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脑心通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影响。方法:所选对象为2011年7月-2014年2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和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全血低切粘度明相对于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粘度以及血浆粘度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基于常规治疗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可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下肢;脑心通胶囊;深静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209-01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症中,下肢深静脉栓塞比较常见,发病率一般在3%-22%之间,易引起脑卒中病死[1-2]。我院近年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基于常规治疗加用了脑心通胶囊治疗,从治疗结果来看,这种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下面笔者就脑心通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社栓塞的影响进行评价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所选对象为2011年7月-2014年2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检查确诊,全部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将酒精中毒、合并有严重心脏病、急性心肌受损、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出血性疾病、药物过敏、哺乳期妇女以及孕妇等患者排除。随机把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39例患者有20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4±8.4岁,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型,即有18例患者为轻型,有13例患者为中型,有8例患者为重型。观察组39例患者中有17例为男性,有12例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2.5±8.6岁,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型,即有20例患者为轻型,有11例患者为中型,有8例患者为重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即予以神经保护、抗凝、康复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所用药物由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所生产,其国药准字为Z20025001,规格为0.4g,采取口服,每次1-2粒,每日三次。两组均治疗三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全血低切粘度)和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下肢深静脉栓塞通过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皮温升高、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变深且下肢疼痛[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實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如表1,通过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粘度以及血浆粘度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7.7%(3/39),对照组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25.6%(10/39),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3 讨论
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其中血液流变学主要包含血液变形性以及流动性,血液黏稠度可反映出血液流动正常情况,其为连接脑卒中和血液流变学的一个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引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一个重要因素[4-5]。本次研究选取了2011年7月-2014年2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了病例数各为3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该药由水蛭、黄芪、地龙、丹参、全蝎、当归、没药、川芎、红花以及乳香等中药所构成,具有化瘀通络以及益气活血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药理研究发现,该药可减少因脑缺血所引起的各种病理改变,比如脑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或者脑水肿,使脑血流量有效提高,降低阻力,有利于脑组织供血恢复和增加,使血栓形成得以延缓。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粘度以及血浆粘度明显比对照组低,且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由此可见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经血液流变学的合理调节,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方芳,韩江莉.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预防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769-772.
[2] 李伟,刘鸣,宋允章等.代谢综合征与急性非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9):2759-2763.
[3] 洪涛.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5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0):144-145.
[4] 阴大伟,李小鹰.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6):523-526.
[5] 常红,王晓娟,戴红等.脑卒中合并肺栓塞的防治和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4):2963-2964.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下肢;脑心通胶囊;深静脉栓塞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1-0209-01
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症中,下肢深静脉栓塞比较常见,发病率一般在3%-22%之间,易引起脑卒中病死[1-2]。我院近年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基于常规治疗加用了脑心通胶囊治疗,从治疗结果来看,这种治疗方法可有效减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下面笔者就脑心通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社栓塞的影响进行评价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所选对象为2011年7月-2014年2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MRI检查确诊,全部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已将酒精中毒、合并有严重心脏病、急性心肌受损、心律失常、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出血性疾病、药物过敏、哺乳期妇女以及孕妇等患者排除。随机把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对照组39例患者有20例为男性,19例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3.4±8.4岁,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型,即有18例患者为轻型,有13例患者为中型,有8例患者为重型。观察组39例患者中有17例为男性,有12例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62.5±8.6岁,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分型,即有20例患者为轻型,有11例患者为中型,有8例患者为重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即予以神经保护、抗凝、康复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等。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治疗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所用药物由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所生产,其国药准字为Z20025001,规格为0.4g,采取口服,每次1-2粒,每日三次。两组均治疗三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全血低切粘度)和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下肢深静脉栓塞通过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皮温升高、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变深且下肢疼痛[3]。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實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如表1,通过分析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粘度以及血浆粘度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7.7%(3/39),对照组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为25.6%(10/39),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3 讨论
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其中血液流变学主要包含血液变形性以及流动性,血液黏稠度可反映出血液流动正常情况,其为连接脑卒中和血液流变学的一个重要纽带,同时也是引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一个重要因素[4-5]。本次研究选取了2011年7月-2014年2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7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了病例数各为3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常规治疗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该药由水蛭、黄芪、地龙、丹参、全蝎、当归、没药、川芎、红花以及乳香等中药所构成,具有化瘀通络以及益气活血作用,在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经药理研究发现,该药可减少因脑缺血所引起的各种病理改变,比如脑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或者脑水肿,使脑血流量有效提高,降低阻力,有利于脑组织供血恢复和增加,使血栓形成得以延缓。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全血高切粘度以及血浆粘度明显比对照组低,且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由此可见应用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经血液流变学的合理调节,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方芳,韩江莉.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预防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769-772.
[2] 李伟,刘鸣,宋允章等.代谢综合征与急性非栓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9):2759-2763.
[3] 洪涛.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52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0):144-145.
[4] 阴大伟,李小鹰.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药物治疗新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6):523-526.
[5] 常红,王晓娟,戴红等.脑卒中合并肺栓塞的防治和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4):2963-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