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借助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培养助人服务精神和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方式。然而,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研究不足、定位存在偏差、评价和激励机制等因素阻碍了志愿服务的有效展开,更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指导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
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将加强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明确了以志愿服务为着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针指向。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推动高校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志愿者活动具有参与度高、项目丰富、涉及面广的特点,这使它成为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型重要载体。当前志愿者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研究不足、定位存在偏差、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少相应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尚且没有形成品牌力量、志愿者活动还处于临时化、突击性阶段。整体而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疏离的症结表现为:宏观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化、中观上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微观上志愿者个人技能素不达标。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难以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在学生个人层面上来看,志愿者缺乏志愿服务的基本技能与素养,影响了志愿活动的有效展开;从管理制度层面分析,高校缺乏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限制了志愿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理论认识上,高校志愿者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真正的内在契合,忽视思想政治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1.学生个人层面的技术缺失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志愿服务发展的水平较低,当前的志愿服务很多时候都缺乏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轻视技能培训,导致志愿者缺乏参与志愿服务的技能水准。
2.学校层面缺乏有效的机制管理
健全的组织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运营的重要保障之一.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组织管理机制,不能保证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导致實际效果不佳,陷入了功利主义错误,一方面学生没有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制约了志愿服务组织更好的发展。
3.实践层面忽视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伴随志愿精神的弘扬和高校志愿服务的普及,学校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如“志愿服务月”、“学雷锋行动”等,但这些活动行政色彩比较明显,常常会使活动呈现出行政性的指令色彩,具体的实践活动变成了大学生被动的接受,甚至有时会遭到大学生的不满,影响服务效果,也很容易使志愿活动流于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志愿服务并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的自觉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过于形式化。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究
1.以转变价值观念为导向
要发挥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加强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实践课堂以及外界的社会实践中加强志愿服务文化的培养,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总结会、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在社会实践中,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事业的动机、参与态度,对志愿服务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
2.以加强教育培训为支持
加强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团体组织和技能培训,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提供必要的岗前专业技能培训,防止大学生出现“有心无力”的被动局面出现,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和服务水平,加大志愿者骨干的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强化服务效果,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
3.以健全管理制度为依托
建构高校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促进机制,需要完善招募机制、扩展培训机制、提升激励机制和细化评估机制。首先,完善的招募机制,充分的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其次,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培训,为其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再次,具备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制定精细化的评估机制,确保志愿活动开展的成效和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
2015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将加强高校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明确了以志愿服务为着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针指向。以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推动高校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状分析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式,志愿者活动具有参与度高、项目丰富、涉及面广的特点,这使它成为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型重要载体。当前志愿者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志愿者活动的组织化研究不足、定位存在偏差、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缺少相应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尚且没有形成品牌力量、志愿者活动还处于临时化、突击性阶段。整体而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疏离的症结表现为:宏观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化、中观上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不健全、微观上志愿者个人技能素不达标。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探析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难以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在学生个人层面上来看,志愿者缺乏志愿服务的基本技能与素养,影响了志愿活动的有效展开;从管理制度层面分析,高校缺乏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限制了志愿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在理论认识上,高校志愿者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真正的内在契合,忽视思想政治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1.学生个人层面的技术缺失
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志愿服务发展的水平较低,当前的志愿服务很多时候都缺乏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轻视技能培训,导致志愿者缺乏参与志愿服务的技能水准。
2.学校层面缺乏有效的机制管理
健全的组织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良性运营的重要保障之一.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组织管理机制,不能保证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导致實际效果不佳,陷入了功利主义错误,一方面学生没有得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制约了志愿服务组织更好的发展。
3.实践层面忽视形式与内涵的统一
伴随志愿精神的弘扬和高校志愿服务的普及,学校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如“志愿服务月”、“学雷锋行动”等,但这些活动行政色彩比较明显,常常会使活动呈现出行政性的指令色彩,具体的实践活动变成了大学生被动的接受,甚至有时会遭到大学生的不满,影响服务效果,也很容易使志愿活动流于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志愿服务并没有内化为大学生长期的自觉的行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过于形式化。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究
1.以转变价值观念为导向
要发挥大学生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要加强转变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实践课堂以及外界的社会实践中加强志愿服务文化的培养,引导大学生积极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总结会、报告会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在社会实践中,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事业的动机、参与态度,对志愿服务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
2.以加强教育培训为支持
加强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团体组织和技能培训,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志愿服务工作,通过提供必要的岗前专业技能培训,防止大学生出现“有心无力”的被动局面出现,增强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和服务水平,加大志愿者骨干的培训,提高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强化服务效果,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
3.以健全管理制度为依托
建构高校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促进机制,需要完善招募机制、扩展培训机制、提升激励机制和细化评估机制。首先,完善的招募机制,充分的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积极,其次,加强大学生志愿者的技能培训,为其开展志愿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再次,具备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保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制定精细化的评估机制,确保志愿活动开展的成效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