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锐小说《老马》的死亡叙事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o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牙科门诊日记》到《老马》,作家孔锐的创作体裁从散文随笔过渡到长篇小说,实现了在艺术上和灵魂上的双重飞跃。作者在小说中进行了大量的死亡描写,通过死亡思考生命的意义,从多个角度透视死亡,剖析死亡背后存在的人性光辉和传统观念。孔锐对于死亡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余华的《活着》,二者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差异。
  关键词:《老马》 活着 死亡叙事
  从2016年到2020年,在短短五年时间里,江苏作家孔锐先后出版了《牙科门诊日记》 《你是爬上我额头的藤蔓:窗内窗外都有阳光》《老马》等作品。特别是在2019年新出版的长篇小说《老马》中,孔锐不仅实现了自我在艺术上的又一次突破,即从散文随笔到长篇小说,而且也实现了自我灵魂的又一次升华,即从人间冷暖到对生死存亡的思考。
  《老马》作为孔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创作过程中,深受余华《活着》的影响,从最初的四十万字缩减到现在的20万字,数易其稿最终得以完成。作者在小说中进行了大量的死亡描写,但又有所突破。
  一、“向死而生”的叙事主题
  在《老马》中,孔锐通过大量的死亡描写来展示个体在动荡年代对生命的执着与期待,通过对死亡的描写来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小说中共有八处死亡描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经历磨难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而丧失生命,例如温州王跳楼自杀失去生命,一类是濒临绝境面对死亡时的种种思考,例如陈兴伟在黑暗中与狼搏斗幸存后对生命的认识。
  艾温·辛格在《我们的困惑》中谈道:“死亡之所以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无非是因为它加入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究。关于死亡的一切思考,都反映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a孔锐死亡描写的意蕴所指,与艾温·辛格关于死亡与生命的论述不谋而合。孔锐在小说中,通过一次次的死亡描写来展现主人公老马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探索,这种探索,是通过老马的自我叙述完成的。作为一名下乡知青,他惋惜王小多因无知和愚昧而自杀;作为一名军人,他看到年轻的战士因意外丧失生命而感慨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作为一名讨债者,老马发出由衷的感慨:“钱哪有命重要?”作为一名还债人,老马不止一次想过自杀,但他最终意识到生命应属于更多需要他的人,人不能如此自私,自己两眼一闭是可以一了百了,清净了。可自己的父母怎么办?患病的妻子怎么办?未成年的女儿怎么办?只有活着才有希望!坚强地活着——此时是这个男人最大的胜利!从目睹他人死亡,到自身亲历死亡,从单纯探讨生命本体的特性,到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老马对于死亡和生命的认识是在不断加深的。
  与此同时,孔锐在小说中极少叙述死亡带给人的恐惧,而是展现人在经历死亡后,依旧保持对“生”的乐观积极。面对一次次的死亡,老马依旧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这与余华的《活着》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活着》中的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周围的人相继离他而去,而他依旧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在苦难中坚强地“活着”,与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老马和福贵一次次地面对死亡,在死亡中领悟“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体验生命的魅力与顽强,在死亡中建立起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因为经历过死亡,才更彰显出生命的力量。但二者又有所不同,一方面,孔锐在小说中加入了哈姆莱特式的死亡徘徊,“是生存还是毁灭?”老马的积极乐观是在生存与毁灭的犹豫中逐步形成的。《活着》中的福贵虽然在输光田地后也想过去死,但多是一种赌气行为,二者有着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孔锐在小说中肯定了死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想死的人一定是勇敢的人,他让我刮目相看”b,死亡“需要的是勇气和胆量,更需要的是对死亡的深刻理解和接受”c。作家并未因为小说主人公老马对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就否定死亡的价值。
  二、多叙事角度书写死亡
  《老马》中的死亡书写从多个角度展开,首先是“外倾式的死亡叙事”,孔锐“采用外摄像聚焦,作者尽量避免代替故事叙事人出场,有意在死亡叙事上不倾注任何感情色彩,从而达到一种客观真实的效果”d。 老马在苏联讨债时反复询问自己到底要不要跳楼,跳楼是否能够一了百了,他特别强调“我是一个怕死的人”。由此可以看出,老马面对死亡有所畏惧,这种畏惧来源于他对生命的渴望,他想死而又不敢死,他劝温州王要积极活下去,可是却没有足够的理由说服温州王放弃死亡的念头。老马从苏联回国后,又去了日本打工,在日本因找不到工作,又一次萌生了死的念头,然而在准备跳桥时,看清了死亡的真面目,“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必须要活下去……这样才对得起良心”e。这其中,作为故事叙述者的“我”从未出现,读者完全沉浸在老马与死亡的斗争中,可以通过老马个人的死亡体验,冷静思考老马面对死亡时的本真话语,思考“活着”的意义,从侧面突出生的不易,肯定老马努力活下去的勇气。余华的《活着》同样采取了“外倾式的死亡叙事”,福贵向民间采风人“我”讲述他一生中經历的死亡:父亲被气死,母亲和妻子病死,女儿、儿子失血而死……在此期间,作为故事叙述者的民间采风人从未出现,余华有意在作品的死亡描写中不增添任何情感色彩,从而达到一种客观冷静的效果。有如庄子所说的“劳我以生,息我已死”,这是一种对待死亡的达观。
  但是,《老马》和《活着》的死亡叙事聚焦点不同:《老马》侧重描写自杀,而且这种自杀行为具有失调性和传染性,失调性自杀指“突然遭遇重大变故导致人们稳定的社会关系遭到了破坏,如亲人去世、失恋、失业等,这是精神无法承受巨大压力、无法自我调节而进行的自杀”f。传染性自杀指的是因一些自杀事件而使得社会上的自杀行为变多。《老马》中温州王的自杀行为同时具有了失调型和传染性。温州王因欠下百万巨债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且无法排遣,每天生活在痛苦与煎熬中。温州王回忆着自己患急性阑尾炎时,亲自把他驮到二十里以外公社卫生院、生儿子时难产大出血差点送命的老婆:“马哥,我死了,我的债也会消失吗?”当有了这个想法后,更加剧了温州王死的念头。而造成温州王跳楼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纠纷大楼内每晚的跳楼事件,这些跳楼之人为了摆脱无望的追债生活,为了不给家人增添麻烦,选择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自杀行为逐步摧垮了温州王的心理防线,使得温州王最终也走上了自杀的道路。而《活着》中的死亡书写,大多是苦难造成的,并非自杀,小说主要描写坚强生活在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因生老病痛或者是意外死亡。例如福贵的妻子因软骨病得不到好的救治死去,儿子女儿凤霞因生产死在产床上,女婿二喜因工地事故被石板压死,在与苦难的抗争中离去。
其他文献
摘 要: “立志”是王阳明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在心学体系建立后,王阳明不但在“致良知”学说的基础上展开对“立志”的艺术性阐述,更在“立志诗”中极言“立志”的实践性品格,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境强调“立志”需“知行合一”;同时,其“立志诗”追求精神人格的超越之境,以求达到心理圆融,乃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关键词:王阳明 “立志诗” 实践性品格 超越之境  王阳明的诗歌不但是其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更记录了
摘 要:本文从“地坛”这一意象出发,分析史铁生在地坛中关于生命的思考,母爱的思念、自我命运的救赎和人类根本困境的拯救。对史铁生来说,地坛是生命永恒的见证,是母爱深邃的见证,是精神成长的见证。  关键词:《我与地坛》 地坛 生命 精神救赎  《我与地坛》是一篇抒情、叙事、哲理融为一体的散文。全文通过史铁生在地坛的所见所思所感展开脉络,自从残疾的史铁生与荒芜的地坛宿命般的相遇,他的心魂便再也没长久地离
摘 要: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生动展现农村传统文化的同时,更为我们刻画了诸多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本文着重通过对《白鹿原》主人公白嘉轩的形象分析,从白嘉轩的父子观、女性观,以及人生观入手,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揭示出白嘉轩这一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客观而又具体地展示了这一人物所折射出的深厚而凝重的文化意蕴与内涵。  关键词:白嘉轩 父子观 女性观
摘 要: 《文心雕龙》 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其中所包含的创作理论,对如今的高中作文教学仍具有十分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因此,笔者将深入挖掘《文心雕龙》 创作理论,从中寻找出可以指導高中作文教学的方法,以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文心雕龙 高中作文 教学启示  一直以来,高中作文教学都深受应试教育束缚。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但
摘 要: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价值观。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是指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尤其是政府、企业和学校。高职院校是培育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培养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匠精神培育 制度体系 建议  培养大批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所在。实现我
摘要:《茅盾研究年鉴( 2014-2015)》是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与浙江省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编撰的“茅盾研究丛书”之一,是继《茅盾研究年鉴( 2012-2013)》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文献。《茅盾研究年鉴(2014-20,15)》共分为五编,即茅盾研究大事记;重要论文;论著评价;茅盾文学奖研究以及论文索引,对2014年到2015年间关于茅盾研究的重要文献的全面梳理,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非常
摘 要: 《哪吒闹海》与《哪吒之魔童降世》这两部国产动漫电影都源于古代神话《封神榜》故事,但是处于不同时代的文本改写,有着深层的差异性。本文从文本结构、主体重构、文本改编的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意识到不同时代的意识形态、文化转向、隐形社会问题对文本改编存在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哪吒 文本 差异性  一、引言  當今“国漫崛起”已成为国产动画电影追求高票房背后的隐形目标,近期崛起的产
摘 要:《高加索俘虏》是俄罗斯作家马卡宁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短篇小说。作家通过一名普通士兵的精神历程反思高加索战争的现代困境,表现出独特而精湛的叙事艺术。小说主题设置双向互文情节布局多元呼应,多重视角交叉融合,隐喻和意象规律再现,为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文本阐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高加索俘虏》 战争 叙事  弗·谢·马卡宁(В.С. Макани,1937—2017)是俄罗斯后现实主
摘 要:《百家讲坛》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大力传播传统文化,从小视角切入大主题,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为更好地为观众服务,《百家讲坛》坚持经典与当代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制作思路。  关键词:《百家讲坛》 中国故事 传统文化 制作思路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五千多年,从未中断,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历史也
摘 要:《白鹿原》是陈忠实倾注一生心血的皇皇巨作。《白鹿原》影视改编的成与败,得与失众说纷纭。本文将从思想主旨、删改添加两个方面剖析电影《白鹿原》,分析文学文本与影视呈现的差异,以期获得可借鉴的改编经验。  关键词:跨媒介叙事 改编 合理删改  《白鹿原》扉页有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烨在解读题记时指出:“陈忠实是把白鹿原作为近现代历史替嬗演变的一个舞台,以白、鹿两家人各自的命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