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甲骨文、金文时代至今,汉字已经有了大约三千五百年的历史。中古时代是汉字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元代以后则增速减慢。再到民国时期以后,伴随着一次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新汉字出现的趋势近乎停滞。今天我们就简单列举几个产生于明代以后,比较有代表性的“新字”的例子,让大家认识一下汉字中的新生代吧。
在那些年我们一起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有一段经典描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注释援引鲁迅先生于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介绍道:“‘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吧。”猹到底是什么动物还存在很多争议,的确,古代文献中并无“猹”或者同形字的身影,这就是鲁迅先生自己发明的一个字。
很多人都知道,古书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有“他”和“它”,而且这两个字基本上是古今字的关系,指的是同一个词,含义没啥区别。而作第三人称代词的“她”,以及“他”与“它”在表义上的区别,则是民国时期刘半农仿照印欧语中对两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差异生造出来的。但是,如果我们查一下字典的话,就会发现宋代的《集韵》中也有一个“她”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宋代的“她”读[chī],是一个女子人名用字,跟现代的“她”只是恰巧长得一样,是两个不同的字。
“你”有个敬称叫“您”,而“ta”也有个敬称叫“怹”。这个字读[tān],只在老北京等地的方言中存在,是个民国以后才出现的字。下次再看老舍先生的《龙须沟》时,可不要不会读啦。
许慎在著名的《说文解字》的序上引用《周易·系辞下》中的话说,造字来源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探索。所以,表示身体的字普遍出現很早。不过“颚”是个例外。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清朝,是个形声字,形旁“页”是脑袋的意思。
“甭”是一个方言词,无论字形还是词义都是“不用”的结合。这个字也大概产生于民国时期。不过,古代也有一个跟“甭”长得一样,但其实毫无关系的同形字。那个字,您可想不到,“甭”其实是“弃”的异体字。
“俩”、“仨”的说法最早产生于清代,这两个字当然也是清朝的产物。它们也是合音词,猜猜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合音而来的?经过语言学家们考证,“俩”和“仨”其实分别是“两个”和“三个”的合音。不过这个“俩”字也有个同形字,而且挺常用,你能想起来吗?公布答案,就是“伎俩”的“俩”。是不是离开这个词就想不起来了呀?
“瘪”字有三个读音,分别读一声、三声和四声。这个字在明代以“彆”字的异体字的形式出现,但是不久后却产生了专属自己的义项,从此独立出来。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瘪”已经成为常用字,但是“彆”字这个本字现在反而变得少见了。
伴随着现代化的传入,中国学者一度非常热衷于给化学用字发明新字。据统计,晚清以来,中国人造的化学专用字有近百个,是这一时期新造字现象中最重要的一种情况。难怪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抱怨:“现在最会造字的是中国化学家。”不过现在化学界已经同意不再新造汉字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字媒体”,ID:zimeiti-sogou)
素材任意门
“穷”下面加上“丑”,这是字吗?在普通人眼里这并不是认识的汉字,可是网友却造出此字,并送其登上“2018年度汉字”微博热搜榜,并说明此字读音为“qiou”,这个网络自造字一出,立即引起万余网友围观。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王晓燕老师表示,网络自造字没有收录的意义。
在那些年我们一起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有一段经典描述:“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注释援引鲁迅先生于1929年5月4日给舒新城的信介绍道:“‘猹’字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现在想起来,也许是獾吧。”猹到底是什么动物还存在很多争议,的确,古代文献中并无“猹”或者同形字的身影,这就是鲁迅先生自己发明的一个字。
很多人都知道,古书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有“他”和“它”,而且这两个字基本上是古今字的关系,指的是同一个词,含义没啥区别。而作第三人称代词的“她”,以及“他”与“它”在表义上的区别,则是民国时期刘半农仿照印欧语中对两性第三人称代词的差异生造出来的。但是,如果我们查一下字典的话,就会发现宋代的《集韵》中也有一个“她”字。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宋代的“她”读[chī],是一个女子人名用字,跟现代的“她”只是恰巧长得一样,是两个不同的字。
“你”有个敬称叫“您”,而“ta”也有个敬称叫“怹”。这个字读[tān],只在老北京等地的方言中存在,是个民国以后才出现的字。下次再看老舍先生的《龙须沟》时,可不要不会读啦。
许慎在著名的《说文解字》的序上引用《周易·系辞下》中的话说,造字来源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探索。所以,表示身体的字普遍出現很早。不过“颚”是个例外。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清朝,是个形声字,形旁“页”是脑袋的意思。
“甭”是一个方言词,无论字形还是词义都是“不用”的结合。这个字也大概产生于民国时期。不过,古代也有一个跟“甭”长得一样,但其实毫无关系的同形字。那个字,您可想不到,“甭”其实是“弃”的异体字。
“俩”、“仨”的说法最早产生于清代,这两个字当然也是清朝的产物。它们也是合音词,猜猜看,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合音而来的?经过语言学家们考证,“俩”和“仨”其实分别是“两个”和“三个”的合音。不过这个“俩”字也有个同形字,而且挺常用,你能想起来吗?公布答案,就是“伎俩”的“俩”。是不是离开这个词就想不起来了呀?
“瘪”字有三个读音,分别读一声、三声和四声。这个字在明代以“彆”字的异体字的形式出现,但是不久后却产生了专属自己的义项,从此独立出来。到了几百年后的今天,“瘪”已经成为常用字,但是“彆”字这个本字现在反而变得少见了。
伴随着现代化的传入,中国学者一度非常热衷于给化学用字发明新字。据统计,晚清以来,中国人造的化学专用字有近百个,是这一时期新造字现象中最重要的一种情况。难怪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抱怨:“现在最会造字的是中国化学家。”不过现在化学界已经同意不再新造汉字了。
(摘自微信公众号“字媒体”,ID:zimeiti-sogou)
素材任意门
“穷”下面加上“丑”,这是字吗?在普通人眼里这并不是认识的汉字,可是网友却造出此字,并送其登上“2018年度汉字”微博热搜榜,并说明此字读音为“qiou”,这个网络自造字一出,立即引起万余网友围观。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汉语言文学王晓燕老师表示,网络自造字没有收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