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
他认为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就必须考察像他家乡汾阳那样的小城。
他以DV等不同的影像媒体介入当代现实,以青春、苦闷、躁动构成了故乡三部曲。从《小武》发端,到好评如潮的《三峡好人》,贾樟柯有力地刻画了中国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如今,贾樟柯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更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的一个缩影。他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细腻描绘了底层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6月的一个午后,贾樟柯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这位颇为低调的导演不经意中用自己的经历为记者上了一堂叫做“人生”的课。
童年时一笔财富
记者(以下简称记):都说您是一位来自“基层”的导演,能简单说说您小时候的生活吗?
贾樟柯(以下简称贾):1970年,我出生在山西吕梁山区一个叫汾阳的小县城里。父亲是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母亲是售货员。当时我们家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周围八九户人家,几乎什么行业的都有。军人、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很多很杂,但是也很有趣,因为大家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整个院子几乎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我后来的很多创作灵感其实都来源于此。
汾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却也早早地受到了西方文化、西式教育的影响,我就读的中学就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教会学校。那里的人们既尊重传统,也善于接受新事物。我的童年至今仍令我非常怀念。
记:听说您小时候的理想曾是“当一名小混混”?那个时候是不是特别不爱学习?
贾:呵呵,反正不能算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吧。我的文科还可以,而且一度非常热衷于写诗,有时候,一天能炮制好几十首。虽然现在看起来都很烂,但是至少是那个时候情绪的一种表达吧。我不喜欢数学物理化学,因为无论我多么努力,就是学不进去。我总是理解不了,为什么两种分子碰到一起,就会发生各种反应,生成新的分子?现在想想,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智力结构的确是有差异的。
那时正值青春期,看录像这种娱乐也刚开始在社会上风行。基本上从初一到高三的六年时间里,我几乎天天泡录像厅。汾阳是个小县城,上学或放学的时候,骑车经过长途汽车站,只要看到有南方打扮的人拎一个黑皮箱从车站出来,我们就知道有新片子到了。那时候看了很多电影,香港的居多,比如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徐克的动作片,看完就想找人打架。我还学过一年武术,老是幻想飞檐走壁。但是后来觉得怎么没有长进啊,就不练了。现在回想起来很荒诞。
我心智发育得比较晚,整个青春期都这么混沌。为了证明自己长大成人了,我还一度想要退了学去挣钱,可是一个高中都没毕业的孩子能干些什么呢?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么荒废掉了。
记:这样的成长环境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贾:我们那一代的成长其实是伴随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贫乏走向丰富的过程。从小时候每天吃窝窝头,到后来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甚至是手机、电脑……这几十年,变迁之快,让人咋舌。当然,这样剧烈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每一个生活其间的个体都必须去适应这迅速变化着的时代和社会。我们的脑海里既有那些动荡岁月的印象,也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印象,既有丑恶的印象,也有美好的印象。
对于我来说,这段成长历程绝对是一笔财富。它教会我必须试着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心政治,关心历史。比如我的新作《海上传奇》,在片子中所有被访者讲述的都是过去的历史,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我们拍这样一部片子,不是出于猎奇的目的,而是希望能跟更多人分享各个时代人们的生命经验,让年轻人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记:那后来您是怎么走上电影导演这条路的呢?难道就是因为爱看电影?
贾:其实我在上电影学院之前是学美术的。因为高中学习成绩太差,没考上大学,我妈就想让我去当兵。但是我知道自己身体条件不好,比较矮小嘛,就算进去了也很难出类拔萃,也就没去当兵。我那时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心气还是很高的,年轻人嘛。后来我爸又建议我去学美术。
知道吗,那个年代,在很多人眼里成功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高考没考好,那你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叫《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画画对我来说是另一条路,是走出汾阳,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路。
在太原学画的那段日子,简直就像无业游民一样,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黄土地》。那真是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里面是一望无际的黄土,还有那些普通的农民。一个女孩在挑水,我看着那个女孩从河里打起水,挑着水从黄土边走,眼泪马上就下来了。因为那个环境太熟悉了,那完全是我经历过的生活啊,那些主人公也仿佛就是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太真实了。
那部电影不但让我大受感动,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对于拍电影的渴望。正如很多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我其实从小是没什么理想的,只想找个铁饭碗混日子,是那部电影让我有了人生的追求。
记:您的父母当时支持您的这个决定吗?那个时候拍电影还是很新鲜的事物吧?
贾:对,我父母当时有点惊讶,有点不理解。因为那个时候,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当电影导演实在是太“另类”了。但是他们还是挺支持我的。那个时候不是还流行一句歌词叫“我拿青春赌明天”嘛。我爸说那你就赌一下吧,要实在考不上就回家,做个小本买卖什么的,能吃饱就行。我很感激他们。
尽管因为电影理论基础薄弱,文化课成绩也不好,我连着考了三次才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但好歹是赌对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佩服那时的自己。本来嘛,既然有年轻的资本,为什么不赌一下呢?
反叛,去不背叛过去
记:可以说,北京电影学院的学习奠定了您之后导演事业的基础,在这几年时间里,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贾:首先是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纠正了很多不太好的观念。我小时候是很不喜欢学英语的,总觉得我是中国人,学什么外语?但是在北京电影学院,我才慢慢领会到,电影是国际化的艺术,电影导演更是国际化的工作,如果你英语水平不够,连某部原版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都看不懂,还怎么学习?又怎么跟这个圈子里的人分享、交流?包括很多出国的机会,没有外语基础是不行的。
另外,就是培养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因为我上大学很晚了嘛,20多岁,那个时候很多同学都走上社会了。所以,除了上课学电影理论,我很早就开始出去打工,帮广告公司写写文案啦,给电视剧当个枪手写个剧本啦,一方面借此了解社会,一方面也是积累生存的本钱。
那个时候,我还找了些同学一起凑钱拍短片。一开始就是好玩,跟现在很多中学生社团一样,但是后来越做越正规,就把这些短片拿去北大啊、中央戏剧学院交流。尽管很幼稚,同学们也经常笑我们太天真了,说这么烂的东西上不了台面的。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用心做的作品都是有价值的,必须珍视它。
我想,我之所以能在大学没毕业之前就因拍了处女作《小山回家》而成为一名职业导演,跟那些年不断的自我培养是分不开的。大学只能教你一些基本的知识,更多的需要自己去学习。
记:你后来拍摄的作品跟您从小生长的环境一定很有关联吧?包括主人公,好像或多或少也会有您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贾:对,我第一次真正有机会拍电影的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拍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东西。而我最熟悉的正是我的童年、我的家乡啊,那个大杂院是我的感情寄托。我热爱这些东西,所以我的影片里总是或多或少有我少年时代生活的印迹,甚至主人公也有我自己的个性特点在里面。
一个人应该努力去实现他的生命价值。从小县城的孩子到国际化的电影导演,这中间当然有个漫长的转变过程。但是转变并不意味背叛过去,甚至割裂自己同过去、同曾经的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许你已经脱离那个环境,但是那仍然是你的环境。年轻的朋友们应该学会为自己早期的生命环境骄傲,学会爱自己的家庭、社区、村庄和县城,努力维系这种关系,而不是断裂。否则,你将失去非常广阔的思想和情感基础,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孤零零的。
记:在很多人的眼中,贾樟柯几乎就是叛逆、先锋的代名词。你喜欢这样的评价吗?
贾:呵呵,我喜欢。因为年轻人就是要有一些反叛的精神啊。不安于现状,不安于现实,保持理想,努力去求新求变,这是很重要的品质。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物质永远满足不了你,所以必须保持精神上的富足。
年轻除了勇敢,还应该有一种求知的欲望
记:从《小武》《站台》,到后来的《世界》《三峡好人》,再到这两年的一些作品,您的电影都有着鲜明的自我风格,包括影像和叙事方式。您的作品都是直面现实的,而且关注最普通的社会阶层。
贾:我说过,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所言所行,我们所思考的问题都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息息相关。我觉得社会生活变化这么快,是非常需要有人把中国人经历着的事情讲出来的。拍电影是一个途径,所以关注现实非常重要。
我不怀疑现在年轻的朋友们关注现实问题的热情,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有你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否则你很容易失去理智,走向盲目的从众。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它会让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记:作为一位已经有了国际影响力的独立电影导演,您有没有一种使命感?
贾:使命感倒谈不上,就是对自己负责吧,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虽然还有题材等方面的限制,但是我喜欢给自己出难题,作品出来后有什么影响,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只能对我作品的质量要求高一点。放弃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记:贾导,您也有自己的偶像吧?
贾:呵呵,有啊。首先是文学方面的偶像吧,因为我从小喜欢文学,比如路遥,他所写的一切都跟所处的时代有紧密的关联,还有沈从文,我欣赏他的生命态度和语言。电影方面,台湾导演侯孝贤,日本的小津安二郎等,我都非常喜欢。其实,偶像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崇拜,而在于他们是我们学习、事业上的楷模。
记: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拿起摄像机、手机、DV等拍短片,拍纪录片,甚至拍电影。您有什么建议吗?
贾:谈不上建议。记住一点吧: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拍摄实践要跟对理论知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结合到一起。电影这门艺术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创造出了无数的经典,只有建立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我们的创新才有依据。现在的年轻人有创意,也有表达的冲动,但是往往不愿静下心去学习,所以很多基本的东西都没有解决,包括视觉经验、拍摄技巧,甚至摄影器材的使用,这样很不好。年轻除了勇敢,还应该有一种求知的欲望。
大家可能都知道美国著名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他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电影教育,但是不代表不学无术。他在当录像厅售货员的时候,就看了大量的影片,又通读了电影史,是非常博学的一个人。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很宝贵的。
他认为要了解真正的中国就必须考察像他家乡汾阳那样的小城。
他以DV等不同的影像媒体介入当代现实,以青春、苦闷、躁动构成了故乡三部曲。从《小武》发端,到好评如潮的《三峡好人》,贾樟柯有力地刻画了中国这几十年的社会变迁。
如今,贾樟柯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更是新时期中国电影文化的一个缩影。他的作品直面社会现实,细腻描绘了底层人物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和震撼。
6月的一个午后,贾樟柯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这位颇为低调的导演不经意中用自己的经历为记者上了一堂叫做“人生”的课。
童年时一笔财富
记者(以下简称记):都说您是一位来自“基层”的导演,能简单说说您小时候的生活吗?
贾樟柯(以下简称贾):1970年,我出生在山西吕梁山区一个叫汾阳的小县城里。父亲是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母亲是售货员。当时我们家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周围八九户人家,几乎什么行业的都有。军人、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很多很杂,但是也很有趣,因为大家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方式,整个院子几乎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我后来的很多创作灵感其实都来源于此。
汾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却也早早地受到了西方文化、西式教育的影响,我就读的中学就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教会学校。那里的人们既尊重传统,也善于接受新事物。我的童年至今仍令我非常怀念。
记:听说您小时候的理想曾是“当一名小混混”?那个时候是不是特别不爱学习?
贾:呵呵,反正不能算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吧。我的文科还可以,而且一度非常热衷于写诗,有时候,一天能炮制好几十首。虽然现在看起来都很烂,但是至少是那个时候情绪的一种表达吧。我不喜欢数学物理化学,因为无论我多么努力,就是学不进去。我总是理解不了,为什么两种分子碰到一起,就会发生各种反应,生成新的分子?现在想想,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智力结构的确是有差异的。
那时正值青春期,看录像这种娱乐也刚开始在社会上风行。基本上从初一到高三的六年时间里,我几乎天天泡录像厅。汾阳是个小县城,上学或放学的时候,骑车经过长途汽车站,只要看到有南方打扮的人拎一个黑皮箱从车站出来,我们就知道有新片子到了。那时候看了很多电影,香港的居多,比如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徐克的动作片,看完就想找人打架。我还学过一年武术,老是幻想飞檐走壁。但是后来觉得怎么没有长进啊,就不练了。现在回想起来很荒诞。
我心智发育得比较晚,整个青春期都这么混沌。为了证明自己长大成人了,我还一度想要退了学去挣钱,可是一个高中都没毕业的孩子能干些什么呢?大好的青春年华就这么荒废掉了。
记:这样的成长环境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贾:我们那一代的成长其实是伴随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贫乏走向丰富的过程。从小时候每天吃窝窝头,到后来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甚至是手机、电脑……这几十年,变迁之快,让人咋舌。当然,这样剧烈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每一个生活其间的个体都必须去适应这迅速变化着的时代和社会。我们的脑海里既有那些动荡岁月的印象,也有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印象,既有丑恶的印象,也有美好的印象。
对于我来说,这段成长历程绝对是一笔财富。它教会我必须试着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心政治,关心历史。比如我的新作《海上传奇》,在片子中所有被访者讲述的都是过去的历史,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我们拍这样一部片子,不是出于猎奇的目的,而是希望能跟更多人分享各个时代人们的生命经验,让年轻人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
记:那后来您是怎么走上电影导演这条路的呢?难道就是因为爱看电影?
贾:其实我在上电影学院之前是学美术的。因为高中学习成绩太差,没考上大学,我妈就想让我去当兵。但是我知道自己身体条件不好,比较矮小嘛,就算进去了也很难出类拔萃,也就没去当兵。我那时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心气还是很高的,年轻人嘛。后来我爸又建议我去学美术。
知道吗,那个年代,在很多人眼里成功的路只有一条,就是考大学。高考没考好,那你就是一个失败者。所以,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的一首歌叫《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画画对我来说是另一条路,是走出汾阳,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条路。
在太原学画的那段日子,简直就像无业游民一样,直到有一天我看了一部电影《黄土地》。那真是一部特别好的电影。电影里面是一望无际的黄土,还有那些普通的农民。一个女孩在挑水,我看着那个女孩从河里打起水,挑着水从黄土边走,眼泪马上就下来了。因为那个环境太熟悉了,那完全是我经历过的生活啊,那些主人公也仿佛就是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太真实了。
那部电影不但让我大受感动,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对于拍电影的渴望。正如很多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一样,我其实从小是没什么理想的,只想找个铁饭碗混日子,是那部电影让我有了人生的追求。
记:您的父母当时支持您的这个决定吗?那个时候拍电影还是很新鲜的事物吧?
贾:对,我父母当时有点惊讶,有点不理解。因为那个时候,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想当电影导演实在是太“另类”了。但是他们还是挺支持我的。那个时候不是还流行一句歌词叫“我拿青春赌明天”嘛。我爸说那你就赌一下吧,要实在考不上就回家,做个小本买卖什么的,能吃饱就行。我很感激他们。
尽管因为电影理论基础薄弱,文化课成绩也不好,我连着考了三次才考上北京电影学院,但好歹是赌对了。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非常佩服那时的自己。本来嘛,既然有年轻的资本,为什么不赌一下呢?
反叛,去不背叛过去
记:可以说,北京电影学院的学习奠定了您之后导演事业的基础,在这几年时间里,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贾:首先是大大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也纠正了很多不太好的观念。我小时候是很不喜欢学英语的,总觉得我是中国人,学什么外语?但是在北京电影学院,我才慢慢领会到,电影是国际化的艺术,电影导演更是国际化的工作,如果你英语水平不够,连某部原版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都看不懂,还怎么学习?又怎么跟这个圈子里的人分享、交流?包括很多出国的机会,没有外语基础是不行的。
另外,就是培养了自己的生存能力。因为我上大学很晚了嘛,20多岁,那个时候很多同学都走上社会了。所以,除了上课学电影理论,我很早就开始出去打工,帮广告公司写写文案啦,给电视剧当个枪手写个剧本啦,一方面借此了解社会,一方面也是积累生存的本钱。
那个时候,我还找了些同学一起凑钱拍短片。一开始就是好玩,跟现在很多中学生社团一样,但是后来越做越正规,就把这些短片拿去北大啊、中央戏剧学院交流。尽管很幼稚,同学们也经常笑我们太天真了,说这么烂的东西上不了台面的。但是我觉得任何一个用心做的作品都是有价值的,必须珍视它。
我想,我之所以能在大学没毕业之前就因拍了处女作《小山回家》而成为一名职业导演,跟那些年不断的自我培养是分不开的。大学只能教你一些基本的知识,更多的需要自己去学习。
记:你后来拍摄的作品跟您从小生长的环境一定很有关联吧?包括主人公,好像或多或少也会有您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贾:对,我第一次真正有机会拍电影的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拍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触的东西。而我最熟悉的正是我的童年、我的家乡啊,那个大杂院是我的感情寄托。我热爱这些东西,所以我的影片里总是或多或少有我少年时代生活的印迹,甚至主人公也有我自己的个性特点在里面。
一个人应该努力去实现他的生命价值。从小县城的孩子到国际化的电影导演,这中间当然有个漫长的转变过程。但是转变并不意味背叛过去,甚至割裂自己同过去、同曾经的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也许你已经脱离那个环境,但是那仍然是你的环境。年轻的朋友们应该学会为自己早期的生命环境骄傲,学会爱自己的家庭、社区、村庄和县城,努力维系这种关系,而不是断裂。否则,你将失去非常广阔的思想和情感基础,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孤零零的。
记:在很多人的眼中,贾樟柯几乎就是叛逆、先锋的代名词。你喜欢这样的评价吗?
贾:呵呵,我喜欢。因为年轻人就是要有一些反叛的精神啊。不安于现状,不安于现实,保持理想,努力去求新求变,这是很重要的品质。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物质永远满足不了你,所以必须保持精神上的富足。
年轻除了勇敢,还应该有一种求知的欲望
记:从《小武》《站台》,到后来的《世界》《三峡好人》,再到这两年的一些作品,您的电影都有着鲜明的自我风格,包括影像和叙事方式。您的作品都是直面现实的,而且关注最普通的社会阶层。
贾:我说过,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所言所行,我们所思考的问题都与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息息相关。我觉得社会生活变化这么快,是非常需要有人把中国人经历着的事情讲出来的。拍电影是一个途径,所以关注现实非常重要。
我不怀疑现在年轻的朋友们关注现实问题的热情,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有你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否则你很容易失去理智,走向盲目的从众。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它会让你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品质。
记:作为一位已经有了国际影响力的独立电影导演,您有没有一种使命感?
贾:使命感倒谈不上,就是对自己负责吧,对自己的作品负责。虽然还有题材等方面的限制,但是我喜欢给自己出难题,作品出来后有什么影响,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只能对我作品的质量要求高一点。放弃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记:贾导,您也有自己的偶像吧?
贾:呵呵,有啊。首先是文学方面的偶像吧,因为我从小喜欢文学,比如路遥,他所写的一切都跟所处的时代有紧密的关联,还有沈从文,我欣赏他的生命态度和语言。电影方面,台湾导演侯孝贤,日本的小津安二郎等,我都非常喜欢。其实,偶像最重要的价值不在于崇拜,而在于他们是我们学习、事业上的楷模。
记: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拿起摄像机、手机、DV等拍短片,拍纪录片,甚至拍电影。您有什么建议吗?
贾:谈不上建议。记住一点吧:勇于创新,尊重传统。拍摄实践要跟对理论知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知结合到一起。电影这门艺术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创造出了无数的经典,只有建立在学习、了解的基础上,我们的创新才有依据。现在的年轻人有创意,也有表达的冲动,但是往往不愿静下心去学习,所以很多基本的东西都没有解决,包括视觉经验、拍摄技巧,甚至摄影器材的使用,这样很不好。年轻除了勇敢,还应该有一种求知的欲望。
大家可能都知道美国著名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他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电影教育,但是不代表不学无术。他在当录像厅售货员的时候,就看了大量的影片,又通读了电影史,是非常博学的一个人。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很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