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定义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创业、择业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马新建,2003)。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帕认为,“职业生涯”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是从青春期到退休后各种有报酬和无报酬职位的综合,包括工作者、休闲者、公民和父母等各种角色。依据萨帕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高职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价值、机会以及现实状况,对职业做出试探性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职业选择的范围会逐步缩小,但由于对自身能力和未来学习与就业机会的不确定,此阶段的职业选择在以后并不一定会被采用。由此可以认为,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是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强调个人职业生涯从低到高的层级递进过程,注重个人的成长发展空间。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表现为,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分析,结合职业理想和对职业生涯的预期,在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帮助下,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1.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职业生涯很多部分是代表个人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而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这对职业的选择以及大学生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利于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并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职业岗位的努力中,职业生涯规划可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
3.利于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注重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
4.利于认清形势,准确定位
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
5.提升职业品质,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这种观念如果早引入,可以引发学生对职业与未来的思考。
6.利于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满意度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卢红梅,2005)。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就业的必经阶段,也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1.结合社会需求
高职生学习的目标就是就业,即自主创业与择业。就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需求制约,如果知识与观念、能力脱离社会需要,将很难被社会接纳。高职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看清现实社会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张立志,2006)
2.结合所学专业
专业匹配,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之一。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就业领域,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求职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势必要付出转换成本,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因此,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了解专业、分析专业,强化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专业特色和能力要求为方向,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力争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
3.结合个人特点
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模仿、照搬,一定要结合个人的特点。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要求不一样,别人适合的职业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能盲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要与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及个人能力特长等相结合。个性倾向包括需求、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与性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测评,认清自己、明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
4.连续性原则
首先要保持大学3年目标的连续性,期间也许会对目标做一些调整,但不能过于频繁。毕业后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也应保持与大学期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目标能对学习和工作产生激励作用,而激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职业上的突出成绩。目标如果不具有连续性,将会使某些学习变得徒劳,从而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5.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职业生涯设计的制定也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职业发展方向也要不断重新定位,实现的路径和手段也要重新选择。
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学生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还不多。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尤其是一些高等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有些学校虽有尝试,但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此外,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走入社会后才需要做的一件事。这些都反映出部分高校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重要性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普及。
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赵颂平,2003)。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将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2.测评工具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自我认识和分析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自我认识首先可以通测评来实现,目前测评题非常多,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对大学生不适用;有些是非专业人员开发的,测评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现有工具中并不少见。例如,一道考察被测人员团队精神的测评题“你能否与团队中的其他人员进行较好的交流?”被选项:A是,B否。像这种题目,存在明显的社会称许性,对测评者有暗示作用,不符合心理测验的要求。再看这样一道题“你平时经常交流或者联系的朋友有多少人?”A1~2人,B3~6人,C4~9人,D10人以上。这道题同样考察团队精神,但其测评目的不易让被测者觉察,有效避免称许性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专业。
3.学校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还没有建立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而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高考志愿的选择由家长做主,很少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这对于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保障;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还没有建立;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组织;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其综合素质与创业、择业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大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合理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马新建,2003)。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萨帕认为,“职业生涯”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是从青春期到退休后各种有报酬和无报酬职位的综合,包括工作者、休闲者、公民和父母等各种角色。依据萨帕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高职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能力、价值、机会以及现实状况,对职业做出试探性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提升,职业选择的范围会逐步缩小,但由于对自身能力和未来学习与就业机会的不确定,此阶段的职业选择在以后并不一定会被采用。由此可以认为,职业生涯发展的本质是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强调个人职业生涯从低到高的层级递进过程,注重个人的成长发展空间。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表现为,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分析,结合职业理想和对职业生涯的预期,在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帮助下,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1.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职业生涯很多部分是代表个人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而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这对职业的选择以及大学生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利于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
在学生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并能满足自身需求的职业岗位的努力中,职业生涯规划可为其提供有效的帮助。
3.利于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既注重发展学生完善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
4.利于认清形势,准确定位
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涯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
5.提升职业品质,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这种观念如果早引入,可以引发学生对职业与未来的思考。
6.利于实现“人职匹配”,提高就业满意度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卢红梅,2005)。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每一个大学生就业的必经阶段,也是每一个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
1.结合社会需求
高职生学习的目标就是就业,即自主创业与择业。就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需求制约,如果知识与观念、能力脱离社会需要,将很难被社会接纳。高职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看清现实社会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做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张立志,2006)
2.结合所学专业
专业匹配,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之一。每个专业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就业领域,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求职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势必要付出转换成本,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因此,高职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了解专业、分析专业,强化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专业特色和能力要求为方向,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力争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
3.结合个人特点
职业生涯设计不能模仿、照搬,一定要结合个人的特点。不同的职业对人的要求不一样,别人适合的职业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能盲从。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要与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及个人能力特长等相结合。个性倾向包括需求、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与性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测评,认清自己、明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标。
4.连续性原则
首先要保持大学3年目标的连续性,期间也许会对目标做一些调整,但不能过于频繁。毕业后职业生涯设计的目标也应保持与大学期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目标能对学习和工作产生激励作用,而激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职业上的突出成绩。目标如果不具有连续性,将会使某些学习变得徒劳,从而难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5.动态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职业生涯设计的制定也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随着环境和自身的变化,职业发展方向也要不断重新定位,实现的路径和手段也要重新选择。
四、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学生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真正普及的还不多。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开展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尤其是一些高等专科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有些学校虽有尝试,但也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此外,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过早,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走入社会后才需要做的一件事。这些都反映出部分高校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重要性向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普及。
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赵颂平,2003)。不少大学生选择以考取学位和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考研和考博来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职业目标;还有些大学生“为保险起见”准备了四条以上的发展路径,但这些路径的结果悬殊较大,也缺乏内在联系,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的犹豫不决,将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2.测评工具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自我认识和分析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自我认识首先可以通测评来实现,目前测评题非常多,但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测评工具是针对社会群体开发的,对大学生不适用;有些是非专业人员开发的,测评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现有工具中并不少见。例如,一道考察被测人员团队精神的测评题“你能否与团队中的其他人员进行较好的交流?”被选项:A是,B否。像这种题目,存在明显的社会称许性,对测评者有暗示作用,不符合心理测验的要求。再看这样一道题“你平时经常交流或者联系的朋友有多少人?”A1~2人,B3~6人,C4~9人,D10人以上。这道题同样考察团队精神,但其测评目的不易让被测者觉察,有效避免称许性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专业。
3.学校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还没有建立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而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例如,高考志愿的选择由家长做主,很少考虑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较大。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这对于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保障;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还没有建立;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组织;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