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仅一江之隔。这条江我们称黑龙江,俄人称阿穆尔河。江面最狭处只有750米。就这一箭之距划出了两个国度、两个民族、两种文化、两种迥然不同的“小千世界”……
红色印记
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属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亚洲部分。该市经济不甚发达,导游说有点像中国的西北地区,对此我并不苟同,你能说我们的黑河像非洲国家的首都吗?
有一点导游说对了,她说,由于历史原因。原苏联各个城市大都建有列宁广场,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也一样。我们从红色中国来,不能不去列宁广场。
市政府大楼对面的空地上,列宁广场宽阔而陈旧,许是长年失修,公共设施、纪念性建筑都灰蒙蒙的,像出土不久的文物。
广场中央花岗岩石基座上耸立着列宁塑像,他右手遥指远方。高昂的头颅和深邃的目光神采依旧,只是身驱上的斑点让人生出“几多风雨几多愁”的伤感。一只鸥鸟飞来,落在列宁帽檐上,咕咕几声低鸣。我挥挥手,鸥鸟飞去,一坨鸟粪险些落在身上。
导游进一步阐述:这塑像是按列宁本人1:1比例塑造的,就像真人一样。
一个头戴苏联红军帽的俄罗斯青年靠近我们,用中国话说:“哥们,买几个纪念品吧。列宁像,五星旗,镰刀,斧头,还有苏联时期邮票,30元人民币一板。”有人说:太贵了。他马上说:“不贵,不贵。我去过哈尔滨,那里5元一个,我这儿是一板,8个。”又有人插语怕是假货。他答:“中国有假货,俄罗斯没有。”
还是无人购买,他在背后嘀咕“买了是哥们,不买是流氓。马马虎虎。”
我回头一瞥,他鼓鼓囊囊的背袋里还有不少红军肩章、将军帽徽、军功童等,花花绿绿,叮叮当当。
“落后”的宾馆
我们下榻的洁雅宾馆据称是全阿穆尔州最好的,2000年普京总统来时就住这儿。宾馆共14层,9层以上有窗式空调,其它则没有。大堂还可以,宽大明亮。电梯却很小,一次只能乘五六个人。黑色胶木按键像只凸起肚皮的橡皮虫,停驶时“啪”一声响亮弹出,吓人一跳。有人戏称,这哪里是电梯,分明是建筑工地卷扬机,要么是集体农庄的拖拉机。
客房不大,两张单人床~横一竖。空间就不多了。床也不宽,油漆有些脱落,坐上去吱吱响。卧具十分洁净,叠得整整齐齐,有楞有角。没有拖鞋,没有一次性牙具,没有塑料袋,甚至连手纸也不多。
我们很失望,这就是俄罗斯吗?我们出国了吗?活生生就是中国的乡镇招待所嘛!
同行中批评声不绝于耳,我也一块起哄,讥笑道:到了万恶的旧社会。可是稍一回味,不对劲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固然不是超级大国了,但也不至于像我们看到的这熊样吧。他们可是地球上的第一资源大国呀,石油、木材、矿藏,多得让人发闷。太空科技、军事武器可与美国比肩,还有教育免费、医疗保障、居者有其屋等等。难道真的盖不出、造不起五星级宾馆,配不起牙具和揩屁股纸吗?不是,绝对不是!尽管我一时理不出多少本质非本质的原因。但我明白,他们对资源的爱护、对环境的保护,从国家机器到庶民百姓都具有颇强烈的自觉意识,当然,他们更着眼于对子子孙孙负责。
女农民苏娜
苏联解体后,集体农庄随即瓦解。如今俄罗斯农民的生活怎么样?我们很想看看。这一要求得到了满足。
时值8月,俄罗斯远东的太阳艳而不骄,天气热而不炎。黑土地、碧水塘、细河流、绿草原,安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原始、静谧、安详。夏风轻轻抚过,亭亭白桦摇曳着修长的身材。树叶与树叶的摩擦,宛如俄罗斯少女的悄悄话,眯眼望去,万顷绿波中像翻飞着浅白色的浪花。几株垂柳下,斜泊一两台轿车,一泓池水里,几位女郎扭动着几乎全裸的身子在戏水。
大巴在一幢农舍前停下。单从外表看,这农舍不怎么样。房顶像盖着石棉瓦,四周像围着铁皮墙。走近再看。其实不然。农舍全用大圆木做壁,以涂料粉平,然后贴上瓦楞样的保暖材料。结实、实用又保暖,是典型的传统俄式木刻楞板夹泥民居。
女主人迎了出来,她叫苏娜,60岁,膝下有11个孩子,属于“英雄母亲”。她水桶般的腰身套着传统的俄罗斯长裙,头披大花方巾,满脸皱纹笑得像菊花一样与我们打招呼。
走过篱笆墙院子,我们踏三级台阶进屋,第一间房像是厨房,穿过内走廊才是客厅。墙上挂几幅风景油画。大红地毯铺满整个房间。经女主人同意,我到每个房间看了看,发现沙发、地毯、彩电、冰箱一应俱全。我注意到一台老式缝纫机,手摇的,似乎在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见过。出门又转了一圈,木栏栅出的院子很大,恐怕不小于两个篮球场。后院种有西红柿、土豆和包菜,前院停两台“莫斯科人”牌小汽车,还有一台挂着农具的大型拖拉机。
我邀苏娜妈妈合个影,她慈祥地笑着,快门按下的刹那间,我分明感受到高尔基母亲和列宁夫人那灼人的气息和体温。
我还想见苏娜的老伴,导游说他下地了,离家老远的,得开车去。我正遗憾,苏娜的小孙女跑过来,看样子七八岁吧,她伸着黑乎乎的小手,用汉语说10卢布,10卢布。我惊诧半晌才明白,便掏出10卢布递给她。她并没一点感谢我的意思,揉一团顺手塞进花裤衩的小魍。我想到室内一应俱全的生活资料和室外一堆堆生产资料,口中喃喃有词: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土豆加牛肉也会有的……
与伊利亚对话
伊利亚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博物馆的讲解员,二十来岁,细高的个儿,细白的皮肤,中文讲得马马虎虎。
一见面,他来了段儿俄罗斯幽默。指着一只老虎标本说:“你们知道吗。它不叫老虎,它叫东北虎,因为它生长在你们国家东北。”
我有意调侃,指着俄罗斯国徽说:“这叫什么?”他答:“你们中国有九头鸟,我们俄国有双头鹰。噢。什么意思?一个头看欧洲,一个头看亚洲呗!”
见这小伙儿还可以,我单刀直入问:“博物馆最讲历史,请问这块土地的来历?”
伊利亚稍稍一愣,悻悻说:“《尼布楚条约》以前是中国的,你们叫海兰泡。”
“怎么成俄国的了?”我不依不饶。“《爱晖条约》以后俄国得到了。”伊利亚如实回答。
得到了?屁话。明明是侵占、是霸占!我咬咬牙,肚里恨恨骂。
“你喜欢苏联吗?”我换个话题。
“喜欢。也喜欢列宁,很多俄罗斯人都喜欢。”
“为什么?”“列宁缔造了苏联,他说权力属于人民,土地属于农民。苏联时期我们强大,现在……”伊利亚耸耸肩,苦笑一下。
“你喜欢斯大林吗?”“我不知道。那是过去。不过我不喜欢杀人。”“那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呢?”
“戈尔巴乔夫毁了苏联,一点儿不喜欢他。叶利钦当总统时我们没有钱。我妈妈是农场职工,很穷,现在好多了。”“你肯定喜欢普京。”“是的。和叶利钦比,普京最好了,他帅,女孩子都喜欢他。”
参观结束了,该市的历史和建设成就我一点儿都没记住。是不是该和伊利亚换个角色,我去当这个博物馆的讲解员,或许能把历史讲得更清楚些。
红色印记
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属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亚洲部分。该市经济不甚发达,导游说有点像中国的西北地区,对此我并不苟同,你能说我们的黑河像非洲国家的首都吗?
有一点导游说对了,她说,由于历史原因。原苏联各个城市大都建有列宁广场,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也一样。我们从红色中国来,不能不去列宁广场。
市政府大楼对面的空地上,列宁广场宽阔而陈旧,许是长年失修,公共设施、纪念性建筑都灰蒙蒙的,像出土不久的文物。
广场中央花岗岩石基座上耸立着列宁塑像,他右手遥指远方。高昂的头颅和深邃的目光神采依旧,只是身驱上的斑点让人生出“几多风雨几多愁”的伤感。一只鸥鸟飞来,落在列宁帽檐上,咕咕几声低鸣。我挥挥手,鸥鸟飞去,一坨鸟粪险些落在身上。
导游进一步阐述:这塑像是按列宁本人1:1比例塑造的,就像真人一样。
一个头戴苏联红军帽的俄罗斯青年靠近我们,用中国话说:“哥们,买几个纪念品吧。列宁像,五星旗,镰刀,斧头,还有苏联时期邮票,30元人民币一板。”有人说:太贵了。他马上说:“不贵,不贵。我去过哈尔滨,那里5元一个,我这儿是一板,8个。”又有人插语怕是假货。他答:“中国有假货,俄罗斯没有。”
还是无人购买,他在背后嘀咕“买了是哥们,不买是流氓。马马虎虎。”
我回头一瞥,他鼓鼓囊囊的背袋里还有不少红军肩章、将军帽徽、军功童等,花花绿绿,叮叮当当。
“落后”的宾馆
我们下榻的洁雅宾馆据称是全阿穆尔州最好的,2000年普京总统来时就住这儿。宾馆共14层,9层以上有窗式空调,其它则没有。大堂还可以,宽大明亮。电梯却很小,一次只能乘五六个人。黑色胶木按键像只凸起肚皮的橡皮虫,停驶时“啪”一声响亮弹出,吓人一跳。有人戏称,这哪里是电梯,分明是建筑工地卷扬机,要么是集体农庄的拖拉机。
客房不大,两张单人床~横一竖。空间就不多了。床也不宽,油漆有些脱落,坐上去吱吱响。卧具十分洁净,叠得整整齐齐,有楞有角。没有拖鞋,没有一次性牙具,没有塑料袋,甚至连手纸也不多。
我们很失望,这就是俄罗斯吗?我们出国了吗?活生生就是中国的乡镇招待所嘛!
同行中批评声不绝于耳,我也一块起哄,讥笑道:到了万恶的旧社会。可是稍一回味,不对劲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固然不是超级大国了,但也不至于像我们看到的这熊样吧。他们可是地球上的第一资源大国呀,石油、木材、矿藏,多得让人发闷。太空科技、军事武器可与美国比肩,还有教育免费、医疗保障、居者有其屋等等。难道真的盖不出、造不起五星级宾馆,配不起牙具和揩屁股纸吗?不是,绝对不是!尽管我一时理不出多少本质非本质的原因。但我明白,他们对资源的爱护、对环境的保护,从国家机器到庶民百姓都具有颇强烈的自觉意识,当然,他们更着眼于对子子孙孙负责。
女农民苏娜
苏联解体后,集体农庄随即瓦解。如今俄罗斯农民的生活怎么样?我们很想看看。这一要求得到了满足。
时值8月,俄罗斯远东的太阳艳而不骄,天气热而不炎。黑土地、碧水塘、细河流、绿草原,安卧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原始、静谧、安详。夏风轻轻抚过,亭亭白桦摇曳着修长的身材。树叶与树叶的摩擦,宛如俄罗斯少女的悄悄话,眯眼望去,万顷绿波中像翻飞着浅白色的浪花。几株垂柳下,斜泊一两台轿车,一泓池水里,几位女郎扭动着几乎全裸的身子在戏水。
大巴在一幢农舍前停下。单从外表看,这农舍不怎么样。房顶像盖着石棉瓦,四周像围着铁皮墙。走近再看。其实不然。农舍全用大圆木做壁,以涂料粉平,然后贴上瓦楞样的保暖材料。结实、实用又保暖,是典型的传统俄式木刻楞板夹泥民居。
女主人迎了出来,她叫苏娜,60岁,膝下有11个孩子,属于“英雄母亲”。她水桶般的腰身套着传统的俄罗斯长裙,头披大花方巾,满脸皱纹笑得像菊花一样与我们打招呼。
走过篱笆墙院子,我们踏三级台阶进屋,第一间房像是厨房,穿过内走廊才是客厅。墙上挂几幅风景油画。大红地毯铺满整个房间。经女主人同意,我到每个房间看了看,发现沙发、地毯、彩电、冰箱一应俱全。我注意到一台老式缝纫机,手摇的,似乎在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见过。出门又转了一圈,木栏栅出的院子很大,恐怕不小于两个篮球场。后院种有西红柿、土豆和包菜,前院停两台“莫斯科人”牌小汽车,还有一台挂着农具的大型拖拉机。
我邀苏娜妈妈合个影,她慈祥地笑着,快门按下的刹那间,我分明感受到高尔基母亲和列宁夫人那灼人的气息和体温。
我还想见苏娜的老伴,导游说他下地了,离家老远的,得开车去。我正遗憾,苏娜的小孙女跑过来,看样子七八岁吧,她伸着黑乎乎的小手,用汉语说10卢布,10卢布。我惊诧半晌才明白,便掏出10卢布递给她。她并没一点感谢我的意思,揉一团顺手塞进花裤衩的小魍。我想到室内一应俱全的生活资料和室外一堆堆生产资料,口中喃喃有词: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土豆加牛肉也会有的……
与伊利亚对话
伊利亚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博物馆的讲解员,二十来岁,细高的个儿,细白的皮肤,中文讲得马马虎虎。
一见面,他来了段儿俄罗斯幽默。指着一只老虎标本说:“你们知道吗。它不叫老虎,它叫东北虎,因为它生长在你们国家东北。”
我有意调侃,指着俄罗斯国徽说:“这叫什么?”他答:“你们中国有九头鸟,我们俄国有双头鹰。噢。什么意思?一个头看欧洲,一个头看亚洲呗!”
见这小伙儿还可以,我单刀直入问:“博物馆最讲历史,请问这块土地的来历?”
伊利亚稍稍一愣,悻悻说:“《尼布楚条约》以前是中国的,你们叫海兰泡。”
“怎么成俄国的了?”我不依不饶。“《爱晖条约》以后俄国得到了。”伊利亚如实回答。
得到了?屁话。明明是侵占、是霸占!我咬咬牙,肚里恨恨骂。
“你喜欢苏联吗?”我换个话题。
“喜欢。也喜欢列宁,很多俄罗斯人都喜欢。”
“为什么?”“列宁缔造了苏联,他说权力属于人民,土地属于农民。苏联时期我们强大,现在……”伊利亚耸耸肩,苦笑一下。
“你喜欢斯大林吗?”“我不知道。那是过去。不过我不喜欢杀人。”“那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呢?”
“戈尔巴乔夫毁了苏联,一点儿不喜欢他。叶利钦当总统时我们没有钱。我妈妈是农场职工,很穷,现在好多了。”“你肯定喜欢普京。”“是的。和叶利钦比,普京最好了,他帅,女孩子都喜欢他。”
参观结束了,该市的历史和建设成就我一点儿都没记住。是不是该和伊利亚换个角色,我去当这个博物馆的讲解员,或许能把历史讲得更清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