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
互联网企业聚土网的展台前,不少人正驻足参观。
让人们好奇的是,这家互联网公司如何运用大数据智能化为传统农业“赋能”?
事实上,聚土网此次参展的,正是为“三农”而“量身定制”的大数据系统。
据聚土网总裁田靖隆介绍,从2015年4月聚土网平台上线,已有3.5亿亩土地挂在聚土网流转,近5万亩已成功签约,1120万亩土地成功托管。
曾经,农业就是“看天吃饭”;如今,凭借大数据智能化技术,聚土网通过制定精准订单、科学种植决策,正推动传统农业向“知天而作”转型。
8月的一天,江苏省泗洪县水稻生产基地。
农民在成片的稻田旁转悠。盯着绿油油的稻田,他们不由露出舒心的微笑。
乡亲们高兴是有原因的——聚土网为其解决了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销路。
这批富硒水稻是为一家日本知名大米品牌企业定向种植的。
时间回到今年初。
泗洪县,位于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西岸、淮河中游。泗洪县生产的大米,因富含微量元素“硒”,堪称米中精品。
6月,当地党委、政府为打造泗洪富硒大米品牌,将当地数万亩水稻基地正式交给聚土网“托管”。
土地托管后,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聚土网邀请农业专家对施硒肥技术进行指导,在订单指导下进行精细化管理……依托聚土网庞大的网络营销渠道,当地大米很快吸引到了日本买家。待到稻子成熟,这批飘香的大米将定向供应给日本知名大米品牌企业,对提高泗洪大米地标品牌知名度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除了按照要求种好地,其他事情农户都不用操心。”聚土网副总裁黄祖舸说。
泗洪富硒大米,不过是聚土网在各地发展订单农业的成功战例之一。
2017年12月中旬,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公路顺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通往遠方的雾气中。
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榨菜田格外醒目。这一带是烤烟种植区,8月农户收割完烤烟,9月又种榨菜。经过烤烟与榨菜轮种,一年两季生产不间断,大大提高了农田生产率。
在半山腰的转弯处,50岁的村民黄人登站在一片榨菜地旁,朝一辆迎面而来的汽车热情挥手。
汽车里,正坐着聚土网农业技术专家怡继平。
这片面积400多亩的榨菜田,是黄人登从附近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一亩地一年的租金是300元。
彼时,距离榨菜收割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怡继平几乎每周都要来一趟,除了查看长势、预防病虫害和辅导种植户,还要把看到的情况反馈给300公里外的重庆总部。
黄人登种植的榨菜,将提供给聚土网的一大合作方——涪陵榨菜集团。
去年7月,聚土网与涪陵榨菜集团签约,9月又在宜宾等地签约订单农业,发展了2.3万亩榨菜。
黄人登算了一笔账:种植前,聚土网的保底价格是每吨550元。榨菜生长周期是4个月,每亩地成本500元左右,平均产量3-4吨,收入预计能达到2000多元。
…………
用聚土网创始人田靖隆的话来说,聚土网,顾名思义,就是把碎片化的土地“聚集”起来。
经过一个冬天的蓄养,黄人登的榨菜会被送往300公里外的重庆,在加工企业进行切片、风干、腌制,成为享誉全球的美食——重庆榨菜。
殊不知,以前在这美味的榨菜背后,厂商们也曾有难言的痛:
一是产销脱节——榨菜若遇到种植丰年,厂商库存比较有保障,原料价格就随之下降,导致次年农民减少种植面积,从而造成厂商因原料供给不足而提价,到下一年农民又一窝蜂扩产……由此陷入“厂商库存保障弱,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循环。
二是中间商赚取差价——长期以来,重庆榨菜多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为主。农户将榨菜卖给菜贩子,后者再将其卖给企业,经过中间环节“盘剥”,企业和农户都收益微薄。
三是供应不稳定——由于无法把控榨菜的质量,原料来源又不稳定,导致加工企业常常遭遇“无米之炊”的窘境。
针对这些问题,聚土网利用大数据手段,整合自身富集的供需网络资源,让供需双方“网际抱团”。
聚土网通过多年运营,积累了海量的挂牌交易土地信息、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聚土网立足全国,找到了在历史气候、土壤酸碱值等指标方面均能满足榨菜种植条件的备选地区。
其间,聚土网发现,毗邻重庆的四川省级贫困县——宜宾市筠连县,当地党委、政府正全力倡导发展以烟草为主的农业种植业,希望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进一步大数据解析,聚土网发现,从每年9月至来年4月,当地烟田收获之后,土地会有较长时间的闲置。而这个时期,正是榨菜的最佳种植期。
于是,聚土网找到筠连县农业局,道出了在烟田闲置期种植榨菜的打算。
双方一拍即合。
精准地促成产销对接,只是发挥大数据作用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生产环节,大数据的身影同样无处不在。
在筠连县,聚土网与政府合作,推动扶贫项目进农村——像怡继平一样的业务员随即进驻田间地头。
这些业务员都是经验丰富的种植技术人员,监督种植、推广标准化生产、及时发现和帮助农户解决问题,就是他们的工作责任。
“怡继平”们的绩效工资,都与榨菜的产量挂钩。
“以前种地种菜,是‘看天吃饭’,现在是‘知天而作’。”黄人登不由得感叹,科技的力量多么强大。
黄人登的感叹,源自聚土网设计的作物生长模型和病害诊断模型。 作物生长模型,即利用标准生长曲线和现实生长曲线的拟合度,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控;病害诊断模型,则是把病害事实转译成具体的患病概率,并结合条件阈值,确认病害名称,匹配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这两种模型支持下,农作物生长一旦不佳或者患病,系统就会在业务员的手机上自动预警,提示采取应对措施。
在黄人登的300多亩榨菜地里,聚土网还安装了配备摄像头的电子“稻草人”——摄像头每15分钟拍摄一张照片,传感器则记录全天的空气湿度、光照和气压等数据。
不管是怡继平,还是远在重庆的聚土网总部员工,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收到实时照片和数据,了解田间地头的动向。
今年初,随着数十辆大卡车不断往返,榨菜企业获得了优质的原料供应,价格比菜贩子便宜一成以上;筠连全县增收近4000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6000多元。
今年7月的一天,重庆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
聚土网总部办公大厅,一块LED显示屏格外引入注目——各种农产品交易价格不停闪动。大厅一侧的陈列架上,摆满了各种农作物种子。
“为什么想要进入农业?”记者问聚土网副总裁黄祖舸。
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述了聚土网创始人田靖隆的创业故事。
创始人兼总裁田靖隆是一个“持续型创业者”。每逢春节回忠县,他都要到从小生活的村子里走一走。前些年,他明显感受到了变化:200多人的村子里,常年生活的不到20人。随着老人故去,年轻一代“逃离”村庄,土地加速撂荒。
“何不把这些闲置土地集中利用起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又是一年春节,田靖隆萌生了农业创业的想法。
说做就做。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考察了许多农村地区,提出了以大数据为新型农业“架桥”的想法。
2015年4月,聚土網正式上线。
如何打开市场切口?
最开始,聚土网以直营方式打造土地流转平台。
平台从政府或村委会手里拿到地块信息,需要土地的一方看到平台公布的地块信息,可以进行预约,客服联系土地供给方并给土地经纪人派单,然后由聚土网驻地的土地经纪人跟进。
“第一单土地流转生意,就是在田总老家做的。”黄祖舸说。
然而,这样的商业模式很快暴露出弊端——第一,土地流转不像房产,属于低频交易。第二,单纯靠土地流转收取服务费,利润微薄。第三,地块信息靠抓取其他平台二手信息,费时费力。
“实际上,我们是围绕农户,做集约化服务。”黄祖舸介绍,“土地流转只是一个集约化方式,聚土网要做的,是土地集约、订单集约和生产集约。土地碎片化和科技水平低,是农业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只有提供土地集约化服务,才能激活农业大数据的深度价值。”
2016年10月,聚土网土地托管业务上网,定位于“一站式农业产业链服务平台”。
截至2018年9月,聚土网在重庆、北京、四川、山东、安徽等地成立运营中心,业务涉及小麦、水稻等数十个农产品品种,覆盖江苏、新疆等多个省区市。分散的小农户与企业,通过大数据实现了“手拉手”。
与此同时,资本同样看好聚土网的商业模式。
4月24日,聚土网宣布完成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资背景的中以农业产业基金、普超资本领投。而之前,聚土网曾获得中路资本、祥峰投资、曲速创投、众海投资、京东金融等多家机构投资。
…………
聚土网办公大厅的荧幕上,数据不断进行着更新——这不禁引人暇想: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智能化,将继续为传统农业带来怎样的改变?
互联网企业聚土网的展台前,不少人正驻足参观。
让人们好奇的是,这家互联网公司如何运用大数据智能化为传统农业“赋能”?
事实上,聚土网此次参展的,正是为“三农”而“量身定制”的大数据系统。
据聚土网总裁田靖隆介绍,从2015年4月聚土网平台上线,已有3.5亿亩土地挂在聚土网流转,近5万亩已成功签约,1120万亩土地成功托管。
曾经,农业就是“看天吃饭”;如今,凭借大数据智能化技术,聚土网通过制定精准订单、科学种植决策,正推动传统农业向“知天而作”转型。
助农保“畅”——以网络订单对农户生产进行“精确制导”
8月的一天,江苏省泗洪县水稻生产基地。
农民在成片的稻田旁转悠。盯着绿油油的稻田,他们不由露出舒心的微笑。
乡亲们高兴是有原因的——聚土网为其解决了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上各环节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销路。
这批富硒水稻是为一家日本知名大米品牌企业定向种植的。
时间回到今年初。
泗洪县,位于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西岸、淮河中游。泗洪县生产的大米,因富含微量元素“硒”,堪称米中精品。
6月,当地党委、政府为打造泗洪富硒大米品牌,将当地数万亩水稻基地正式交给聚土网“托管”。
土地托管后,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聚土网邀请农业专家对施硒肥技术进行指导,在订单指导下进行精细化管理……依托聚土网庞大的网络营销渠道,当地大米很快吸引到了日本买家。待到稻子成熟,这批飘香的大米将定向供应给日本知名大米品牌企业,对提高泗洪大米地标品牌知名度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除了按照要求种好地,其他事情农户都不用操心。”聚土网副总裁黄祖舸说。
泗洪富硒大米,不过是聚土网在各地发展订单农业的成功战例之一。
2017年12月中旬,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公路顺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通往遠方的雾气中。
道路两旁,绿油油的榨菜田格外醒目。这一带是烤烟种植区,8月农户收割完烤烟,9月又种榨菜。经过烤烟与榨菜轮种,一年两季生产不间断,大大提高了农田生产率。
在半山腰的转弯处,50岁的村民黄人登站在一片榨菜地旁,朝一辆迎面而来的汽车热情挥手。
汽车里,正坐着聚土网农业技术专家怡继平。
这片面积400多亩的榨菜田,是黄人登从附近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一亩地一年的租金是300元。
彼时,距离榨菜收割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怡继平几乎每周都要来一趟,除了查看长势、预防病虫害和辅导种植户,还要把看到的情况反馈给300公里外的重庆总部。
黄人登种植的榨菜,将提供给聚土网的一大合作方——涪陵榨菜集团。
去年7月,聚土网与涪陵榨菜集团签约,9月又在宜宾等地签约订单农业,发展了2.3万亩榨菜。
黄人登算了一笔账:种植前,聚土网的保底价格是每吨550元。榨菜生长周期是4个月,每亩地成本500元左右,平均产量3-4吨,收入预计能达到2000多元。
…………
用聚土网创始人田靖隆的话来说,聚土网,顾名思义,就是把碎片化的土地“聚集”起来。
开源节流——依托网络大数据平台,巧解产品供应不稳定难题
经过一个冬天的蓄养,黄人登的榨菜会被送往300公里外的重庆,在加工企业进行切片、风干、腌制,成为享誉全球的美食——重庆榨菜。
殊不知,以前在这美味的榨菜背后,厂商们也曾有难言的痛:
一是产销脱节——榨菜若遇到种植丰年,厂商库存比较有保障,原料价格就随之下降,导致次年农民减少种植面积,从而造成厂商因原料供给不足而提价,到下一年农民又一窝蜂扩产……由此陷入“厂商库存保障弱,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循环。
二是中间商赚取差价——长期以来,重庆榨菜多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为主。农户将榨菜卖给菜贩子,后者再将其卖给企业,经过中间环节“盘剥”,企业和农户都收益微薄。
三是供应不稳定——由于无法把控榨菜的质量,原料来源又不稳定,导致加工企业常常遭遇“无米之炊”的窘境。
针对这些问题,聚土网利用大数据手段,整合自身富集的供需网络资源,让供需双方“网际抱团”。
聚土网通过多年运营,积累了海量的挂牌交易土地信息、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聚土网立足全国,找到了在历史气候、土壤酸碱值等指标方面均能满足榨菜种植条件的备选地区。
其间,聚土网发现,毗邻重庆的四川省级贫困县——宜宾市筠连县,当地党委、政府正全力倡导发展以烟草为主的农业种植业,希望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进一步大数据解析,聚土网发现,从每年9月至来年4月,当地烟田收获之后,土地会有较长时间的闲置。而这个时期,正是榨菜的最佳种植期。
于是,聚土网找到筠连县农业局,道出了在烟田闲置期种植榨菜的打算。
双方一拍即合。
精准地促成产销对接,只是发挥大数据作用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生产环节,大数据的身影同样无处不在。
在筠连县,聚土网与政府合作,推动扶贫项目进农村——像怡继平一样的业务员随即进驻田间地头。
这些业务员都是经验丰富的种植技术人员,监督种植、推广标准化生产、及时发现和帮助农户解决问题,就是他们的工作责任。
“怡继平”们的绩效工资,都与榨菜的产量挂钩。
“以前种地种菜,是‘看天吃饭’,现在是‘知天而作’。”黄人登不由得感叹,科技的力量多么强大。
黄人登的感叹,源自聚土网设计的作物生长模型和病害诊断模型。 作物生长模型,即利用标准生长曲线和现实生长曲线的拟合度,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控;病害诊断模型,则是把病害事实转译成具体的患病概率,并结合条件阈值,确认病害名称,匹配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这两种模型支持下,农作物生长一旦不佳或者患病,系统就会在业务员的手机上自动预警,提示采取应对措施。
在黄人登的300多亩榨菜地里,聚土网还安装了配备摄像头的电子“稻草人”——摄像头每15分钟拍摄一张照片,传感器则记录全天的空气湿度、光照和气压等数据。
不管是怡继平,还是远在重庆的聚土网总部员工,只要打开手机,就能收到实时照片和数据,了解田间地头的动向。
今年初,随着数十辆大卡车不断往返,榨菜企业获得了优质的原料供应,价格比菜贩子便宜一成以上;筠连全县增收近4000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6000多元。
舞动产业链——整合上中下游,做链条各环节的“朋友”
今年7月的一天,重庆两江新区互联网产业园。
聚土网总部办公大厅,一块LED显示屏格外引入注目——各种农产品交易价格不停闪动。大厅一侧的陈列架上,摆满了各种农作物种子。
“为什么想要进入农业?”记者问聚土网副总裁黄祖舸。
他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述了聚土网创始人田靖隆的创业故事。
创始人兼总裁田靖隆是一个“持续型创业者”。每逢春节回忠县,他都要到从小生活的村子里走一走。前些年,他明显感受到了变化:200多人的村子里,常年生活的不到20人。随着老人故去,年轻一代“逃离”村庄,土地加速撂荒。
“何不把这些闲置土地集中利用起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又是一年春节,田靖隆萌生了农业创业的想法。
说做就做。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考察了许多农村地区,提出了以大数据为新型农业“架桥”的想法。
2015年4月,聚土網正式上线。
如何打开市场切口?
最开始,聚土网以直营方式打造土地流转平台。
平台从政府或村委会手里拿到地块信息,需要土地的一方看到平台公布的地块信息,可以进行预约,客服联系土地供给方并给土地经纪人派单,然后由聚土网驻地的土地经纪人跟进。
“第一单土地流转生意,就是在田总老家做的。”黄祖舸说。
然而,这样的商业模式很快暴露出弊端——第一,土地流转不像房产,属于低频交易。第二,单纯靠土地流转收取服务费,利润微薄。第三,地块信息靠抓取其他平台二手信息,费时费力。
“实际上,我们是围绕农户,做集约化服务。”黄祖舸介绍,“土地流转只是一个集约化方式,聚土网要做的,是土地集约、订单集约和生产集约。土地碎片化和科技水平低,是农业生产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只有提供土地集约化服务,才能激活农业大数据的深度价值。”
2016年10月,聚土网土地托管业务上网,定位于“一站式农业产业链服务平台”。
截至2018年9月,聚土网在重庆、北京、四川、山东、安徽等地成立运营中心,业务涉及小麦、水稻等数十个农产品品种,覆盖江苏、新疆等多个省区市。分散的小农户与企业,通过大数据实现了“手拉手”。
与此同时,资本同样看好聚土网的商业模式。
4月24日,聚土网宣布完成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资背景的中以农业产业基金、普超资本领投。而之前,聚土网曾获得中路资本、祥峰投资、曲速创投、众海投资、京东金融等多家机构投资。
…………
聚土网办公大厅的荧幕上,数据不断进行着更新——这不禁引人暇想:不断发展的大数据智能化,将继续为传统农业带来怎样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