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了三十多年课的教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观摩课,课后有人问他:“您花了多少时间准备了这堂课?”他笑着回答:“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其实,现场准备只花了15分钟。”
1 深入了解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
苏联教育家鲁斯卡娅指出:“最要紧的是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总是很了解的。”
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都依赖于对学生及其学习状况的了解,了解学生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根,是有效教学的切入点,新课程也提出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并逐步被广大教师所理解、接受和践行,再者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教师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师工作的独特性就在于他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有头脑、有个性的青少年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必须亲近、了解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越的主观条件,又熟悉客观对象,才能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学习前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和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及学习的准备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现实起点和潜在起点,找到教学的需求和教学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力的概念和牛顿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难以树立的概念:“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尽管可以把牛顿定律背的烂熟,但一分析具体问题就把定律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自幼就见到许多力学现象,在他们知识面狭窄、思维能力较差的时期,不可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前已从一些常见的力学现象中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错误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表现得非常顽固,成为力的概念和牛顿定律教学的重大障碍。
另一方面要努力的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时尚(比如学生“染头发、吃薯条、看动漫、用芯片、做Funs”等),努力地适应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目中有人”,进而“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成效。
2 准确把握“新课程”、“新课标”
物理课程标准是关于物理教学的一般性、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离教师实际工作最近的课程理论体系,是物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前对教学的设计就是要解决好如何“以标施教”、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的问题。
现在中学物理的教材、教参变化都很快,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对其有深深的了解,对于变革后的新课程要明确其新在何处?要知道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有哪些?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怎样?而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新中、高考的模式设置又有怎样的调整?对于新课程课程标准、新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等都应该是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必须了解、知道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眼全局、明确方向,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钻研课程标准,熟悉物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熟悉物理课程的内容标准,从而在全面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了解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4)是:“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具体可以解读为: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数学公式的简洁、准确等特点,感受数学公式的奇妙,体会数学公式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能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图象的直观、生动等特点,体会数学图象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感受“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领悟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物理问题。
3 根据教科书并结合实际。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显然,教学内容与教科书内容是有区别的:教科书内容是在知识经过教育处理后转化而来的,它虽然包含了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是编者赋予的,具有统一的社会文化工具角色和品质,而教学内容则是教科书基础上的教师个性化、学生指向化和环境适切化等的整合结果,应该具有远远大于教科书内容的文化含量,所以,一方面分析教学内容离不开教科书,即分析教学内容应源于教科书;另一方面,分析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教科书,即分析教学内容应高于教科书,要重点突出教科书内容、学生、教师和环境等资源因素的整合。
在分析教科书时,一般要采取通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办法,在宏观上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在微观上抓住教科书的“四点”,以便最终在“四项注意”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
第一、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教科书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是物理知识的组成、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物理知识主要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理论、物理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物理知识应用等,只有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体系,把“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办”的知识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才可能让学生在“是什么”的知识方面打好基础的同时,在“为什么”的知识的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怎么办”的知识的学习中学会应用。
第二、抓住教科书的“四点”,教科书的“四点”即:重点、难点、关键点和价值点,所谓重点,就是地位重要、应用广泛,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的知识,难点就是教科书的主要障碍,就是难教、难学之处,而关键点则是教科书的要害部位,即主要矛盾方面(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就是关键点),所谓价值点,就是教科书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控制变量能力的体现等),就是教科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陶冶情感、形成态度、提升价值观等的内容(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科学的态度,对近代科学乃至人类认识发展所作的贡献等)。
第三、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四项注意”,一是体现打好基础的同时兼顾差异,即要在重视物理基础知识、重视物理基础实验及实践活动的同时为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要联系实际、突出STS思想,即选择教学内容要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生活和生产实例为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意识;三是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即要重视科学方法、探究学习及科学史内容的选择;四是注意教学
1 深入了解学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
苏联教育家鲁斯卡娅指出:“最要紧的是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学生,优秀的教师对自己的学生总是很了解的。”
不论是教材的编写,还是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都依赖于对学生及其学习状况的了解,了解学生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根,是有效教学的切入点,新课程也提出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学生、关注学生、适应学生学习的要求,并逐步被广大教师所理解、接受和践行,再者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教师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师工作的独特性就在于他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有头脑、有个性的青少年学生,因此,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且必须亲近、了解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越的主观条件,又熟悉客观对象,才能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在学习前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和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及学习的准备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的现实起点和潜在起点,找到教学的需求和教学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力的概念和牛顿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难以树立的概念:“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尽管可以把牛顿定律背的烂熟,但一分析具体问题就把定律忘得干干净净,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自幼就见到许多力学现象,在他们知识面狭窄、思维能力较差的时期,不可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几乎所有的学生在进入中学以前已从一些常见的力学现象中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种错误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强化,因而表现得非常顽固,成为力的概念和牛顿定律教学的重大障碍。
另一方面要努力的了解并理解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时尚(比如学生“染头发、吃薯条、看动漫、用芯片、做Funs”等),努力地适应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目中有人”,进而“有的放矢”,取得良好成效。
2 准确把握“新课程”、“新课标”
物理课程标准是关于物理教学的一般性、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离教师实际工作最近的课程理论体系,是物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前对教学的设计就是要解决好如何“以标施教”、实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的问题。
现在中学物理的教材、教参变化都很快,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应对其有深深的了解,对于变革后的新课程要明确其新在何处?要知道新课程的理念是什么?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有哪些?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怎样?而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新中、高考的模式设置又有怎样的调整?对于新课程课程标准、新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式等都应该是每一位中学物理教师必须了解、知道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眼全局、明确方向,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钻研课程标准,熟悉物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熟悉物理课程的内容标准,从而在全面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了解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运动的描述”内容标准(4)是:“能用公式和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具体可以解读为: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数学公式的简洁、准确等特点,感受数学公式的奇妙,体会数学公式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能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图象的直观、生动等特点,体会数学图象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感受“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领悟通过不同的途径解决物理问题。
3 根据教科书并结合实际。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显然,教学内容与教科书内容是有区别的:教科书内容是在知识经过教育处理后转化而来的,它虽然包含了一定的价值观、哲学思想、伦理和审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是编者赋予的,具有统一的社会文化工具角色和品质,而教学内容则是教科书基础上的教师个性化、学生指向化和环境适切化等的整合结果,应该具有远远大于教科书内容的文化含量,所以,一方面分析教学内容离不开教科书,即分析教学内容应源于教科书;另一方面,分析教学内容不能拘泥于教科书,即分析教学内容应高于教科书,要重点突出教科书内容、学生、教师和环境等资源因素的整合。
在分析教科书时,一般要采取通读和精读相结合的办法,在宏观上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在微观上抓住教科书的“四点”,以便最终在“四项注意”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
第一、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教科书的内容体系(知识结构)是物理知识的组成、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物理知识主要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理论、物理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物理知识应用等,只有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体系,把“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和“怎么办”的知识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才可能让学生在“是什么”的知识方面打好基础的同时,在“为什么”的知识的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怎么办”的知识的学习中学会应用。
第二、抓住教科书的“四点”,教科书的“四点”即:重点、难点、关键点和价值点,所谓重点,就是地位重要、应用广泛,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的知识,难点就是教科书的主要障碍,就是难教、难学之处,而关键点则是教科书的要害部位,即主要矛盾方面(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的分析就是关键点),所谓价值点,就是教科书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时所体现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控制变量能力的体现等),就是教科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陶冶情感、形成态度、提升价值观等的内容(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巧妙的实验构思,对科学的不懈追求、科学的态度,对近代科学乃至人类认识发展所作的贡献等)。
第三、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四项注意”,一是体现打好基础的同时兼顾差异,即要在重视物理基础知识、重视物理基础实验及实践活动的同时为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二是要联系实际、突出STS思想,即选择教学内容要重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生活和生产实例为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意识;三是重视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即要重视科学方法、探究学习及科学史内容的选择;四是注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