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诗歌中的地方书写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推动一个地域诗派的形成?以明代南园五先生的岭南书写为例,首先,南园五先生以主体情怀介入地方风物书写,改变了前代贬谪文人的异物和他者书写模式,构建了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地方书写模式,表达了一种地方依恋。其次,南园五先生对岭南人文景观的书写,将历史记忆、特色景观和代表人物融为一体,表征了岭南的地方特质文化,改变了前代留下的蛮荒岭南印象,形塑了人文岭南的新形象。再次,南园五先生的南园书写。建构了一个以个人情感和地方审美认同为线索的文学空间,从而强化了对于岭南的地方认同。最后,南国五先
【机 构】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ZDB07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中的地方书写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推动一个地域诗派的形成?以明代南园五先生的岭南书写为例,首先,南园五先生以主体情怀介入地方风物书写,改变了前代贬谪文人的异物和他者书写模式,构建了一种日常生活化的地方书写模式,表达了一种地方依恋。其次,南园五先生对岭南人文景观的书写,将历史记忆、特色景观和代表人物融为一体,表征了岭南的地方特质文化,改变了前代留下的蛮荒岭南印象,形塑了人文岭南的新形象。再次,南园五先生的南园书写。建构了一个以个人情感和地方审美认同为线索的文学空间,从而强化了对于岭南的地方认同。最后,南国五先生的地方书写,在与中央文坛、他方文苑和地方诗学场域的对立互动中,凸显了自身地域审美特点,既促进了岭南诗派的形成,也为明初地域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南园五先生的个案研究表明,当地方书写能够表达地方依恋,塑造地方形象,建构地方认同,并在地方一国家的文化场域中凝聚地方审美特色时,它才会具有建构地域诗派的功能与意义。
其他文献
邱振中,当代艺术家、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曾于北京、日内瓦、奈良、香港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参加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教育奖、艺术奖等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与诗集《状态-Ⅳ》等。
李晓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第三工作室主任、石页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任第十、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评委,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第五、六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评委等、作品曾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第六、八、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提名奖出版专著《李晓林素描手记》《面目——李晓林作品》《名家经典素描——李晓林》等。
文章基于新迁移经济学理论,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在贝克尔家庭内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应用拓展模型,分析农户家庭转移劳动力供给的决策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转移劳动力供给与家庭人口结构、家庭农业资源密切相关。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关注转移对劳动力家庭的影响;同时,要优化农地资源配置,通过土地流转降低家庭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需求,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转移。
文章将基因科学成果引入创业行为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环境交互研究,探讨基因类型的差异对创业意向和创业行为的影响。通过对2337个基因样本的分析,文章发现在携带不同类型的DRD4基因等位变异的个体中,个体特征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差异;个体特征通过影响创业意向,对创业行为有间接作用。这一结果有助于发现创业型人才和提升创业成功率,也深化了对个体自身因素影响其职业生涯机理的认识。
新现实主义以及波普主义的迅速发展,为艺术界带来对社会消费现状普遍关注的巨大改变。艺术家们独具慧眼,发现物品文化历程的踪迹,并将之提取、反观和重新装置。以反思生活的态度和组织游戏的逻辑,赋予消费文化以艺术的表现力,使消费与艺术的界线不再分明,形塑新的再生产方式。观者将艺术品的在场视为符号的媒介以及个体欲望的无限延伸,从中体验自身无意识的消费活动,进一步辨认消费、反思消费,并与创作者展开漫长的谈话。任何消费品素材都可能被进行艺术化的处理,这是一次游戏形态的艺术装置尝试,也是一场纯粹的文化探索,更是一番对人类社
对一个伟大思想家最好的纪念莫过于深入地理解和阐发其思想遗产,并焕发其当代生命力。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了赵敦华教授的《马克思哲学要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这是一本厚重的、高水平的对马克思哲学进行深度研究的力作。近年来,国内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著述,把《马克思哲学要义》置于这些琳琅满目的成果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十分鲜明的学术个性和理论品格。
省区间要素收入的整体同构化是完善要素分配制度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要素分配的成分数据特征,运用成分数据统计理论,在三元图反映要素分配整体演变情况的基础上,运用结构中心和结构离散度衡量整体要素分配的同构化,并对中国31个省份和四大地区的要素分配情况进行度量。研究表明,中国31个省份的结构离散度呈现由分散到集中的趋势。东部地区结构离散度的整体趋势与全国一致,但比全国水平低;东北地区结构离散度则呈现较大的波动性,稳定性较差;中部地区结构离散度在1997-2008年与东部地区类似,整体趋势与全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