则是:通过个人经验进行学习。学习所追求的技能技巧要以达到直接需要和目的为目的,要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机会。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主要的角色,新教育的任务是“发现真正存在于经验内的过去的成就和现在的问题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经验”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教育是个人经验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指导不断生长经验的能力。教育即生长应该是一个永远现在的过程。
实用主义的总目标是解决实际的问题,经验为着解决问题,永远为着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教育为着经验,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中,教育就为着经验的不断丰富。
二、 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简短评价
如上所述,从教育的必要性到教育的目的的全过程,都贯穿着经验。教育服从实用主义的总目标,追求“有用的真理”。而只有不断丰富的经验才能不断地有用。但是,“不断丰富的经验”在教育实践中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如何呢?经验作为教育的直接目的,能否达到传递理想价值的目标呢?在这两点上,杜威的教育理论显得力不从心。
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利用具体的情境,就需要教材和教法的充分心理化、个人化。杜威当然注意到这一点,但实际上,既要实行学校的集体教学,又要能针对受教育者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这在杜威教育理论的主要阵地——基础教育阶段是很难做到的。另外,教育者需要作出的判断是什么样的经验对特定的受教育者具有教育意义,判断的依据是教育者自己的经验或者说是保留下来的人类的种族经验(教材也是一种种族经验),那么,种族经验或个人经验如何与另一个不同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这是杜威语焉不详之处。
由于经验的发展性,要求人不断丰富经验,这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培养个人参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来说,固然十分重要,但在较高的教育阶段又不适用。当受教育者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还能提供更超越的目标吗?还能提供超出前述两种习惯之上的更新的目标吗?或者说,杜威所言之上一辈的理想、价值和评判标准如何仅仅通过经验传给下一代?笔者认为,对经验的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细节上非常重要,但宏观地看,教育毕竟承载着人类社会不断更新理想的责任,有些价值层面的东西,要在教育对社会的工具价值之上有所体现,也要在教育对个人的一般成长之上有所完成。这一点,杜威的“不断丰富的经验”是不能解释的。
杜威对教育和经验的实用性似乎也强调得过了头。除了实用之外,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在于培养一种纯粹的求知精神,尽管杜威明确反对“为了知识而知识”,但若非如此,仅仅经验或实用是难以解释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特别是现代理论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的。科学研究中,基础研究有着根基性的作用,但因其实用性不明显,往往不为公众所理解,也通常得不到充分发展的条件。另外,如果没有一个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难道就不能或者无法进行学习、研究活动了吗?有学者认为,杜威的实验方法的采用有时显得是被迫的、武断的和形式化的。有时,经验中未及预料的成分并不是在向我们摆出困难。
与此相关,实验方法也被过分强调了。实验方法的重要性固然不能否认,但在教育中还有两种有效方法应该提及:一是提供时机和灵感的方法,它关乎创造,使个体自己开始新的事情,而不需待解问题的压迫;二是内在压力和辩证紧张,在这里,不是实验性环境在等待解决,而是一种替换原则在挑战,要求决定。
诚然,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针对当时美国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弊病而提出,理论对象主要是儿童,但以其经验观为基础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还是存在“先天的”弱点。教育毕竟不是一对一的师徒式的“秘诀”传授,它毕竟是一项担负着社会功能的事业,一方面面对个人,另方面面对社会,这正是教育的困难所在。作为哲学家的杜威,在教育问题上彻底地贯彻了其哲学思想;但作为教育家的杜威,虽然强调广义的社会效益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准,被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是一种带有社会学含义的教育思想,但他似乎并没有把教育事业放到社会大环境,特别是历史环境中作更充分、更细致的考虑。这一点上,他似乎稍稍背离了他一贯坚持的相互作用、有机体理论的原则。
如果把杜威的论述交给当代分析哲学家来考察,其词汇和论证方式必定会遭到严厉的对待。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杜威把古典实用主义发展到一个高峰,他也成为美国哲学进入精确化阶段前对后来者影响至深的一位思想家。
[注释]
①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159页
② 同上,160页
③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170页
[参考文献]
[1]杜威《经验与教育》 ,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罗伯特· B ·塔利斯 《杜威传》 彭国华译 北京 中华书局
[4]叶秀山 《 关于“纯粹哲学”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2002,(5)
[5]朱霖 《哲学的复兴——杜威的经验论对二元论问题的克服》,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6]武泉华,任国彩 《对杜威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中“经验”的理解》,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3月
[7]褚宏启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
[8]董俊敏 《论杜威的“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