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三个支点,缺少了任何一个,都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反思学校教育的同时,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挖掘家庭中的教育资源。我们希望他们的经验能对您与家长的沟通有所启示。
一位教师写给家长的信
韩 萍
您体恤过孩子的感受么?
一次,我校一名初二年级的男同学跟我说:“老师,我跟您说件事。”我说:“什么事,说吧。”“老师,我这次在班级被评为优秀团员,你说我多高兴啊!”“那当然!真不错,老师祝贺你!”“可是我昨天回家跟我爸说,我爸说了一句话,没把我气死!”“嗯?你爸说了什么话?”“他说‘那有什么用!学习好才是真的。’”“唔……”“老师,当时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噎得慌?堵得慌?……总之,特失望,心凉。我当时对我爸就有一种恨:以后我再也不跟他说任何事了,他太不理解我了……”“你爸只看重学习呀。他是做什么工作的?”“老师,这跟做什么的没什么关系,我班XXX她爸还是市政府要员呢,也一样!他们就认学习,别的什么都没用。还有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当班干部,不愿意孩子参加任何实践活动,他们就怕耽误学习。我们无论做什么,只要他们认为是对学习没利的事,就泼冷水。他们一点儿都不理解我们……”
看来,这个学生在父亲那里遭受的失落、伤害,一定不止这一次,我想,也一定不止他一个遭遇过同样的感受。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千百年来无数父母的憧憬和追求。家长们把孩子的未来看作自己生存的目的,把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圆满的标志。在现实的社会大背景下,你们只知道拼命地跟孩子要分数,殊不知,重成“才”,轻成“人”,难以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更何况在提倡多元智能教育的今天,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空间。又由于你们盼子成才心太重,所以难免意太切,行太急,你们总是恨铁不成钢。你们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你们确实又在不经意、不自觉中亲手掐去了孩子心目中最珍贵的希望之芽,浇灭了孩子头脑中最活跃的创造之火;你们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结果是,孩子不觉得你们好,对“好”无奈、反感、拒绝甚至敌视。
为什么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呢?一方面,你们给孩子施加的学业压力太大,给他们背负的希望太重;另一方面,你们又太不理解孩子,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着想。其实,孩子任何一方面的进步都需要鼓励,任何一方面的表现都渴求赞扬。可是你们却那么吝啬给予孩子们鼓励和赞扬。
您常与孩子沟通么?
曾几何时,我们时常有这样一种困惑:在孩子小的时候,多乖,多听话,他们围前围后,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亲不够的情。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慢慢开始远离父母了,他们在家的笑容淡了,日记本加了锁,打电话压低了声儿。我们的心里忽然有一种感觉:孩子长大了。欣喜的同时,心里又有一种失落:孩子陌生了,孩子和我们之间有距离了,孩子开始不信任我们了。
在这个时期,有些孩子心里有事也不愿意和父母说,甚至感觉和父母无话可说,宁可找外人。我们是孩子最亲的人,可是我们却成了与孩子心理距离最远的人!当你的孩子对你失去信任,他的心里话还愿意跟你说么?你还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么?孩子已渐近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春期这么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可是我们又能理解自己的孩子多少,了解他们多少呢?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们被自己的孩子挡在了心门之外?
在学校,我组织过一次座谈活动——“再听孩子的心声”。家长、教师、学生共聚一堂,说说心里话,谈谈心。当时的一幕情景至今令我难忘:有一些孩子说着说着眼泪止不住地流,泪水里有委屈、有怨恨,更有感激,也有遗憾……活动结束后,有些家长噙着泪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韩老师!谢谢你给了我们这个特别的机会。”我知道,是我给他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心理交流的机会,使家长们听到了他们平时想听又听不到的话,那是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想对他们说的话;同时也使家长们深切地感到两代人之间的沟通竟如此贫乏。当我望着那一对对父母挽着自己孩子相继离去的背影时,我感触颇深:我不知道这些严父慈母将会培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也不知道这些孩子将来会怎样报答父母。但我深知,两代人之间的爱加深了,心与心贴近了。
沟通真的很重要,父母应该有意地去制造机会与孩子沟通。如果我们能多给孩子一片空间,多给他们一些说话的权力,孩子们就会感觉到你能理解他们,就会慢慢把心里话向你倾吐出来。
教育孩子难,把孩子教育好更难。有这样一句话: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难读的书,也是父母一生中读得最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书。我由衷地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世上那本惟独属于你自己的书;我也衷心祝愿每一位家长都能从中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道来!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幸福,愿天下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成功!
栏目编辑/王 莉
一位教师写给家长的信
韩 萍
您体恤过孩子的感受么?
一次,我校一名初二年级的男同学跟我说:“老师,我跟您说件事。”我说:“什么事,说吧。”“老师,我这次在班级被评为优秀团员,你说我多高兴啊!”“那当然!真不错,老师祝贺你!”“可是我昨天回家跟我爸说,我爸说了一句话,没把我气死!”“嗯?你爸说了什么话?”“他说‘那有什么用!学习好才是真的。’”“唔……”“老师,当时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噎得慌?堵得慌?……总之,特失望,心凉。我当时对我爸就有一种恨:以后我再也不跟他说任何事了,他太不理解我了……”“你爸只看重学习呀。他是做什么工作的?”“老师,这跟做什么的没什么关系,我班XXX她爸还是市政府要员呢,也一样!他们就认学习,别的什么都没用。还有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当班干部,不愿意孩子参加任何实践活动,他们就怕耽误学习。我们无论做什么,只要他们认为是对学习没利的事,就泼冷水。他们一点儿都不理解我们……”
看来,这个学生在父亲那里遭受的失落、伤害,一定不止这一次,我想,也一定不止他一个遭遇过同样的感受。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千百年来无数父母的憧憬和追求。家长们把孩子的未来看作自己生存的目的,把孩子的成功当作自己圆满的标志。在现实的社会大背景下,你们只知道拼命地跟孩子要分数,殊不知,重成“才”,轻成“人”,难以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更何况在提倡多元智能教育的今天,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创造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空间。又由于你们盼子成才心太重,所以难免意太切,行太急,你们总是恨铁不成钢。你们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你们确实又在不经意、不自觉中亲手掐去了孩子心目中最珍贵的希望之芽,浇灭了孩子头脑中最活跃的创造之火;你们确实是“为了孩子好”,但结果是,孩子不觉得你们好,对“好”无奈、反感、拒绝甚至敌视。
为什么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呢?一方面,你们给孩子施加的学业压力太大,给他们背负的希望太重;另一方面,你们又太不理解孩子,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们着想。其实,孩子任何一方面的进步都需要鼓励,任何一方面的表现都渴求赞扬。可是你们却那么吝啬给予孩子们鼓励和赞扬。
您常与孩子沟通么?
曾几何时,我们时常有这样一种困惑:在孩子小的时候,多乖,多听话,他们围前围后,问这是为什么,那是为什么,似乎总有说不完的话,亲不够的情。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慢慢开始远离父母了,他们在家的笑容淡了,日记本加了锁,打电话压低了声儿。我们的心里忽然有一种感觉:孩子长大了。欣喜的同时,心里又有一种失落:孩子陌生了,孩子和我们之间有距离了,孩子开始不信任我们了。
在这个时期,有些孩子心里有事也不愿意和父母说,甚至感觉和父母无话可说,宁可找外人。我们是孩子最亲的人,可是我们却成了与孩子心理距离最远的人!当你的孩子对你失去信任,他的心里话还愿意跟你说么?你还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么?孩子已渐近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春期这么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可是我们又能理解自己的孩子多少,了解他们多少呢?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们被自己的孩子挡在了心门之外?
在学校,我组织过一次座谈活动——“再听孩子的心声”。家长、教师、学生共聚一堂,说说心里话,谈谈心。当时的一幕情景至今令我难忘:有一些孩子说着说着眼泪止不住地流,泪水里有委屈、有怨恨,更有感激,也有遗憾……活动结束后,有些家长噙着泪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韩老师!谢谢你给了我们这个特别的机会。”我知道,是我给他们创造了这样一个心理交流的机会,使家长们听到了他们平时想听又听不到的话,那是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想对他们说的话;同时也使家长们深切地感到两代人之间的沟通竟如此贫乏。当我望着那一对对父母挽着自己孩子相继离去的背影时,我感触颇深:我不知道这些严父慈母将会培养出一个怎样的孩子,也不知道这些孩子将来会怎样报答父母。但我深知,两代人之间的爱加深了,心与心贴近了。
沟通真的很重要,父母应该有意地去制造机会与孩子沟通。如果我们能多给孩子一片空间,多给他们一些说话的权力,孩子们就会感觉到你能理解他们,就会慢慢把心里话向你倾吐出来。
教育孩子难,把孩子教育好更难。有这样一句话: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难读的书,也是父母一生中读得最有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书。我由衷地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静下心来,潜心研究世上那本惟独属于你自己的书;我也衷心祝愿每一位家长都能从中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之道来!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幸福,愿天下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成功!
栏目编辑/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