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如果恋旧,那么你就老了。恋旧真的与老去等同吗,不以为然。时间本就是一个过程,无休无止,现在的每时每刻都是过程,都在不断地成为过去,人们真正能够触摸到的都在成为过去,那是真正可以依恋的东西。而且,这样的依恋不是一揽子的过去,林林总总,那也不可能,于是,恋的是那些在时光的长河中,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东西,是那些发生后在人们的心中有所萌发的东西,简单说就是有感觉的东西。你说,这样的东西不值得留恋么?其实,这样的东西人人都会留恋的,只不过有的人没有强烈地去感受它罢了。
本该在成都路下车的,人才起身,却被站在门前的人挡了一下,公交车“咣当”一声,车门关了。“还有没下的呢!”售票员抱歉地指指前面无所顾视的司机,表示无奈。下一站到了,伴着“咣当”声我下了车,抢白几句就坏了游走的心情。上海的公交车像上海的生活一样:快节奏,不过,如果司机再多一分对乘客的关注,城市会多一分人文的微笑。
走进瑞金路,忽然觉得房子矮了许多,大片低矮的小楼群被成片的绿荫掩映着,呈灰灰的褐红,夹杂着些许旧的蓝,心里不自觉地泛起了早先上海留在记忆里的感觉。这样的房型很小,弄堂也很挤,窄窄的弄堂里,随处是密密麻麻的竹竿高挑着五彩的衣裳,真正的万国旗。一路寻来的“田子坊”就在这样的弄堂里。
走进田子坊,上海更“低矮”了,像一条河拐了个弯,慢了,缓了。不过,早晨的阳光却显得越发的和煦。时光似乎不曾移动过,原样的弄堂里,市民的生活依旧,只是弄堂里开满了店铺,这些店铺以呈现时光为心得,一个个小小的橱窗就是一个个时光的出口,不大,却深,往那里窥探下去,会把你的思绪拽向很宽、很远的过往。你瞧,土红砖墙上透着的一层斑驳和温润的油光,如古玉器上诱人的包浆,包浆上还随意地贴着旧时上海滩的名媛图。在另一个橱窗的方寸中,漫不经心地塞满了画片、证件、杂物,还有《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有红星、语录,还有上个世纪50年代工农兵的英姿,甚至有很新鲜的待业证……而立于橱窗前的西装架子和旁边随意摆放的裁缝卷尺,又强烈地对照着现代生活的进步和时髦。随意有时候就是最绝妙的匠心,比那种苦思冥想来得真实和亲切。在田子坊这样的地方,只有平淡的生活才会生发出如此的造化,随了这样的造化,你能轻松读到旧上海滩的花花绿绿;那段让人痛又让人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读到改革开放初期商海乍起的澎湃大潮。
细节的散乱中,生活就那样绵绵有序地承继和延续着。一个精明的上海人还在自家的板门前摆下几只万花筒,引得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直吵吵着要买。你说,孩子也恋旧吗,地球那一边的孩子,不,万花筒里的时光是美丽的沉淀,那是生活的诱惑,尽管它细碎得就像一把撒开来的五彩缤纷的碎玻璃。
陈逸飞的工作室就在田子坊,那幅著名的《双桥》还在画室里意蕴悠悠。那一年去周庄,站在当年陈逸飞作画的地方也看过水乡的双桥,碧水双流,橹摇轻舟,陈逸飞的视点处排开了三五成群的画架,学习绘画的学生们在那里眺望着通往艺术殿堂的感觉。在陈逸飞的画室里再看双桥,两个双桥叠叠映映,难解难分,我不知道哪一个双桥更真,哪一个双桥更美。生活和艺术从来就是这样双生着,因为了陈逸飞,因为了从事专业摄影二十多年的尔冬强,因为了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音这一个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中心,很时光、很平民的田子坊有了格外厚重的文化韵味,而最真、最平民的生活从来都会因文化而雅,而深,而重,而意蕴悠悠。许多画家来这里高价构筑了巢穴,品味自己的象牙塔。画家对时光有着特别的嗅觉,他们在田子坊一定嗅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来上海的外国人对上海的时光也有不一样的嗅觉,在田子坊里来来往往。是啊,大城市,地球的这一端,那一端,何其相似,要耐咀耐嚼地找到点上海的生活,让自己不远万里的跋涉留下点上海的印记,在这里徘徊,值得。
对田子坊的时光最情有独钟的该数田子坊里的猫咪们了,花玻璃的店铺前,一只猫咪懒懒地卧在黑与白的光阴交替处,无视白的明晰和黑的模糊,在它眼里,时光就是时光,永远悠悠的,缓缓的,它时常叼在嘴角的是这个现代大都市里最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它喜欢的是最柔软的那一片,就像它瞪圆了的眼睛,很亮,却又很淡然。田子坊里,猫咪很多,都是那样的目光,那目光里缓缓地散发着田子坊灰灰的褐红和幽幽的蓝,叠印在那些暖暖的,斜斜的日头下,杂七杂八晃动在斑驳老墙上的洗晒衣裳的影子。瞧,猫咪们对生活的柔软时光如此的贪恋,因为那是一片能够让心酥软的温柔。
在出田子坊,走过瑞金路,眼前的楼越来越高,街越来越阔,生活的主旋律还是时髦,人人都知道其中有更多的享受。上海不能没有浦东,也会留下田子坊,那才是上海的全部……
本该在成都路下车的,人才起身,却被站在门前的人挡了一下,公交车“咣当”一声,车门关了。“还有没下的呢!”售票员抱歉地指指前面无所顾视的司机,表示无奈。下一站到了,伴着“咣当”声我下了车,抢白几句就坏了游走的心情。上海的公交车像上海的生活一样:快节奏,不过,如果司机再多一分对乘客的关注,城市会多一分人文的微笑。
走进瑞金路,忽然觉得房子矮了许多,大片低矮的小楼群被成片的绿荫掩映着,呈灰灰的褐红,夹杂着些许旧的蓝,心里不自觉地泛起了早先上海留在记忆里的感觉。这样的房型很小,弄堂也很挤,窄窄的弄堂里,随处是密密麻麻的竹竿高挑着五彩的衣裳,真正的万国旗。一路寻来的“田子坊”就在这样的弄堂里。
走进田子坊,上海更“低矮”了,像一条河拐了个弯,慢了,缓了。不过,早晨的阳光却显得越发的和煦。时光似乎不曾移动过,原样的弄堂里,市民的生活依旧,只是弄堂里开满了店铺,这些店铺以呈现时光为心得,一个个小小的橱窗就是一个个时光的出口,不大,却深,往那里窥探下去,会把你的思绪拽向很宽、很远的过往。你瞧,土红砖墙上透着的一层斑驳和温润的油光,如古玉器上诱人的包浆,包浆上还随意地贴着旧时上海滩的名媛图。在另一个橱窗的方寸中,漫不经心地塞满了画片、证件、杂物,还有《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有红星、语录,还有上个世纪50年代工农兵的英姿,甚至有很新鲜的待业证……而立于橱窗前的西装架子和旁边随意摆放的裁缝卷尺,又强烈地对照着现代生活的进步和时髦。随意有时候就是最绝妙的匠心,比那种苦思冥想来得真实和亲切。在田子坊这样的地方,只有平淡的生活才会生发出如此的造化,随了这样的造化,你能轻松读到旧上海滩的花花绿绿;那段让人痛又让人悟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读到改革开放初期商海乍起的澎湃大潮。
细节的散乱中,生活就那样绵绵有序地承继和延续着。一个精明的上海人还在自家的板门前摆下几只万花筒,引得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孩直吵吵着要买。你说,孩子也恋旧吗,地球那一边的孩子,不,万花筒里的时光是美丽的沉淀,那是生活的诱惑,尽管它细碎得就像一把撒开来的五彩缤纷的碎玻璃。
陈逸飞的工作室就在田子坊,那幅著名的《双桥》还在画室里意蕴悠悠。那一年去周庄,站在当年陈逸飞作画的地方也看过水乡的双桥,碧水双流,橹摇轻舟,陈逸飞的视点处排开了三五成群的画架,学习绘画的学生们在那里眺望着通往艺术殿堂的感觉。在陈逸飞的画室里再看双桥,两个双桥叠叠映映,难解难分,我不知道哪一个双桥更真,哪一个双桥更美。生活和艺术从来就是这样双生着,因为了陈逸飞,因为了从事专业摄影二十多年的尔冬强,因为了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音这一个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和艺术中心,很时光、很平民的田子坊有了格外厚重的文化韵味,而最真、最平民的生活从来都会因文化而雅,而深,而重,而意蕴悠悠。许多画家来这里高价构筑了巢穴,品味自己的象牙塔。画家对时光有着特别的嗅觉,他们在田子坊一定嗅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来上海的外国人对上海的时光也有不一样的嗅觉,在田子坊里来来往往。是啊,大城市,地球的这一端,那一端,何其相似,要耐咀耐嚼地找到点上海的生活,让自己不远万里的跋涉留下点上海的印记,在这里徘徊,值得。
对田子坊的时光最情有独钟的该数田子坊里的猫咪们了,花玻璃的店铺前,一只猫咪懒懒地卧在黑与白的光阴交替处,无视白的明晰和黑的模糊,在它眼里,时光就是时光,永远悠悠的,缓缓的,它时常叼在嘴角的是这个现代大都市里最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它喜欢的是最柔软的那一片,就像它瞪圆了的眼睛,很亮,却又很淡然。田子坊里,猫咪很多,都是那样的目光,那目光里缓缓地散发着田子坊灰灰的褐红和幽幽的蓝,叠印在那些暖暖的,斜斜的日头下,杂七杂八晃动在斑驳老墙上的洗晒衣裳的影子。瞧,猫咪们对生活的柔软时光如此的贪恋,因为那是一片能够让心酥软的温柔。
在出田子坊,走过瑞金路,眼前的楼越来越高,街越来越阔,生活的主旋律还是时髦,人人都知道其中有更多的享受。上海不能没有浦东,也会留下田子坊,那才是上海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