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资源建设通过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本文对我国资源环保中三大资源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资源环保的对策和发展趋向。
【关键词】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环保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资源环保在国际快速发展的趋势,资源环保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在降低其对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影响中,减少水土流失和植物破坏,降低能源损害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了节约能源、节约用地和节约材料。
一、我国资源环保的现状
1、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其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这一数据在美国是20%,在印度则是60%)。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干涸。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天然湿地面积减少26%。全国每年平均消失20个天然湖泊。建国以来,已有1000个湖泊干涸。
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专家估计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浪费掉了。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东部和中部的一亿人口。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森林的过度采伐加剧了洪水的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了30%。
据《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556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9%;全年总用水量571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5%。这一增一减之中,不难看出我国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2、矿产资源的现状
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必然会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表下沉、滑坡和泥石流等。矿石选冶过程造成大量废水有毒气体、粉尘及固体废弃物等"三废"的排放。许多矿山企业环保意识薄弱,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有的企业甚至对排出的"三废"不进行处理就直接外排。"三废"的排放造成大面积的土壤、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砷、氟、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累积,直接危害到矿区周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量矿山废弃固体堆砌场和尾矿堆放库存在地质安全隐患。综上所述,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能耗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走绿色矿业之路,是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的巨大潜力所在。
3、土地资源的现状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口压力加大,地区财政来源单一,国内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经营方式的恶性循环,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的污染和破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土地是否会发生沙化决定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有机质和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任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破坏土壤储存水分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壤沙化。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垦拓荒力度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结果是:一方面,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的减少。导致绿林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我国资源环保发展的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水资源保护的基本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的载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人类是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球上,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生态因素其作用是人人皆知的,也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的,离开了水资源,人类和其他生物将不复存在,人类的前进和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同时,物种进化、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都和水资源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保证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进化,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不但要考虑当前,而且还要考虑将来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⑵、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和人口、环境、经济以及资源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协调发展。⑶、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水资源的整体协调发展,保证水资源的优化以及高效率的使用。 2、矿产资源的发展
矿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例如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等的破坏,以及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时,应本着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即在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同时进行环境保护。在开发前,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矿区及其周围环境认真进行勘查,特别是地质条件的勘查工作;在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较少地占用和不占用已有的耕地、农田、植被区等,对开发中产生的废弃物应遵照排污标准进行处理。在开发后,应及时采取措施对矿区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对已被破坏的土地资源、植被进行恢复,如土地复垦措施,可将采剥与复垦同时进行,既降低成本,又能使破坏区域及时恢复绿化。
3、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资源保护的实质在于预防耕地减少和退化,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破坏和损害,以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土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促进土地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众所周知,森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长城。森林可以涵养水土、调节气候并在光合作用下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因此,积极植树造林、切实保护森林、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并不仅仅关系林业工作,而且关系人类生态环境的全局。
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质量。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导致自然环境的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与治理对策,达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实现“绿色资源”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静.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3)
[2]许健,吕永龙,王桂莲.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3]闫天池,张庆龙.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关键词】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资源环保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资源环保在国际快速发展的趋势,资源环保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在降低其对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影响中,减少水土流失和植物破坏,降低能源损害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了节约能源、节约用地和节约材料。
一、我国资源环保的现状
1、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
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其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这一数据在美国是20%,在印度则是60%)。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干涸。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天然湿地面积减少26%。全国每年平均消失20个天然湖泊。建国以来,已有1000个湖泊干涸。
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有专家估计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浪费掉了。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东部和中部的一亿人口。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森林的过度采伐加剧了洪水的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了30%。
据《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556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9%;全年总用水量571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5%。这一增一减之中,不难看出我国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2、矿产资源的现状
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必然会造成地形、地貌的破坏,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如地表下沉、滑坡和泥石流等。矿石选冶过程造成大量废水有毒气体、粉尘及固体废弃物等"三废"的排放。许多矿山企业环保意识薄弱,没有完善的环保设施,有的企业甚至对排出的"三废"不进行处理就直接外排。"三废"的排放造成大面积的土壤、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砷、氟、重金属等有害成分的累积,直接危害到矿区周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大量矿山废弃固体堆砌场和尾矿堆放库存在地质安全隐患。综上所述,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能耗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走绿色矿业之路,是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同时也是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的巨大潜力所在。
3、土地资源的现状
随着工业化程度提高,人口压力加大,地区财政来源单一,国内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经营方式的恶性循环,我国土地生态环境的的污染和破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土壤最重要的成分是“有机质”,它由微生物和动植物的代谢物组成,是土壤的养分。土壤的养分和水分不足以使大量的植物生长的状况就是土地沙化。沙化土壤的主要成分为无机物,沙壤粗糙如砂、保水能力很差,即便有植物生长,也十分稀疏。土地是否会发生沙化决定于土壤中含有多少有机质和水分可供植物吸收利用。任何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破坏土壤储存水分的因素都会导致土壤沙化。我国各种成因的荒漠化土地面积8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7%。其中,水蚀作用形成的荒漠化土地37.7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的45%;风力作用形成的沙漠化土地37.1万平方公里,占44.3%;物理及化学作用(包括盐渍作用和水渍荒漠化土地)6.9万平方公里,占8.2%;工矿开发引起的为2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有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141万平方公里,其中,易受水蚀荒漠化影响的土地87.5万平方公里;易受风蚀的沙漠化土地53.7万平方公里。总计已经荒漠化和易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224.7万平方公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垦拓荒力度增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未利用地或农用地用于居民点、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结果是:一方面,农用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建设用地也小幅度上扬;另一方面,未利用地不断的减少。导致绿林交错过渡带的生态用地较少,生态防护作用减弱。众所周知,耕地、林地、园地等农用地的面积增减会影响地区的小气候。土地利用规模增加了,是通过开发未利用地来达到的,破坏了原始植被和生态平衡,会导致地表覆被破坏,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循环难以持续,受到风沙侵袭,土壤养分含量大大下降,也影响了土地的经济产出和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我国资源环保发展的对策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水资源保护的基本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作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的载体,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人类是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地球上,水资源作为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生态因素其作用是人人皆知的,也是其他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的,离开了水资源,人类和其他生物将不复存在,人类的前进和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同时,物种进化、生态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都和水资源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保证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进化,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水资源的利用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不但要考虑当前,而且还要考虑将来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⑵、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和人口、环境、经济以及资源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协调发展。⑶、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水资源的整体协调发展,保证水资源的优化以及高效率的使用。 2、矿产资源的发展
矿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例如对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等的破坏,以及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在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时,应本着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即在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同时进行环境保护。在开发前,应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矿区及其周围环境认真进行勘查,特别是地质条件的勘查工作;在开发过程中,应尽可能较少地占用和不占用已有的耕地、农田、植被区等,对开发中产生的废弃物应遵照排污标准进行处理。在开发后,应及时采取措施对矿区周围的环境,尤其是对已被破坏的土地资源、植被进行恢复,如土地复垦措施,可将采剥与复垦同时进行,既降低成本,又能使破坏区域及时恢复绿化。
3、土地资源保护
土地资源保护的实质在于预防耕地减少和退化,防止对耕地造成污染、破坏和损害,以有效地提高和改善土地的自然经济条件,促进土地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众所周知,森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长城。森林可以涵养水土、调节气候并在光合作用下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因此,积极植树造林、切实保护森林、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并不仅仅关系林业工作,而且关系人类生态环境的全局。
实行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以及休耕为主的农地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质量。实行农地保护可以减少土壤的侵蚀量,减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休耕就是将容易发生侵蚀的地区的耕地转化利用方式为林地、草地或者休耕,用于更好的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从长远看,通过农地保护措施,可以维持和稳定粮食以及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生产能力。按照经济学家和农业专家的相关分析,农业有其自身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规律,在这个生产周期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导致自然环境的治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因此,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提出科学有效的保护与治理对策,达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从真正意义上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的,实现“绿色资源”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静.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3)
[2]许健,吕永龙,王桂莲.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3]闫天池,张庆龙.资源环境审计: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