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龙县功果桥镇地处澜沧江中上游,横断山脉峡谷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河谷气候,气温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年平均降雨量846毫米,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33℃,最低气温5℃。水源林分布带沟谷纵深,山高坡陡,植被主要以阔叶林、针叶林为主。每年到雨季,尤其是单点暴雨,极易发生突发性泥石流,对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及农作物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护好水源林的任务十分重要。水源林的合理保护,其作用有:涵养水分、保护土壤、消减降雨对地表径流量,减少灾害的发生,对于防止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森林资源遭到无计划的砍伐,加之当地群众保护水源林意识淡薄无度毁林开荒;结果是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损失惨重,无法挽回。为合理有效保护好有限的水源林,造福子孙后代。各级相关部门责无旁贷,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知法、守法,自觉行动起来保护好水源林。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水源林覆盖面积,青山翠绿,清水长流。
我镇2015年7月9日凌晨3点发生的单点暴雨造成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7个村民小组150多户农户房屋及经济作物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尤其造成6户死亡人员14人,住房全毁6户,重灾10户,地质隐患79户,大小牲畜损失几百头/只;供水、供电设施损毁严重,道路冲毁5公里,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冲毁上百亩,直接经济损失接近亿元。灾害无情,人有情,灾情发生几个小时后,镇政府领导第一时间奔赴灾害发生地,及时组织人员投入抢险救灾救援工作。灾情发生后,镇政府第一时间向县委、政府报告灾情;州级、省级、中央得知灾情后,高度重视,当天,中央、省、州领导奔赴灾情发生地,指挥抢险救援工作及善后处理各项工作。教训深刻,警钟长鸣,保护好水源林,就是保护好生命线。
河流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它是森林的4个作用层,即森林乔木层、灌草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降水进行再分配的复杂过程。
林下灌草层不仅能截留一定量的雨水,而且对于分散、减弱林内的降雨动能,减缓降水对林地面的直接冲击有重要的作用,是森林截流降水的重要組成部分。从研究资料来看,林下冠草层的截留量与覆盖度成正比,同时还受林分郁闭度的制约并与之成负相关,其截留量约为林冠截留量的1/10。林冠郁闭度高的类型,灌木草本层稀少、覆盖度低,灌木草本层的截留量小。林冠下层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其降雨截留量也不同。由于林分结构和经营目的不同,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不同林分下植被的持水性能也存在差异。
降水时,由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的生物物理作用,对雨水截留、吸持渗入、蒸发,减小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滞洪和减少洪峰流量的作用。
森林土壤具有较大的孔隙度,特别是非毛管孔隙度大,从而加大了林地土壤的入渗率、入渗量。由于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作用,使降雨量的70%~80%被贮存。落到林地上的部分雨水涵养于土壤孔隙内,主要蓄于非毛管孔隙内,因此非毛管孔隙的多少与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密切相关。降落到林地上的雨水,大部分都直接从土壤孔隙渗入到了土层中,即使是激烈骤雨,也不至于急速流出而是缓慢流出,从而在缓解了洪水的同时也涵养了水源。这是森林的非常重要的功能。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林地土壤层对雨水的涵蓄后,除了部分供应林木生长发育所需及蒸发外,通过林地土壤渗透,大部分所涵蓄的水以渗透地下水的潜流形式慢慢地汇人江河,从而起到涵养水源,平稳河川流量,减低洪水灾害的作用。土壤的渗透性能可以反映出这一作用的强弱。
水源林在幼林阶段要特别注意封禁,保护好林内死地被物层,以促进养分循环和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利于微生物、土壤动物(如蚯蚓)的繁殖,尽快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当水源林达到成熟年龄后,要严禁大面积砍伐,一般应进行弱度择伐。重要水源区要禁止任何方式的采伐。
我县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全面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注重生态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富民支柱产业,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和群众增收“双推进”。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在11个乡镇累计实施退耕还林8.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7万亩,荒山造林3.7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9760.6万元,涉及7213户约2.86万人。通过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批以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为主的农村支柱产业,特别是全县泡核桃、茶叶、麦地湾梨等进一步得到提质增效,实施退耕还林8.4万亩中核桃就有2.55万亩、茶叶0.98万亩,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县在2014年4月25日印发水源林管理办法,同时对国家颁布的《水法》及《水土保持法》的大力宣传,功果桥镇严格执行管理办法及《水法》、《水土保持法》的执行,尽快的改善着水源林的生存状况。让我镇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山川更加秀美,清泉长流不息,自然灾害逐年减少、减小,逐步让人民体会到“和谐”二字的重要性及可贵性。
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森林资源遭到无计划的砍伐,加之当地群众保护水源林意识淡薄无度毁林开荒;结果是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损失惨重,无法挽回。为合理有效保护好有限的水源林,造福子孙后代。各级相关部门责无旁贷,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知法、守法,自觉行动起来保护好水源林。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坡度大于1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水源林覆盖面积,青山翠绿,清水长流。
我镇2015年7月9日凌晨3点发生的单点暴雨造成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7个村民小组150多户农户房屋及经济作物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尤其造成6户死亡人员14人,住房全毁6户,重灾10户,地质隐患79户,大小牲畜损失几百头/只;供水、供电设施损毁严重,道路冲毁5公里,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冲毁上百亩,直接经济损失接近亿元。灾害无情,人有情,灾情发生几个小时后,镇政府领导第一时间奔赴灾害发生地,及时组织人员投入抢险救灾救援工作。灾情发生后,镇政府第一时间向县委、政府报告灾情;州级、省级、中央得知灾情后,高度重视,当天,中央、省、州领导奔赴灾情发生地,指挥抢险救援工作及善后处理各项工作。教训深刻,警钟长鸣,保护好水源林,就是保护好生命线。
河流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它是森林的4个作用层,即森林乔木层、灌草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对降水进行再分配的复杂过程。
林下灌草层不仅能截留一定量的雨水,而且对于分散、减弱林内的降雨动能,减缓降水对林地面的直接冲击有重要的作用,是森林截流降水的重要組成部分。从研究资料来看,林下冠草层的截留量与覆盖度成正比,同时还受林分郁闭度的制约并与之成负相关,其截留量约为林冠截留量的1/10。林冠郁闭度高的类型,灌木草本层稀少、覆盖度低,灌木草本层的截留量小。林冠下层植被种类不同、密度不同其降雨截留量也不同。由于林分结构和经营目的不同,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不同林分下植被的持水性能也存在差异。
降水时,由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的生物物理作用,对雨水截留、吸持渗入、蒸发,减小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滞洪和减少洪峰流量的作用。
森林土壤具有较大的孔隙度,特别是非毛管孔隙度大,从而加大了林地土壤的入渗率、入渗量。由于土壤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的作用,使降雨量的70%~80%被贮存。落到林地上的部分雨水涵养于土壤孔隙内,主要蓄于非毛管孔隙内,因此非毛管孔隙的多少与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密切相关。降落到林地上的雨水,大部分都直接从土壤孔隙渗入到了土层中,即使是激烈骤雨,也不至于急速流出而是缓慢流出,从而在缓解了洪水的同时也涵养了水源。这是森林的非常重要的功能。森林通过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林地土壤层对雨水的涵蓄后,除了部分供应林木生长发育所需及蒸发外,通过林地土壤渗透,大部分所涵蓄的水以渗透地下水的潜流形式慢慢地汇人江河,从而起到涵养水源,平稳河川流量,减低洪水灾害的作用。土壤的渗透性能可以反映出这一作用的强弱。
水源林在幼林阶段要特别注意封禁,保护好林内死地被物层,以促进养分循环和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利于微生物、土壤动物(如蚯蚓)的繁殖,尽快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当水源林达到成熟年龄后,要严禁大面积砍伐,一般应进行弱度择伐。重要水源区要禁止任何方式的采伐。
我县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在全面推进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注重生态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富民支柱产业,实现了退耕还林还草和群众增收“双推进”。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在11个乡镇累计实施退耕还林8.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7万亩,荒山造林3.7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兑现退耕还林补助9760.6万元,涉及7213户约2.86万人。通过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带动了一批以畜牧、林果、中药材等为主的农村支柱产业,特别是全县泡核桃、茶叶、麦地湾梨等进一步得到提质增效,实施退耕还林8.4万亩中核桃就有2.55万亩、茶叶0.98万亩,已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县在2014年4月25日印发水源林管理办法,同时对国家颁布的《水法》及《水土保持法》的大力宣传,功果桥镇严格执行管理办法及《水法》、《水土保持法》的执行,尽快的改善着水源林的生存状况。让我镇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山川更加秀美,清泉长流不息,自然灾害逐年减少、减小,逐步让人民体会到“和谐”二字的重要性及可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