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观亟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学中树立起新的观念, 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学生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发展。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需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全面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之中。因此,本文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来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人文精神;中学;语文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追求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最大利益化,扩大使用了语文学科的功利性,从而弱化了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了“被肢解的人”、“被窒息的人”,这是一个痛苦的现实。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水乳交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使它们为我们的塑造学生的心灵服务,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养;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材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包括自然美、精神美和艺术美。山水有情,草木知意那是自然之美,它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激发了学生与自然和睦共处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去改造自然、为环保做贡献的激情。朱自清的《春》使学生体验的是如诗如画、欣欣向荣的自然之美。都德的《最后一课》使学生体验的主人公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之美。而《天净沙、秋思》的情景的妙合使学生体验的是动人的艺术之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还体现在作者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挖掘出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如鲁迅的“百草园”,那只不过是一座杂草丛生的弃园,但在鲁迅的笔下,却是美妙无比的“乐园”。
还有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这是课文中的精神之美。唐雎的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鲁迅的弃医从文的爱国……这些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之美。最值得推荐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时兼备了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于一体。课文所描写的洞庭美景,引导学生去“经历”里面的事,“接触”里面的人,感受里面的情,使学生感受到洞庭湖的阴晴变化的自然奇美,使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之美,使学生欣赏到环环紧扣的结构之美,凝練优美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领略到艺术之美。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文是语文信息的载体,其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闪烁着圣人思想的光芒,或迸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或散发出至亲至爱的浓浓亲情。如《背影》中,父亲老境的颓唐,父爱的深沉真挚都通过背影恰当的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的意义,不只是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凝聚着作家美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为之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沟通,和课文内容共鸣,从而执着寻求精神家园,走进美好语文世界。
三、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储藏着丰富的文化积淀,闪烁着理想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材料。千百年来,我们伟大的民族有多少精英传承着这种精神文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凸显的铮铮挺立的人性的尊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种坚贞的民族气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同样,课文中的文学形象及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人生以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邹忌有自知之明,能言善谏;时传祥的正直敬业……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的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会肃然起敬。此外,《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性
学生的心灵深处,埋藏着被关注的火焰,作为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和启迪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人性。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最真实的情感写就生命的赞歌,流露出浓郁的人生体味。文章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感受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对生死有了全新的解读,启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另外,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因为国家需要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成为有着较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要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活动。从培养国家需要人才的理念出发,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心灵更为充实、目光更为敏锐。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都将学会更加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参考文献:
[1]《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北京教育)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改;人文精神;中学;语文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追求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最大利益化,扩大使用了语文学科的功利性,从而弱化了它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为了“被肢解的人”、“被窒息的人”,这是一个痛苦的现实。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水乳交融。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文资源,使它们为我们的塑造学生的心灵服务,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丰富和提高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养;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
语文教材中,美是无处不在的,包括自然美、精神美和艺术美。山水有情,草木知意那是自然之美,它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激发了学生与自然和睦共处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去改造自然、为环保做贡献的激情。朱自清的《春》使学生体验的是如诗如画、欣欣向荣的自然之美。都德的《最后一课》使学生体验的主人公的悲壮和不屈的精神之美。而《天净沙、秋思》的情景的妙合使学生体验的是动人的艺术之美。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还体现在作者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挖掘出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如鲁迅的“百草园”,那只不过是一座杂草丛生的弃园,但在鲁迅的笔下,却是美妙无比的“乐园”。
还有高尚与卑下、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这是课文中的精神之美。唐雎的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鲁迅的弃医从文的爱国……这些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之美。最值得推荐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时兼备了自然美、精神美、艺术美于一体。课文所描写的洞庭美景,引导学生去“经历”里面的事,“接触”里面的人,感受里面的情,使学生感受到洞庭湖的阴晴变化的自然奇美,使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之美,使学生欣赏到环环紧扣的结构之美,凝練优美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手法,领略到艺术之美。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文是语文信息的载体,其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闪烁着圣人思想的光芒,或迸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凌云壮志,或散发出至亲至爱的浓浓亲情。如《背影》中,父亲老境的颓唐,父爱的深沉真挚都通过背影恰当的表现出来。因此,语文课的意义,不只是局限于教给学生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凝聚着作家美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为之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沟通,和课文内容共鸣,从而执着寻求精神家园,走进美好语文世界。
三、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和道德生活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是教学活动中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储藏着丰富的文化积淀,闪烁着理想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材料。千百年来,我们伟大的民族有多少精英传承着这种精神文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凸显的铮铮挺立的人性的尊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种坚贞的民族气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同样,课文中的文学形象及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人生以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邹忌有自知之明,能言善谏;时传祥的正直敬业……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的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然会肃然起敬。此外,《人生的境界》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四、关注学生的个性与人性
学生的心灵深处,埋藏着被关注的火焰,作为教师,更应该善于发现和启迪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人性。同时,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用最真实的情感写就生命的赞歌,流露出浓郁的人生体味。文章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感受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对生死有了全新的解读,启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另外,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因为国家需要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成为有着较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
要实现这样的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活动。从培养国家需要人才的理念出发,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人文精神的关注让课堂变得更为精彩,让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为丰富、心灵更为充实、目光更为敏锐。在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都将学会更加真切地关注自己、关注世界、关注历史、关注未来。
参考文献:
[1]《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用人文精神照亮心灵》(北京教育)
[3]《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