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以来,中央先后对广西、四川、吉林等多个省区市的党政领导进行7调整,在众多的人事调整中。三位书记最引人关注:执掌农业的柱青林。入主农业大省四川。他是否能为新农村建设树起一个典型?刘奇葆。广西开放经济推动人。上任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是否能顺利将广西打造成“中国一东盟”新格局的经济中心?王珉,从沿海到东北.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观念和经验.能否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掁兴注入新的活力?关注高层动态。透过高层调整。我们更关注他们新的发展思路和执政理念。
杜青林:
农业部长履新农业大省
2006年12月3日,中组部副部长王东明在四川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宣布中央决定,任职农业部部长的杜青林,调任四川省委委员、常委、书记。2001年杜青林从海南省委书记调任农业部部长。主持全国的农业工作,5年之后,又由部长之职调任一个省委领导,这在中国的高层调动中尚属首次。
杜青林集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地方领导工作、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工作经验于一身,正如王东明所说:“既熟悉党务、政务工作,又熟悉经济工作”。而真正让他进入四川的原因恐怕还是两个字——“农业”。
在海南的9年,杜青林提出要把海南建成“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和新兴工业省”的目标。如今,热带高效农业的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海南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相当于全国的两倍,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中国全面接轨融入国际的同时,农业,这个最薄弱的产业如何面对WTO的挑战,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一道难题。也正是这一年,杜青林临危受命,接管农业部。上任伊始,杜青林并没有燃起新官三把火,倒是用几个月时间深入到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沿海调研,其目的是破解农民增收难,农产品质量不高的难题。经历了半年的调查,杜青林着手实施了三大措施:进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农民办13件实事;启动全国农业科技年。这“三大措施”为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至今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津津乐道,也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杜青林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关键是立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扭转了连续下滑的局面,到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
经过了5年的努力,2006年,在杜青林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报告》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农民收入增长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
在农业部的5年里,杜青林也一直关注四川这个农业大省的发展情况。2006年4月,杜青林还亲自深入四川省的南充、巴中等革命老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关注和指导当地农产品结构、农业产业化、农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等方面的工作。
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近70%,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别,“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身为农业部长的杜青林执掌四川这一农业大省,充分说明了中央对四川在新农村建设上的高度重视和寄予的厚望。这位务实的部长能否在他所擅长的农业方面再次有所建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央对其的再一次考验。
“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这是杜青林在上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发言中的一句话。对于此话的诠释,杜青林做了四点表态:推进四川更好更快发展是执政的第一要务;构建和谐四川是重要目标;始终不渝地为四川各族人民谋利益;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作为根本责任。从这四点表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领导人的信心和责任。
四川,这个正在不断发展的西部大省,对这位几年来被称之为最繁忙的部长之一的前农业部掌舵人充满了期待。今后的几年,在杜青林的带领下,四川能否发挥出后发优势,他又是否能为新农村建设树起一个先锋典型?我们拭目以待。
刘奇葆:
灵求国际合作新坐标
2006年6月,刘奇葆上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与杜青林一样,刘奇葆也是吉林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不同的是刘奇葆任职地方官员之前曾长期从事宣传工作,曾担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4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2000年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近几年,广西正面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落户南宁等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刘奇葆在广西担任了6年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对广西情况已经十分熟悉,2006年6月29日,刘奇葆上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上任不久刘奇葆代表广西提出了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新格局,将国际区域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触角延伸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南亚国家。
中央对刘奇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想和广西沿海开放、开发的举措充分肯定,《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纳要》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列为西部大开发三个率先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将使广西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获得重新定位。据分析,中央有望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将为刘奇葆在广西的执政提供更好的舞台。
广西作为连通中国与东盟的重要基点,通过重点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发展临海工业,联合开发海上资源,形成一批互补互利、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使泛北部湾地区发展成为太平洋西岸一个新增长极。而广西则成为这个增长极中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刘奇葆认为,广西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深入认知。广西处处有桂林一样美好的自然风光,有中国大西南优良的天然出海港口。与东盟一衣带水的区位使得广西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对国家开放战略与广西实际相结合准确的发展定位,加上有着丰富宣传经验的刘奇葆对加强广西的宣传也应会有更多的大策划。这一切让我们对广西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王珉:
从沿海率先到东北振兴
2004年10月王珉由苏州市委书记迁任吉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06年12月任吉林省委书记,晋升速度引人注目。王珉的此次升迁充分表明了中央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坚定态度。
在王珉担任苏州市委书记期间,苏州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骄人的成绩。中央 将其调任吉林,主要目的也是考虑到其作为沿海城市的一把手有着更为开放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可以更好地为振兴东北中的吉林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王珉任吉林省长伊始,在进行大量调研后,意识到实施改革、开放、发展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环节。改革,就是要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开放,就是要打造对外开放的平台;发展,就是要谋划一批项目,带动一方经济。王珉用沿海发达地区的思维来破解东北老工业振兴难题,在吉林实施了国企改革、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即改革、开放、发展“三步走”战略。
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矛盾集中这一严重制约吉林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难题,王珉大规模推进国企改革,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在他赴任吉林的2004年底,就提出了用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06年816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顺利完成。
在开放的问题上,关键是怎样搭建一个开放平台。依托吉林的地缘、资源等优势,举办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是搭建吉林对外开放的有效平台。在他上任省长的71天,吉林省获国务院批准举办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东北亚博览会成为吉林举办的第一次国际性博览会,也是吉林第一个国家级招商引资大平台,不仅为王珉构想的“南资北移”战略获得全国性的载体,也为促进吉林省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经贸交流、为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振兴东北迫在眉睫应抓住机遇,东北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有很多优势,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处在发展初期的后发优势,这也是吸引大家眼球的一个重要因素。2005年首届东北亚博览会仅吉林省达成的国外贸易和国内贸易成交额达到2.58亿美元和7.08亿元人民币;2006年第二届东北亚博览会吉林共签订投资项目257个,项目总投资额674亿元,吸引外来投资600.9亿元。突出地体现了展会对举办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王珉认为,吉林有好的资源禀赋、有好的工作基础、有好的人文环境、有好的干部群众、有好的发展局面,吉林发展还应该更快一点,要从快走变为快跑,跟上中国整个发展的步伐。
新一轮省级领导调整呈现“三大亮点”:一是东中西部干部交流力度加大正在成为一种常态;二是新任命的省级领导年轻、有为、实干,个人风格和魅力突出;三是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视民生民意,且有着丰富的区域和部门工作经验,我们期待新上任的书记们。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新的建树和突破。
杜青林:
农业部长履新农业大省
2006年12月3日,中组部副部长王东明在四川省领导干部会议上宣布中央决定,任职农业部部长的杜青林,调任四川省委委员、常委、书记。2001年杜青林从海南省委书记调任农业部部长。主持全国的农业工作,5年之后,又由部长之职调任一个省委领导,这在中国的高层调动中尚属首次。
杜青林集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地方领导工作、中央国家机关领导工作经验于一身,正如王东明所说:“既熟悉党务、政务工作,又熟悉经济工作”。而真正让他进入四川的原因恐怕还是两个字——“农业”。
在海南的9年,杜青林提出要把海南建成“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和新兴工业省”的目标。如今,热带高效农业的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海南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相当于全国的两倍,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2001年中国加入WTO,在中国全面接轨融入国际的同时,农业,这个最薄弱的产业如何面对WTO的挑战,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等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一道难题。也正是这一年,杜青林临危受命,接管农业部。上任伊始,杜青林并没有燃起新官三把火,倒是用几个月时间深入到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沿海调研,其目的是破解农民增收难,农产品质量不高的难题。经历了半年的调查,杜青林着手实施了三大措施:进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农民办13件实事;启动全国农业科技年。这“三大措施”为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至今为广大农民群众所津津乐道,也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杜青林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关键是立足于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扭转了连续下滑的局面,到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实际增长6.2%。
经过了5年的努力,2006年,在杜青林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报告》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农民收入增长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得以改变”。
在农业部的5年里,杜青林也一直关注四川这个农业大省的发展情况。2006年4月,杜青林还亲自深入四川省的南充、巴中等革命老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百村调研”,关注和指导当地农产品结构、农业产业化、农村就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等方面的工作。
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近70%,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发展存在较大差别,“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身为农业部长的杜青林执掌四川这一农业大省,充分说明了中央对四川在新农村建设上的高度重视和寄予的厚望。这位务实的部长能否在他所擅长的农业方面再次有所建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央对其的再一次考验。
“天下顺治在于民富,天下和静在于民乐”,这是杜青林在上任四川省委书记的发言中的一句话。对于此话的诠释,杜青林做了四点表态:推进四川更好更快发展是执政的第一要务;构建和谐四川是重要目标;始终不渝地为四川各族人民谋利益;把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作为根本责任。从这四点表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领导人的信心和责任。
四川,这个正在不断发展的西部大省,对这位几年来被称之为最繁忙的部长之一的前农业部掌舵人充满了期待。今后的几年,在杜青林的带领下,四川能否发挥出后发优势,他又是否能为新农村建设树起一个先锋典型?我们拭目以待。
刘奇葆:
灵求国际合作新坐标
2006年6月,刘奇葆上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与杜青林一样,刘奇葆也是吉林大学的经济学硕士,不同的是刘奇葆任职地方官员之前曾长期从事宣传工作,曾担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4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2000年调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近几年,广西正面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会址落户南宁等一系列的发展机遇。刘奇葆在广西担任了6年的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对广西情况已经十分熟悉,2006年6月29日,刘奇葆上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上任不久刘奇葆代表广西提出了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和中国-东盟“一轴两翼”新格局,将国际区域合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触角延伸到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南亚国家。
中央对刘奇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想和广西沿海开放、开发的举措充分肯定,《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纳要》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列为西部大开发三个率先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将使广西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获得重新定位。据分析,中央有望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将为刘奇葆在广西的执政提供更好的舞台。
广西作为连通中国与东盟的重要基点,通过重点加强港口物流合作,发展临海工业,联合开发海上资源,形成一批互补互利、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使泛北部湾地区发展成为太平洋西岸一个新增长极。而广西则成为这个增长极中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
刘奇葆认为,广西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国内外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深入认知。广西处处有桂林一样美好的自然风光,有中国大西南优良的天然出海港口。与东盟一衣带水的区位使得广西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优势,对国家开放战略与广西实际相结合准确的发展定位,加上有着丰富宣传经验的刘奇葆对加强广西的宣传也应会有更多的大策划。这一切让我们对广西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王珉:
从沿海率先到东北振兴
2004年10月王珉由苏州市委书记迁任吉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2006年12月任吉林省委书记,晋升速度引人注目。王珉的此次升迁充分表明了中央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坚定态度。
在王珉担任苏州市委书记期间,苏州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着骄人的成绩。中央 将其调任吉林,主要目的也是考虑到其作为沿海城市的一把手有着更为开放的眼光,开阔的思路,可以更好地为振兴东北中的吉林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王珉任吉林省长伊始,在进行大量调研后,意识到实施改革、开放、发展是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环节。改革,就是要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开放,就是要打造对外开放的平台;发展,就是要谋划一批项目,带动一方经济。王珉用沿海发达地区的思维来破解东北老工业振兴难题,在吉林实施了国企改革、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即改革、开放、发展“三步走”战略。
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矛盾集中这一严重制约吉林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难题,王珉大规模推进国企改革,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在他赴任吉林的2004年底,就提出了用一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重大决策。到2006年816户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顺利完成。
在开放的问题上,关键是怎样搭建一个开放平台。依托吉林的地缘、资源等优势,举办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是搭建吉林对外开放的有效平台。在他上任省长的71天,吉林省获国务院批准举办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东北亚博览会成为吉林举办的第一次国际性博览会,也是吉林第一个国家级招商引资大平台,不仅为王珉构想的“南资北移”战略获得全国性的载体,也为促进吉林省和东北亚地区国家的经贸交流、为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振兴东北迫在眉睫应抓住机遇,东北有非常好的发展空间,有很多优势,还有很多未开发的、处在发展初期的后发优势,这也是吸引大家眼球的一个重要因素。2005年首届东北亚博览会仅吉林省达成的国外贸易和国内贸易成交额达到2.58亿美元和7.08亿元人民币;2006年第二届东北亚博览会吉林共签订投资项目257个,项目总投资额674亿元,吸引外来投资600.9亿元。突出地体现了展会对举办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王珉认为,吉林有好的资源禀赋、有好的工作基础、有好的人文环境、有好的干部群众、有好的发展局面,吉林发展还应该更快一点,要从快走变为快跑,跟上中国整个发展的步伐。
新一轮省级领导调整呈现“三大亮点”:一是东中西部干部交流力度加大正在成为一种常态;二是新任命的省级领导年轻、有为、实干,个人风格和魅力突出;三是践行科学发展观。重视民生民意,且有着丰富的区域和部门工作经验,我们期待新上任的书记们。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新的建树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