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作者用数年时间走访了梵高到过的地方,将梵高的生命和艺术历程立体饱满地呈现出来。书中共提及欧洲22座城镇,它们在历史上的某一刻与梵高相遇了,梵高或做过短暂停留,或有过情感的纠葛,或有过命运的哲思……街角、教堂、酒吧、麦田……城镇中的人或物,冥冥中成为拨动梵高命运的推手。风轻云淡,人类艺术史上的天才已经远离,而城镇却依旧矗立。
一八六四年十月一日,对培育小孩有高度期待的父母,用心良苦,把十一岁的梵高送至泽芬贝亨镇,离津德尔特家北边约二十公里,进入扬·普罗维利开办的寄宿学校,读了近两年的书。
一八六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十月,中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此外,这一年,中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起义失败。英国J.C.麦克斯维提出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预测光是一种电磁波,替光的电磁理论定下基础。挪威C.M.古尔德贝格与P.瓦格提出质量作用定律。一八六五年,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侵入喀什,占据南疆。李鸿章奏设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李鸿章将苏州炮局移南京,建立金陵制造局。汇丰银行在中国上海成立分行。一八六一年开始的美国南北战争,于这年结束。德国R.克劳修斯提出熵概念。比利时E.索尔维耶建立的世界第一个索尔维法(氨碱法)纯碱厂投产。英国在因佛斯首次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奥地利G.J.门德尔宣读并于次年发表论文《植物杂交的试验》,提出两个遗传规律,被称为遗传学的“门德尔定律”……
学生梵高在寄宿学校里,知道这些时局的变化吗?
泽芬贝亨镇是个古镇,街道狭窄,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年代岁月的小石块道路。小镇位于有点坡度的地方,经过一些古意盎然的建筑和树木,从僻静的小火车站前行,汽车往上爬坡,很快抵达坡顶的教堂。教堂等于一个圆心点,四周散射出几条从上斜下的道路,火车站街(Stationsstraat)正属其中一条。梵高读书的寄宿学校,校址即火车站街十六号。
这是一幢白色的两层建筑物,夹在鳞次栉比的房宅之中,与街道对面的房子大约仅四米之遥吧!外观:大门位于正中央,位置比马路高约一米,铺设石阶直通门前;大门左右各有两扇大窗;二楼在大門正上方有扇门及一个略为突出的法式小阳台,阳台左右亦各有两扇大窗,分别与楼下窗户对映。一望可知,这建筑两层楼都挑了高,每一层地面与天花板的距离大概四米。
大门门铃上注明:请勿打扰。左墙两扇长形大窗中间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黑色大理石板,上面镂刻着“住址/文森特·梵高/1864—1866”。
这幢宅第不小,也不特别巨大,猜想作为寄宿学校,最多也就容纳十多个学生吧!
梵高长大后回忆,当他得离家去寄宿学校时,心中充满了烦恼不安。进了这幢建筑,意味着一种监禁,虽然因此打下了法语、德语和英语的深厚基础,但行动被捆绑,环看四周,除了教堂与密集的房舍,没有一丝让孩童心灵自由解放的自然空间。
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荷兰友人曾告诉我,他们上中小学时,上课规定:学生必须将双手交叉于胸前,以防课堂中间学生作怪。五六十年前,荷兰教育还如此严厉,何况上溯至梵高求学的时代。
仰望这幢宅第,我完全可以体会,自小已埋藏不愿受拘束性格的孩童——梵高当年的心境。
一八六四年十月一日,对培育小孩有高度期待的父母,用心良苦,把十一岁的梵高送至泽芬贝亨镇,离津德尔特家北边约二十公里,进入扬·普罗维利开办的寄宿学校,读了近两年的书。
一八六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十月,中俄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此外,这一年,中国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起义失败。英国J.C.麦克斯维提出电磁场的基本方程组,预测光是一种电磁波,替光的电磁理论定下基础。挪威C.M.古尔德贝格与P.瓦格提出质量作用定律。一八六五年,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侵入喀什,占据南疆。李鸿章奏设江南制造总局于上海。李鸿章将苏州炮局移南京,建立金陵制造局。汇丰银行在中国上海成立分行。一八六一年开始的美国南北战争,于这年结束。德国R.克劳修斯提出熵概念。比利时E.索尔维耶建立的世界第一个索尔维法(氨碱法)纯碱厂投产。英国在因佛斯首次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奥地利G.J.门德尔宣读并于次年发表论文《植物杂交的试验》,提出两个遗传规律,被称为遗传学的“门德尔定律”……
学生梵高在寄宿学校里,知道这些时局的变化吗?
泽芬贝亨镇是个古镇,街道狭窄,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年代岁月的小石块道路。小镇位于有点坡度的地方,经过一些古意盎然的建筑和树木,从僻静的小火车站前行,汽车往上爬坡,很快抵达坡顶的教堂。教堂等于一个圆心点,四周散射出几条从上斜下的道路,火车站街(Stationsstraat)正属其中一条。梵高读书的寄宿学校,校址即火车站街十六号。
这是一幢白色的两层建筑物,夹在鳞次栉比的房宅之中,与街道对面的房子大约仅四米之遥吧!外观:大门位于正中央,位置比马路高约一米,铺设石阶直通门前;大门左右各有两扇大窗;二楼在大門正上方有扇门及一个略为突出的法式小阳台,阳台左右亦各有两扇大窗,分别与楼下窗户对映。一望可知,这建筑两层楼都挑了高,每一层地面与天花板的距离大概四米。
大门门铃上注明:请勿打扰。左墙两扇长形大窗中间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块黑色大理石板,上面镂刻着“住址/文森特·梵高/1864—1866”。
这幢宅第不小,也不特别巨大,猜想作为寄宿学校,最多也就容纳十多个学生吧!
梵高长大后回忆,当他得离家去寄宿学校时,心中充满了烦恼不安。进了这幢建筑,意味着一种监禁,虽然因此打下了法语、德语和英语的深厚基础,但行动被捆绑,环看四周,除了教堂与密集的房舍,没有一丝让孩童心灵自由解放的自然空间。
一些六十岁以上的荷兰友人曾告诉我,他们上中小学时,上课规定:学生必须将双手交叉于胸前,以防课堂中间学生作怪。五六十年前,荷兰教育还如此严厉,何况上溯至梵高求学的时代。
仰望这幢宅第,我完全可以体会,自小已埋藏不愿受拘束性格的孩童——梵高当年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