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雍雍千年古郡,赫赫冼太故里,煌煌思想圣地。高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这里有闻名遐迩的仙人洞、古贡园、冼太庙等自然历史景观,有名垂青史的潘茂名、冼夫人等忠臣志士,这里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源地……
近年来,高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建设幸福美好高州”的教育思想,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紧密围绕“人的现代化”核心要素,高水平普及各级各类教育,高规格提升办学基础条件,高层次建设教师专业队伍,高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了教育发展的新跨越,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从教育标准化、均衡化、信息化、多样化、优质化、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因此,高州不断巩固拓展教育创强成果,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按照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的新标准、新要求,在设施完善、体系构建、队伍建设、课改教研等方面全面精准发力,进一步夯实教育内涵发展之基。
1.全方位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以“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均衡优质、个性独特、协调发展”推进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市规范化幼儿园199所,占比达61.23%,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6.46%,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1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为100%,民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为76.47%,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巩固率97.65%。高中教育优质发展,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达100%,其中有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全市普职比为59.7:40.3,大体相当。特殊教育全面发展,投入1000多万元标准化建设市特殊学校,常住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达0.97以上。社区教育和谐发展,2018年1月,高州通过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复核调研。
2.全员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归宿与最终目的。高州历来重视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出台《高州市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作方案》,对在职在编公办教师学历提升实行资助;出台《高州市“强师工程”实施方案》,设立名师工作室,完善优秀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市财政每年按1.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全方位开展教师专题学习培训,近两年先后有18006人次、27240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全市教师受训率达100%。此外,高州还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2014年以来,共招录研究生以上学历和重点院校毕业生186人。全市现有省级名校长1名、省级名教师2名,省级骨干校长(教师)培养对象32名,省级中小学教师工作室2个、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师德建设扎实有力,师德模范不断涌现,有8名教师被评为“高州好人”, 3位教师入围首届“感动茂名教育”20强,吴颖瑜、吴汉权2位教师先后被评为 “广东好人”“中国好人”。
3.全面深化课改科研兴教
制定实施《高州市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办法》等制度,探索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建构模式”,确定23所首批试点学校。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堂教学现代化、教育评价育人化”的改革思路,从学生全面和特长发展的角度,开设“学科重组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学科活动课程”“大小课、长短课”,优化了学校课程结构。每年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全市各中小学围绕课程改革模式、模式构建、存在问题和改革设想等方面深入交流,达到学校之间交流思想和碰撞思维的目的;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校际教学交流提供服务;实行“同课异构”,通过教师共同备课、评课、交流课改教研经验的方式,达到“缩小差距,共同发展”的目的。
坚持科研兴教,每学期安排三个月时间,扎实开展好教材教法“培训周”等四项教研特色活动。抓实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2017年,高州获省级科研课题4项,编写了《学校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成果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优课成果集》《学校课程改革课程开发成果集》3部教育教学成果论文集,选取典型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系统地总结教研成果,在全市进行推广。
高州確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策略,把信息化摆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数字校园建设、资源开发共享、应用技能培训,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系列工程,打造区位领先的智慧教育格局。
1.强势建设数字化校园
出台《高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全市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按照“三通两平台”要求,投入1.64亿元重点推进校园网络带宽提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全覆盖、学校门户网站和教育资源数据中心以及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升级教师教学用电脑、学生学习终端普及、全市网上阅卷及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教学录播室和校园电视台建设、实验室及常规仪器配置等九大技术装备提升工程,进一步补充完善全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全面建设智慧校园。
近三年,全市教育信息化装备及常规教学仪器、功能场室累计投入3.08亿元(不含学校自筹投入),新采购教师办公电脑15227台,全市教师教学专用终端配备率达100%;新增教学平台4524套,全市中小学校100%教学班级已配备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新建学生电脑室(具备语音室及电子阅览室功能)305间,智慧教室102间,教学录播室104间,其它教学实验功能室2300多间。每所学校均安装了视频监控、广播、校园网等教育信息化设备。100所城区学校、乡镇中学及中心学校接入带宽达500M,3700多间教室均独立配置100M光纤专线;484所农村面上小学(含教学点)接入带宽均达100M。全市教育信息化装备及常规教学仪器、功能场室装备已达到国家、省有关标准要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 例如,附小在每周星期五下午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的学生社团活动,开设了“创意美术、国画水彩、木刻画、手工制作、墨舞飞扬、硬笔书法、粤剧、民乐、课外阅读”等二十多个社团。“丰富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全面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对于学生的阳光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副校长黄雪萍说。
2.立足校园实际的文化建设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职教航母。”作为茂名市的“龙头职校”,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高州一职”)有着不俗的追求。走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学校顺势而为,根据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的实际,大力建设以“工匠精神”为主的校园特色文化。
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中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能熟练、敬业爱岗的产业工人。”高州一职校长赖德光说道,“正因如此,大力弘扬吃苦耐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为了打造“工匠精神”文化,高州一职打出了组合拳:建设“鲁班文化园”“匠心廊”和“工匠精神文化长廊”,打造出“一园两长廊”的物质环境文化;编印“工匠精神”校本教材,开设 “工匠精神”德育课,在学子心田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高州一职设立了“鲁班大讲坛”,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来校开讲座,分享成功经验,并举办每年一届“鲁班技能艺术节”,搭建师生展示技术技能成果的大舞台,筛选尖子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立职业技能“鲁班奖”,对技能实训方面成绩优异的师生予以重奖,激励其奋发向上。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学校育人成效显著,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等。
和高州一职建设“工匠精神”文化有所不同,祥山中学致力打造“榕树文化”。
走进祥山中学,记者看到运动场内有五棵大榕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俨然撑起了一片晴空。“这些榕树的树龄已有60多年了,它们见证了学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程,是我们学校的标志性形象。”校长冯志伟说。
在祥山中学教育人看来,榕树本身就是一种励志的象征,其精神十分值得师生学习:榕树见缝插针,随处可生,生命力强——学习这种精神,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成长,百折不挠的品格;榕树盘根错节,枝干交织,独木也能成林——这种精神可以培养学生敢闯敢拼的拼搏精神;榕树枝干宽阔,不畏寒暑,偌大如帐篷,有包容一切的品质——这种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养成胸襟广阔,包容万物的品格。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祥山中学大力倡导“榕树文化”。一方面,在“办学理念”“校训”“学风”等校园核心文化中熔铸“榕树精神”,如学风“追光逐露 圆融贯通”,就寓意学生应该像榕树发自本能追求阳光雨露那样,对知识也有发自生命的渴求,并在汲取知识后,学会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祥山中学积极开展“阅读节”“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校园四大节、“榕树精神”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对“榕树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还专门制作一首与“榕树文化”相呼应的校歌《我们在榕树下》,在课后反复播放,让全体师生耳熟能详。“在榕树下诵读诗文,在榕树下遥想天空,青春不悔,岁月静好,我们共同走过难忘的时光……”这是《我们在榕树下》中的一段歌词,也是祥山中学师生校园生活现状的最好注脚。
和高州一职、祥山中学一样,高州市第一幼儿园不遗余力地推动自身特色发展。据园长潘颖介绍,第一幼儿园通过开展“存好心、懂感恩、讲礼仪、能自理”的德育活动,全园师幼每天进行“懂礼明智”故事分享,开展快乐篮球和奥尔夫音乐活动等做法,“创馨园,育馨儿,扬馨名”,打造出健康、温馨、快乐的馨园文化。
3.凸显办学特色的品牌打造
“无论你是男孩女孩,你都是最出色的!我们要快乐接受自己的性别。”这是石鼓镇中心学校学生欧祖烨手抄报中的一段话,体现出学生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重视。
“性别平等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育之一。”学校常务副校长欧增志认为,特色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办学的必然趋势。作为全省性别平等教育农村试点学校,石鼓镇中心学校锐意打造“性格平等特色教育”,建设了心理辅导室、多功能活动室等性别平等课程教育阵地,编写出图文并茂的《性别平等教育试点教材》,研发出“身体红绿灯”“我从哪里来”“认识自己,快乐成长”等课程。
据欧增志介绍,性格平等教育课堂在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采用视频、游戏、活动、故事等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直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情境中体验。“我们还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种学习都在小组中进行。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敢于表达,乐于表达。”通过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石鼓镇中心学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防范技能。
高州市各学校的特色发展,是高州市成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动诠释。我们有理由相信,高州教育发展前景广阔,必将焕发更多精彩。
近年来,高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了“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建设幸福美好高州”的教育思想,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紧密围绕“人的现代化”核心要素,高水平普及各级各类教育,高规格提升办学基础条件,高层次建设教师专业队伍,高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了教育发展的新跨越,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优质均衡固根基
推进教育现代化,需要从教育标准化、均衡化、信息化、多样化、优质化、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因此,高州不断巩固拓展教育创强成果,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均衡,按照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市、区)的新标准、新要求,在设施完善、体系构建、队伍建设、课改教研等方面全面精准发力,进一步夯实教育内涵发展之基。
1.全方位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以“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均衡优质、个性独特、协调发展”推进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全市规范化幼儿园199所,占比达61.23%,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6.46%,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8.1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为100%,民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为76.47%,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巩固率97.65%。高中教育优质发展,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学校达100%,其中有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4所,全市普职比为59.7:40.3,大体相当。特殊教育全面发展,投入1000多万元标准化建设市特殊学校,常住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达0.97以上。社区教育和谐发展,2018年1月,高州通过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复核调研。
2.全员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归宿与最终目的。高州历来重视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出台《高州市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工作方案》,对在职在编公办教师学历提升实行资助;出台《高州市“强师工程”实施方案》,设立名师工作室,完善优秀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市财政每年按1.5%的比例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全方位开展教师专题学习培训,近两年先后有18006人次、27240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全市教师受训率达100%。此外,高州还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2014年以来,共招录研究生以上学历和重点院校毕业生186人。全市现有省级名校长1名、省级名教师2名,省级骨干校长(教师)培养对象32名,省级中小学教师工作室2个、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师德建设扎实有力,师德模范不断涌现,有8名教师被评为“高州好人”, 3位教师入围首届“感动茂名教育”20强,吴颖瑜、吴汉权2位教师先后被评为 “广东好人”“中国好人”。
3.全面深化课改科研兴教
制定实施《高州市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办法》等制度,探索出“学导式学习化课堂建构模式”,确定23所首批试点学校。提出“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课堂教学现代化、教育评价育人化”的改革思路,从学生全面和特长发展的角度,开设“学科重组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学科活动课程”“大小课、长短课”,优化了学校课程结构。每年组织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和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全市各中小学围绕课程改革模式、模式构建、存在问题和改革设想等方面深入交流,达到学校之间交流思想和碰撞思维的目的;积极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为校际教学交流提供服务;实行“同课异构”,通过教师共同备课、评课、交流课改教研经验的方式,达到“缩小差距,共同发展”的目的。
坚持科研兴教,每学期安排三个月时间,扎实开展好教材教法“培训周”等四项教研特色活动。抓实课题研究和成果推广,2017年,高州获省级科研课题4项,编写了《学校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成果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优课成果集》《学校课程改革课程开发成果集》3部教育教学成果论文集,选取典型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系统地总结教研成果,在全市进行推广。
智慧教育筑格局
高州確立“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策略,把信息化摆在推进教育现代化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数字校园建设、资源开发共享、应用技能培训,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系列工程,打造区位领先的智慧教育格局。
1.强势建设数字化校园
出台《高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推进全市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按照“三通两平台”要求,投入1.64亿元重点推进校园网络带宽提速、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系统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全覆盖、学校门户网站和教育资源数据中心以及公共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升级教师教学用电脑、学生学习终端普及、全市网上阅卷及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建设、教学录播室和校园电视台建设、实验室及常规仪器配置等九大技术装备提升工程,进一步补充完善全市中小学校教育装备,全面建设智慧校园。
近三年,全市教育信息化装备及常规教学仪器、功能场室累计投入3.08亿元(不含学校自筹投入),新采购教师办公电脑15227台,全市教师教学专用终端配备率达100%;新增教学平台4524套,全市中小学校100%教学班级已配备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新建学生电脑室(具备语音室及电子阅览室功能)305间,智慧教室102间,教学录播室104间,其它教学实验功能室2300多间。每所学校均安装了视频监控、广播、校园网等教育信息化设备。100所城区学校、乡镇中学及中心学校接入带宽达500M,3700多间教室均独立配置100M光纤专线;484所农村面上小学(含教学点)接入带宽均达100M。全市教育信息化装备及常规教学仪器、功能场室装备已达到国家、省有关标准要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 例如,附小在每周星期五下午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的学生社团活动,开设了“创意美术、国画水彩、木刻画、手工制作、墨舞飞扬、硬笔书法、粤剧、民乐、课外阅读”等二十多个社团。“丰富的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全面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对于学生的阳光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副校长黄雪萍说。
2.立足校园实际的文化建设
“弘扬工匠精神,打造职教航母。”作为茂名市的“龙头职校”,高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高州一职”)有着不俗的追求。走在教育现代化的路上,学校顺势而为,根据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的实际,大力建设以“工匠精神”为主的校园特色文化。
为什么要弘扬工匠精神?“中职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能熟练、敬业爱岗的产业工人。”高州一职校长赖德光说道,“正因如此,大力弘扬吃苦耐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就显得非常必要了。”为了打造“工匠精神”文化,高州一职打出了组合拳:建设“鲁班文化园”“匠心廊”和“工匠精神文化长廊”,打造出“一园两长廊”的物质环境文化;编印“工匠精神”校本教材,开设 “工匠精神”德育课,在学子心田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的积极性?高州一职设立了“鲁班大讲坛”,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来校开讲座,分享成功经验,并举办每年一届“鲁班技能艺术节”,搭建师生展示技术技能成果的大舞台,筛选尖子参加省市技能大赛。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立职业技能“鲁班奖”,对技能实训方面成绩优异的师生予以重奖,激励其奋发向上。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学校育人成效显著,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等。
和高州一职建设“工匠精神”文化有所不同,祥山中学致力打造“榕树文化”。
走进祥山中学,记者看到运动场内有五棵大榕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俨然撑起了一片晴空。“这些榕树的树龄已有60多年了,它们见证了学校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历程,是我们学校的标志性形象。”校长冯志伟说。
在祥山中学教育人看来,榕树本身就是一种励志的象征,其精神十分值得师生学习:榕树见缝插针,随处可生,生命力强——学习这种精神,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成长,百折不挠的品格;榕树盘根错节,枝干交织,独木也能成林——这种精神可以培养学生敢闯敢拼的拼搏精神;榕树枝干宽阔,不畏寒暑,偌大如帐篷,有包容一切的品质——这种精神可以激励学生养成胸襟广阔,包容万物的品格。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祥山中学大力倡导“榕树文化”。一方面,在“办学理念”“校训”“学风”等校园核心文化中熔铸“榕树精神”,如学风“追光逐露 圆融贯通”,就寓意学生应该像榕树发自本能追求阳光雨露那样,对知识也有发自生命的渴求,并在汲取知识后,学会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祥山中学积极开展“阅读节”“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等校园四大节、“榕树精神”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对“榕树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此外,还专门制作一首与“榕树文化”相呼应的校歌《我们在榕树下》,在课后反复播放,让全体师生耳熟能详。“在榕树下诵读诗文,在榕树下遥想天空,青春不悔,岁月静好,我们共同走过难忘的时光……”这是《我们在榕树下》中的一段歌词,也是祥山中学师生校园生活现状的最好注脚。
和高州一职、祥山中学一样,高州市第一幼儿园不遗余力地推动自身特色发展。据园长潘颖介绍,第一幼儿园通过开展“存好心、懂感恩、讲礼仪、能自理”的德育活动,全园师幼每天进行“懂礼明智”故事分享,开展快乐篮球和奥尔夫音乐活动等做法,“创馨园,育馨儿,扬馨名”,打造出健康、温馨、快乐的馨园文化。
3.凸显办学特色的品牌打造
“无论你是男孩女孩,你都是最出色的!我们要快乐接受自己的性别。”这是石鼓镇中心学校学生欧祖烨手抄报中的一段话,体现出学生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重视。
“性别平等教育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育之一。”学校常务副校长欧增志认为,特色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更是现代教育办学的必然趋势。作为全省性别平等教育农村试点学校,石鼓镇中心学校锐意打造“性格平等特色教育”,建设了心理辅导室、多功能活动室等性别平等课程教育阵地,编写出图文并茂的《性别平等教育试点教材》,研发出“身体红绿灯”“我从哪里来”“认识自己,快乐成长”等课程。
据欧增志介绍,性格平等教育课堂在凸显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采用视频、游戏、活动、故事等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直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情境中体验。“我们还把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种学习都在小组中进行。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师生互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敢于表达,乐于表达。”通过实施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石鼓镇中心学校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防范技能。
高州市各学校的特色发展,是高州市成功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生动诠释。我们有理由相信,高州教育发展前景广阔,必将焕发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