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99.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3-000-01
摘要自古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只有土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了,农民才能安居乐业,农业才能稳步发展,农村才能繁荣昌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重大战略举措,其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繁荣与否,甚至关乎到中国经济的前途命运。
关键词经营权流转社会保障土地确权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把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者经济组织。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明确规定,在不违反规划的前提下,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从此,土地经营权流转便在全国范围推广,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对于土地流转的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引起重视,文章就土地流转经营权流转中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在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位的中国,土地无疑是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和生命一样重要。尽管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群体,中国农村出现的“空巢”局面。但是,农民工这一群体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养老,到那个时候,土地的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便凸显出来。并且,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物价的不断上涨,即使当前土地对农民的实质性保障作用越来越小,但是心理上的保障作用却是愈发的增强。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由此也导致土地流转问题矛盾重重。
(二)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流转操作混乱
1.产权的不明晰造成土地流转市场交易体系构建滞后
土地流转交易程序十分不规范,交易信息不灵通,土地流转盘不“活”,很多土地流转交易靠的竟是农户之间的“口头协议”,留下许多土地纠纷隐患。同时,还造成了土地交易价格和土地实际价格相差甚远,最终导致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2.强制性土地流转,引发群体性事件
为了政绩,部分地方官员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在土地流转中谋取非法收入。村组织也时常借集体的名义强制土地流转。这些做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容易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土地流转后土地用途监管不到位
1.“偷梁换柱”——把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许多经济组织和个人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耕地使用权后,便私自改变了土地用途,把原本的农业用地转作他用,这种做法严重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2.“擦边球”——替换农作物
目前,还出现一种比较隐秘的违规操作:替换农作物。众所周知,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远高于传统粮食种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把原种植粮食的耕地转变为蔬菜大棚、经济作物种植园。这种做法短期看不到明显危害,但耕地的持续减少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导致粮食价格持续走高。
三、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社保和提高补偿双管齐下,提高农户积极性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是农村一切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是,社会保障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因此,除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还应规定每亩土地流转应补偿的最低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把补偿标准和市场挂钩,维护农户利益,提高农户积极性。
(二)还权赋能,形成“政府搭台,各方唱戏”的土地流转格局
1.土地确权,明晰产权
目前,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次确权中央要求“全覆盖”,这有利于理顺当前农村模糊的产权关系。
2.大力构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
政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有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当中介的作用,为农户和经济组织提供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把土地流转和市场挂钩。并且,农民必须是土地流转的主角,要切实做到流转目的为农民,流转主体是农民,流转收益归农民。
(三)完善立法,加强监管,严于惩处
在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加快的同时,也应加快土地流转的立法步伐,让各方在参与土地流转中可以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一定要把各种违法违规操作扼杀于摇篮之中。
三、结语
土地流转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生产力,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其实施的结果是坑农害农还是造福人民,关键在于政府政策的恰当与否。因此,国家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是既要循序渐进,也要大胆尝试,在摸索中前行,在坚持中收获胜利。
参考文献:
[1]赵静.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知识经济.2009.12.
[2]武善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与完善.韶关学院学报.2010.04.
[3]耿志力.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农业经济.2010.03.
摘要自古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只有土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了,农民才能安居乐业,农业才能稳步发展,农村才能繁荣昌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重大战略举措,其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繁荣与否,甚至关乎到中国经济的前途命运。
关键词经营权流转社会保障土地确权
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户把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者经济组织。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其中明确规定,在不违反规划的前提下,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从此,土地经营权流转便在全国范围推广,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对于土地流转的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应该引起重视,文章就土地流转经营权流转中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
在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位的中国,土地无疑是农民生活的最后保障,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和生命一样重要。尽管目前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群体,中国农村出现的“空巢”局面。但是,农民工这一群体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养老,到那个时候,土地的对于农民的保障作用便凸显出来。并且,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物价的不断上涨,即使当前土地对农民的实质性保障作用越来越小,但是心理上的保障作用却是愈发的增强。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由此也导致土地流转问题矛盾重重。
(二)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土地流转操作混乱
1.产权的不明晰造成土地流转市场交易体系构建滞后
土地流转交易程序十分不规范,交易信息不灵通,土地流转盘不“活”,很多土地流转交易靠的竟是农户之间的“口头协议”,留下许多土地纠纷隐患。同时,还造成了土地交易价格和土地实际价格相差甚远,最终导致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
2.强制性土地流转,引发群体性事件
为了政绩,部分地方官员利用职权徇私舞弊,在土地流转中谋取非法收入。村组织也时常借集体的名义强制土地流转。这些做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容易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三)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土地流转后土地用途监管不到位
1.“偷梁换柱”——把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由于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许多经济组织和个人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耕地使用权后,便私自改变了土地用途,把原本的农业用地转作他用,这种做法严重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
2.“擦边球”——替换农作物
目前,还出现一种比较隐秘的违规操作:替换农作物。众所周知,种植经济作物的收益远高于传统粮食种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把原种植粮食的耕地转变为蔬菜大棚、经济作物种植园。这种做法短期看不到明显危害,但耕地的持续减少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导致粮食价格持续走高。
三、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社保和提高补偿双管齐下,提高农户积极性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是农村一切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是,社会保障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因此,除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还应规定每亩土地流转应补偿的最低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把补偿标准和市场挂钩,维护农户利益,提高农户积极性。
(二)还权赋能,形成“政府搭台,各方唱戏”的土地流转格局
1.土地确权,明晰产权
目前,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这次确权中央要求“全覆盖”,这有利于理顺当前农村模糊的产权关系。
2.大力构建土地流转交易平台
政府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有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当中介的作用,为农户和经济组织提供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把土地流转和市场挂钩。并且,农民必须是土地流转的主角,要切实做到流转目的为农民,流转主体是农民,流转收益归农民。
(三)完善立法,加强监管,严于惩处
在土地流转体制改革加快的同时,也应加快土地流转的立法步伐,让各方在参与土地流转中可以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监管,加大打击力度,一定要把各种违法违规操作扼杀于摇篮之中。
三、结语
土地流转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生产力,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其实施的结果是坑农害农还是造福人民,关键在于政府政策的恰当与否。因此,国家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是既要循序渐进,也要大胆尝试,在摸索中前行,在坚持中收获胜利。
参考文献:
[1]赵静.关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知识经济.2009.12.
[2]武善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与完善.韶关学院学报.2010.04.
[3]耿志力.关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农业经济.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