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词24个字,立足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回答了我们所要确立的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我国特色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从严管党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需要国家战略通盘考虑,也需要社会全体共同遵守,但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公民个体的自觉自为,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久久为功,臻于至善。
一、从“体”的层面,把握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一道“人生考题”。我国从古至今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包含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理想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者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态度和看法。沿袭这个思想方法,中央站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高度,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执政谋略智慧和宏大宽广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整体,这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能够自然而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认同;面向光明未来是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境界,从更高层面引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其吸引力、感召力不言而喻。说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完整回答了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等问题。
二、从“知”的层面,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人的成长,必定经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浸染就应该贯穿整个成长过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源头”。家庭的教育和引导,对一个人价值观的认知、形成至关重要。家是情感的港湾,也是教育的摇篮。新加坡就曾推行一项政策鼓励三代同堂和照顾父母老人:凡有意和父母或子女三代同堂的家庭在申请组屋时可获优先分配,有意和父母或子女们就近居住的,政府也拨出专款资助他们购买组屋等。家庭的巩固、美满和幸福,对于维护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家风家教、代代相传。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堂”。教育系统作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主渠道、主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仍以新加坡为例,1991年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白皮书》颁布后,中小学德育课设置就围绕《白皮书》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合作意识和宽容意识,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想特点,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分开,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也应如此,做好学校德育教育的顶层设计,稳步实施、深入心灵。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阔天地”。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家校走向社会,融入到社会这个广阔洪流,才能真正知晓实质、明白真理。一方面,发挥好宣传舆论的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营造全社会良好的道德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每个公民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果的受益者,积极开展“精神文明月”“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红歌会”“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等,在具体的活动中提升大家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三、从“行”的层面,做到自律、他律、法律“三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要体现在公民行为上,也就是做什么、怎么做。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离不开自觉践行、他人督行、法治保行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自律是根本。践行,是心中有目标、脚下有路径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导向性、时代性和共识性,这些都决定了践行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只有充分发挥自律的作用,才能更加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更加理性扎实、富有成效。他律是手段。建立完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共识,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要给予奖励,并建立健全鼓励、支持、帮扶“好人”机制,使当好人、做好事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负向约束机制,对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批判,并将这些行为列入本单位或部门的考核,计入个人档案,并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法律是保障。“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靠保证和实现路径。受历史传统和观念的影响,当前普遍存在立法不科学、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公民法律意识淡漠、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足等问题,這些都是要着力改变的。只有大力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真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守法的人得利,让犯法的人受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切实可行。
一、从“体”的层面,把握国家、社会、个人“三位一体”。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千百年来一道“人生考题”。我国从古至今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包含了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理想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为一切言论行动的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体现了共产主义者对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态度和看法。沿袭这个思想方法,中央站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高度,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彰显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执政谋略智慧和宏大宽广视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整体,这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能够自然而然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所认同;面向光明未来是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野和境界,从更高层面引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其吸引力、感召力不言而喻。说到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完整回答了我们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等问题。
二、从“知”的层面,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人的成长,必定经历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浸染就应该贯穿整个成长过程,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源头”。家庭的教育和引导,对一个人价值观的认知、形成至关重要。家是情感的港湾,也是教育的摇篮。新加坡就曾推行一项政策鼓励三代同堂和照顾父母老人:凡有意和父母或子女三代同堂的家庭在申请组屋时可获优先分配,有意和父母或子女们就近居住的,政府也拨出专款资助他们购买组屋等。家庭的巩固、美满和幸福,对于维护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另一方面,家风家教、代代相传。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堂”。教育系统作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主渠道、主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仍以新加坡为例,1991年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白皮书》颁布后,中小学德育课设置就围绕《白皮书》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合作意识和宽容意识,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生理和思想特点,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分开,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也应如此,做好学校德育教育的顶层设计,稳步实施、深入心灵。社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广阔天地”。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家校走向社会,融入到社会这个广阔洪流,才能真正知晓实质、明白真理。一方面,发挥好宣传舆论的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批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营造全社会良好的道德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每个公民既是核心价值观建设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核心价值观建设成果的受益者,积极开展“精神文明月”“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红歌会”“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等,在具体的活动中提升大家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三、从“行”的层面,做到自律、他律、法律“三位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要体现在公民行为上,也就是做什么、怎么做。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离不开自觉践行、他人督行、法治保行三方面的共同作用。自律是根本。践行,是心中有目标、脚下有路径的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导向性、时代性和共识性,这些都决定了践行主体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只有充分发挥自律的作用,才能更加明辨是非、坚定信念,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活动更加理性扎实、富有成效。他律是手段。建立完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好人有好报”的社会共识,对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要给予奖励,并建立健全鼓励、支持、帮扶“好人”机制,使当好人、做好事逐渐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制度。另一方面,建立负向约束机制,对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批判,并将这些行为列入本单位或部门的考核,计入个人档案,并作为评优、晋升的重要依据。法律是保障。“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靠保证和实现路径。受历史传统和观念的影响,当前普遍存在立法不科学、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公民法律意识淡漠、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足等问题,這些都是要着力改变的。只有大力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真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让守法的人得利,让犯法的人受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