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题材浅析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水墨人物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大师和名作。如以徐悲鸿和蒋兆和为代表的“尚形派”,以黄胄为代表的“尚势派”,以方增先为代表的“浙派”等。他们的作品是20世纪水墨人物画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完美融合,他们在审美和表现技法上有各自的追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现实中人的关注。蒋兆和的《流民图》、黄胄的《庆丰收》、方增先的《说红书》,刘文西的《祖孙四代》等作品已成为中国近现代水墨人物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可以这么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水墨人物画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代中国画坛,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引起了画家广泛的共鸣,它紧握时代的脉搏,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作品,使水墨人物散发出越来越强的时代气息。创作题材作为艺术作品形式语言以外的部分,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创作题材有哪些重要的类型和价值,正是本文的论述所在。
  一、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
  历史是已经成为过去的现实,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去看历史,对历史的评价会更客观。以史为鉴,对过去进行反思,使当前社会能更好地发展。
  2004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全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这次创作工程吸引了国内大批实力画家参与其中。经过论证共立项102个选题,描绘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中国画作品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水墨人物画家施展自己的才华搭建了绝好的平台,正如画家梁占岩所说:“对于人物画家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在这次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著名人物画家陈钰铭的作品《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入的人物刻画和悲天悯人的画面氛围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陈钰铭生于农村,在黄土地里长大,从小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这种对老百姓的关怀与爱。在后来的学习和创作过程中仍然坚持去黄河边、乡里乡亲之中去写生,感受生活。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造就了陈钰铭这种广博深厚的创作思想,他赋予他的作品以这种品格。《我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即是画家这种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画家的呕心沥血之作,是一幅民族史诗性的画卷。
  1936年,张寒辉创作歌曲《松花江上》,表达了我东北三省被日寇无耻侵占后人民悲愤的情怀。陈钰铭取歌曲的第一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立意为题,表现我同胞在日寇的残暴统治下流离失所,四处逃难的悲惨境况。通过这样的描绘来揭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从这一点上来说,陈钰铭的立意与蒋兆和的《流民图》不谋而合,都是通过对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来揭示对统治者和侵略者的强烈不满,在为生活在底层的受害者嘶声呐喊。画面的主体即是这些悲惨的人们,有大腹便便的孕妇,有背着包袱的老妇,有拖着平板车的老农,有抗着行礼的工商,他们脚踩在泥泞的黑土地,一片慌乱。画面背景是开动的火车,火车里里外外全是人,更衬托出人们逃离沦陷家园的急切心理。在这一群人中夹杂着战败的东北军,他们表情颓废,另外有一些生命已岌岌可危的孩子,再配以暗黑的色调,使整个画面的悲剧效果更加沉重,压抑得让人无法呼吸。画面中间的留白似乎代表着仅有的一点空气,一丝希望。画家在技法上,比蒋兆和更进了一步,在中国传统笔墨的意蕴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素描技法,但这度把握得恰到好处,使整幅作品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陈钰铭的另一件重要作品《九州悲歌》,表现的是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画面,刘国辉称之为“历史的定格”。陈钰铭说:“我就是要通过画笔将这些恶魔钉在耻辱柱上”。画面的主要内容便是日寇在中国的残酷暴行,日本鬼子的恶行和中国人民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形式上,陈钰铭主要用焦墨,苍劲悲壮,给人以历史凝重感。这幅作品就是让人们不忘历史,记住过去的耻辱,面向未来,使民族精神永在。
  著名水墨人物画家袁武创作的《抗联组画——生存》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受到人们的关注,画家表现的是东北抗日联军艰苦的生活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他们在大风雪中的悲惨处境,让人心痛,使观者深思,从而促使观者对历史以尊重,对这些抗日英雄以尊重,他们铸就的是一个民族的丰碑。
  对历史题材进行表现的意义正在于此,画家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历史更直观更深刻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反思历史,直指人性的最深处。
  二、以当前社会现象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
  1、民风民俗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农民有着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因此,农民是人物画家表现的主要题材之一。西北著名画家刘文西生于浙江,后在西安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间,刘文西走遍了深沉雄浑的陕北高原,被这片黄土地上朴实敦厚的民风所感染,创作了数量和质量都相当惊人的水墨人物作品。其中1962年创作的水墨人物《祖孙四代》,是以陕北农民为主题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画面采用金字塔式的构图,生动地展现了陕北黄土高原上老中青幼四代人在田地间休憩的场面。画面上的人物形象朴实自然,表情生动,笔墨粗犷有力,极好的表现了黄土地人的敦厚知足的状态,以及他们对黄土的热爱之情。
  同样作为西北地区的人物画家郭全忠,以表现农民作为自己一生的艺术追求。早年以写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千言万语》获得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但是郭全忠并没有被写实手法所限制,并一直试图创造出具有中国写意性的人物画,不管是造型还是笔墨都具有较强的民族性的作品。到90年代陆续创作的《选村官》《自乐班》《农民问题》等作品,表现的题材还是农民,但已被赋予了另外一种美学趣味——以夸张的人物形象特点,有意味的线条、墨块等造型元素,表现了西北农民苦涩、悲壮、深沉的意蕴。郭全忠把农民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洞悉到中国农民的本质属性,郭全忠不愧是一位有着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人物画家。
  提到画家马海方,人们会想到其北京风情系列作品,他的作品一派“京味儿”,类似古代《清明上河图》《货榔图》一类。之所以把马海方的北京风情作品归为现实主义,是因为他的作品的内容完全来源于真实生活。马海方作品的内容,展现的是北京的过去和现在,譬如,以豆腐摊、煎饼店、糖葫芦、捏泥人、扎风筝、烤红薯等为代表的老北京独特风景。其作品《磨剪子菜刀》《进城》《消秋》《找乐图》《乐在‘棋’中》《旧京庙会》《鸟趣》等,都是对这些内容的艺术化的表现。浓重的色彩,稚拙的造型,别具趣味。徐恩存评马海方作品:“画家在对题材的世俗化与艺术化的处理中,强调的是外部表象和内在本质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他的作品不取震撼和轰动的重大题材,不做取悦时尚的效果,在看似平淡和朴素之中,透示出生活本色和人性本色的美感。”   马海方把自己的视点放在平民的视角,关注百姓,关注民生。他画笔下的人物形象质朴,栩栩如生,展现的尽是朴实平淡的生活,在喜怒哀乐中揭示生活的真谛。徐恩存说:“优秀的作品有一点是极为相似的,那就是对生活的关怀,对人的同情,对善的肯定,对恶的抵抗,对整个文化历史的重视,对人生本色的守望……”在这个虚伪、矫饰、浮躁的社会中,这种平淡天真的心态实为难能可贵,我们呼唤这种真实,这种善,这种美。
  2、农民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的建设需求大量的劳动力,而很多农民仅靠传统农业已难以维持生计,因此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农民工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引人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表情陌生、焦虑、迷茫,他们都背着麻袋装的行礼出现在各地火车站,这绝对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线。如刘国辉的作品《民工潮》,表现的就是当时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的震撼场面。
  进入21世纪,民工的面貌,生存的环境和待遇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他们仍然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注与关怀。当代著名人物画家梁占岩就是当代农民工的关注者之一,他创作的《希望从每一天升起》《我们》以及《农民工系列》等作品,传达出画家对当代农民工现状的思考。梁占岩的艺术思想直接受其老师周思聪的影响,他说:“周老师和卢沉老师的人品以及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乃至他们对绘画的理解,对我此后的绘画研习,从精神理念到形式技法,都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这影响应该就是对艺术的虔诚和对下层人的关怀,梁占岩认为:“作为画画的人应该对艺术对社会有一种真诚”,这真诚则是对底层群众情感的真诚,将真诚的情感融入创作活动中,使作品透出一种真诚而感人的气息。梁占岩的农民工题材作品,构图大胆,顶天立地,人物形象夸张,使他笔下农民工的悲惨境遇得到真实地表现。梁占岩老辣沧桑、大气潇洒的笔墨表达,则使画面更具崇高感,给人以悲壮的气息。梁占岩强调的就是对农民工的关注,为农民工塑像立碑,这与罗丹的雕塑和珂勒惠支的版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少数民族
  黄胄在上个世纪创作了大量新疆风情的作品,成为中国近现代人物画史上的瑰宝。黄胄画新疆人物风情,首先深入生活,从速写入手,注重作品的气势。著名画家刘国辉在其著作《水墨人物画探》中,将黄胄归为“尚势派”,认为其创作别具特色。
  当代已逝著名人物画家李伯安所作《走出巴颜喀拉》是一宏篇巨制,一经展出便轰动整个画坛。画面长一百二十一米,高二米,共有十段。画面以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山为起点,以生活在此的藏人为主人公,演绎了如史诗般走出巴颜喀拉的宏伟画面。画家李伯安从现实生活获取创作源泉,通过《圣山之灵》《开光大典》《哈达》《藏戏》《朝圣》《劳作》《歇息》《玛尼堆》《赛马》系列作品展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博大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站在作品前,便会被画面强烈的视觉效果所感染,更会被作品所体现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所震撼。
  在当代,仍有部分水墨人物画家以少数民族为题材进行创作,并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以西藏题材为例,任惠中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任惠中曾在兰州军区创作部任职,得益于这样天时地利的条件,可以经常出去写生采风,感受西部的风土人情。特别是在甘南地区的藏区,任惠中被藏族同胞的那种气质所感染:“我特别喜欢藏民,他们是最能融入自然的人群,天、地、人非常和谐,他们不是破坏自然而是顺其自然生存的,人类的一些劣根性在他们那里很难找到。”另外,任惠中认为:“我是军人,部队里的生活养成了我质朴、单纯和执著的性格,我更喜欢粗、大、壮的感觉,所以我觉得藏族的东西更适合我画,更适合表达我心中的一些东西。”所以,任惠中画藏族题材源自一种感受,一种被藏族同胞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气息所感动,那是情感自然地流露。“我画这个题材是出于对那里的真情实感,不是因为这个题材时髦,而是因为我喜欢。”从任惠中的这句话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感情基础。任惠中作品中有藏民的生活场景,包括朝圣等内容,但任惠中更擅于表现藏民内心的世界,虽然只是一个人物或两三个人物肖像,却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人物形象苍茫浑然,表情极富个性,这不是人物形象的再现,而是一种带有主观情感的表现,表现的正是藏民的那种质朴而粗犷,和善而勇猛的感受,笔者以为藏族同胞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作品有《桑吉卓玛》《盛典》《高原人强巴》《三个汉子》等。
  4、现代都市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城市化也更加明显,都市环境下的人们亦有了不同以往的状态。著名人物画家冯远关注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他创作的题材包括当代都市、农村和西部,其中著名的作品《都市一族系列》就是他关注当下都市人的创作成果。画中都市青年有的在听音乐、有的在跳迪斯科、有的在玩电脑和手机、有的在唱卡拉0K、有的在运动、有的在尖叫、还有提公文包的白领和时尚的潮男靓女,这些青年都是将来中国的中坚力量,他们现在充满活力,青春洋溢。作品背景配以中国传统艺术书法,相得益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著名人物画家张江舟以都市人物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作品,如《逆光》系列、《零零状态》系列、《壬午记忆》、《人·物》等。张江舟在都市题材作品中更倾向于表达一种文化态度,一种对当下城市文明的批判,对淳朴的、原始的生存状况的关注,从而更加贴切地传达出当代都市文化的一种气息。就像著名理论家樊波所评论的:“张江舟这一批作品乃是对当下文明状态的一种艺术化隐喻或象征,他那些似乎偏离现实原形而加以重新组合的人物形象在一种支离、交错和多重视点的营构中表现了画家对当代文明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一种艺术反思和解读。”而其作品给人的直观感觉就是对当下都市人物的迷茫、焦虑、空虚、彷徨的状况的一种担忧,或者批判,作者希望通过作品能够唤起当代都市人对生活、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评估和判断,以在这样浮躁社会的背景下真正寻找到自己的追求。张江舟的有自己的笔墨技法,画面充斥着一种灰灰的调子,这虚幻的如梦境般的意境则更好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艺术追求。
  综上对现实主义各类创作题材的梳理以及作品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实主义创作是一种较为严肃的创作活动,具有包容性的创作风格。现实主义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它真正地触动了画家的灵魂,表现出画家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现实的独特剖析,对社会底层群众的深切关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大有前途。
  [毕祥琨,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当代美术理论家阮荣春先生认为黄格胜的画之所以好是因为同时具有物境、情境、意境这来之不易的三境。王文章说:“他是一个以绘画方式存在的文化自觉者。”可见黄格胜先生是位真正的艺术家,他诗歌般的绘画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内涵,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景创作”这一独特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画创作与教学方式。  一、写万物之生意,创教学之新法  中国画历来講求师法古人与师法自然相结合,唐张璟云:“外师造化,中得
一、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发展——追求笔墨意趣的山水画  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发展受到了明朝末年理论家董其昌的引导作用,董其昌在其理论著作中提到了“南北宗论”:《画禅室随笔》卷二:“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啸,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一作研,乃误)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董、巨、郭忠恕、
作者:钟叔河  出版:湖南美术出版社  经典之文与点睛之笔  乔志明  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读了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合集。该书分为5册,分别名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这套书,使笔者在阅读中常常拍案叫绝,阅读毕不禁跃跃欲试,难遏“一吐为快”之念。  该书共收录文章530篇,编为52组,精选的全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佳妙短文,涉猎的范围十分宽泛,除了选自经史子集正统典籍
期刊
陈洪绶,中国画坛上一位彪炳千古的绘画大师。他的绘画作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之上,不仅给明末清初衰微的画坛掀起光辉的一页,而且将民间特有的艺术元素与文人独特的世界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笔下的人物,为了加强画面的视觉张力,在人物造型上充分吸取民间艺术的精髓,对所描绘对象进行夸张变形,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极具趣味性,在“雅”与“俗”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高度。现就以研究其绣像作品人手
一、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  《周易·系辞下》中记载,伏羲通过观察身边的天、地、鸟、兽等事物,创造了八卦图。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姚最在《续画品录》湘东殿下条中说:“右天挺命世,幼禀生知,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唐代张璨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元代赵孟頫说:“久知图画非儿戏,到处云山是吾师”;明代王履说:“苟非识华山之形,我岂能图也”,这些言论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