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胰头癌手术中的价值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heng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术前螺旋CT血管造影(SCTA)诊断局部进展期胰头癌侵犯胰周大血管在胰头癌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92例横断面CT检查疑似局部进展期的胰头痛病人,术前均进行了sCTA检查,评价胰头癌侵犯血管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分级,采取不同的术中探查方式和术式.结果 45例胰头癌病人SMV/PV受侵2级以下,施行了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受侵1~2级的12例术中探查证实肿瘤与血管之间是粘连和慢性炎症表现.13例SMV/PV受侵3~4级,长度低于2 cm的,行联合血管切除(PVR)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直接端端吻合重建门静脉.而SMV/PV受侵4级,长度2 cm以上的34例,5例行联合PVR的胰头癌切除术,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全胰切除术1例,均采用Gore-Tex人工血管植入重建门静脉.其余29例SMV/PV受侵长度3 cm以上,术中探查不可切除,行胆管空肠内引流术,其中6例同时行胃卒肠吻合术.结论 术前SCTA检查可精确诊断胰头癌侵犯胰周大血管的情况,藉此可在术中选择不同的探查方式和术式。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胆道重建方式在医源性胆管损伤和肝移植中的应用,探讨胆管对端吻合法的疗效.方法 分别回顾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0年来术中发现胆管横断性损伤并及时修复的19例临床资料和66例肝移植临床资料,并对其胆道重建方式进行探讨.结果 胆管对端吻合法在医源性胆管损伤术中的效果优良率达86.6%,肝移植术中供受体胆管端端吻合是否留置T管对其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胆管对端吻合
病人女,68岁,因右上腹坠胀伴乏力2个月入住外院,CT显示肝轮廓明显增大,肝右叶向下至髂棘水平,肝右叶被巨大低密度影肿块占据,约21 cm×15 cm× 28 cm,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影,增强见动脉期肿块内少许线样强化灶,中心低密度区无强化,门脉期肿块内强化显著,诊断为肝巨大血管瘤。
期刊
目的 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主要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0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行的502例PD,其中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87例,联合切除19例.结果 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1.5%(158/502),手术死亡率为3.2%(16/502),因并发症而再手术32例,再手术死亡率9.4%(3/32).以1999年为界将PD
1.病例报道:病人,男,39岁,体重50 kg,因发现转氨酶升高、皮肤巩膜黄染10年,加重3年人解放军总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择期全麻下行减体积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因术中见胃窦部一约3 cm溃疡性缺损,周边质硬,不能排除恶性,加行远端胃切除、胃空肠吻合术。
期刊
该项研究的目的是阐明合并代偿性肝硬化的肝细胞癌病人行首次根治性肝切除术后10年的临床病理学特征。1987—1994年行肝切除术的250例肝细胞癌病人,其中145例Child A级者行根治性肝切除术;91例为Child B级或无法行根治性切除术,不包括14例失去随访的病人,随访0.04~18.2年,中位随访期4.5年;
期刊
胰胆管合流异常(anomalouspancreaticobiliaryductal union,APBDU)时主胰管与胆总管汇合成过长的共同通道,胆汁和胰液互流,引起多种胰胆系统病变.APBDU胆管癌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且发生年龄也比正常人提前.尽管对APBDU进行了大量研究,其机制还未完全明了.以往的研究大多限于临床病例资料回顾,已有的动物模型与人类的生理解剖结构有较大差异~([1])。
期刊
激素作为肝脏移植的免疫抑制剂已使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几年来,随着新的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出现以及激素的长期应用所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如感染、抵抗力降低、肿瘤复发等,激素的应用正在逐渐减少,甚至不用[1,2]。
期刊
笔者对胆囊切除、T管引流术后,伴乳头炎性狭窄或胆总管残余结石者,在经ERCP途径胆管插管失败后,采用经T管插入导丝引导十二指肠镜插管、EST和(或)取石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生存素(survivin)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家族成员,仅特异性地表达于肿瘤组织。
期刊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流行于畜牧区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手术是治疗肝包虫病的理想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报道采用肝包虫外膜内外囊切除术治疗肝包虫病,收到良好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