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节总是如期而至。上班族期盼的是,过年了,可以回家了;父母期盼的是,在外的孩子终于有时间回来,一家人可以团聚了。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后来叫作春节。
风俗都是经历时间的洗礼、历史的演变,约定而俗成的。各地形成的春节风俗不尽相同,但团聚是永恒的话题。我的家乡是豫北的一个小村庄,每到过年,在外打工的、求学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归故乡,小小的村庄就显得沸腾起来,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
准备年货
回家的大巴车要经过小镇,小时候一逢过年,我就会跟着爸爸妈妈来这里采购年货。往常从小镇到我家也就几分钟的车程,可是那天却走了好长时间,省会郑州的堵车场面也发生在这里。
我索性下车步行。镇街两边,大大小小开着好几家超市,此时,乡亲们进进出出地在超市里选购年货,很多人都是开车来的,停在超市外的车辆把路堵了个严实。
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了大家过年的热情,超市里也装点得年味十足:过年离不了的糖、瓜子、核桃,小孩子喜欢的玩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大家推着购物车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猪肉、鱼、虾等等,都装了进去,等着排队买单。
还记得我小时候,快到春节那几天,天不亮妈妈就催着爸爸起床:“快起来,去村头老张家割猪肉去,晚了就买不到了。”而如今,母亲常嘱咐我的一句话却是:“不要在外面乱买东西,家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能买到,很方便的。”
美味年食
爆竹声声除旧岁,金鸡啼晓新春来。又是一年春意盎然,又是一年春节到。在这个隆重的传统佳节,要准备的吃食也很丰富。
在北方,过年蒸馒头是必不可少的。从腊月二十五就开始准备,头一天晚上,用温水和好面放在靠近火炉的地方发酵,到第二天早上就可以蒸馒头了。馒头的种类也很多,除了普通的白面馒头,过年还要蒸素包子、肉包子、豆包,尤为一提的是花糕。这也是巧妇展现才能的时候,花糕多用大枣、红豆、绿豆做装饰,样式有喜鹊、盘神(蛇,保平安)、刺猬(财神)、搬仓鼠(招财)、寿桃等。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用擀面杖做出来花糕的底盘,再用刀子在上面刻出来树叶的形状,再用面团做出一些小花糕,放在上面,母亲总是很灵巧地用筷子那么一夹,一个小花糕就做成了。上锅蒸熟的花糕不但好吃,而且模样可爱,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百姓对新的一年美好愿望的寄托。
豫北的扣碗,在过年时也是必备的。扣碗是以五花肉为主材料,先烧再蒸。回到家的那天,还没进门,就闻到了肉的香味,果不其然,母亲正在烧肉。每年都是早早做准备,先把肉切成大块煮熟,再抹蜂蜜上色进行烧制,最后切成想要的形状,放进小黑碗里在大锅里蒸,蒸到肉用筷子一碰就烂的程度就可以起锅了。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少。母亲的手艺也是在一年一年准备过年的吃食中得到提高的。除此之外,还有麻花、焦叶等。
当然,象征着团圆的饺子也是不能少的。大年三十儿吃完中午的团圆饭后,就开始着手包饺子,这时候总是全家总动员,有的揉面,有的擀皮儿,有的包馅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再唠唠家常,场面热闹非凡。
那些风俗
在北方,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和初一的早上吃饺子是不变的规矩。老一辈还有着“三十洗脚洗头,明年富得流油”的说法。除夕之夜,一家人在一起看春晚,一起跟着电视里面倒数时间,在十二点钟声敲响时,耳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好似要把过去一年里的霉运都吓跑。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也都会在门口放一个挡财棍,意思就是把财运留在自己家。有时候想想,这些习俗还真有意思。
大年初一早晨五六点就要起床,先放鞭炮,再去给家里的长辈拜年,唯一能够有特权不给长辈拜年的是当年刚过门的新婚媳妇。有的家里人口多的还会聚到一起,分成好几拨拜年。此时长辈端坐在椅子上,小辈下跪磕头,甚是壮观,那一刻才真正感觉到新的一年来了。压岁钱也是重头戏,磕完头长辈们把准备好的红包一一分发给小辈,嘴里还一边念叨说:“又添一岁。”虽然不是什么特别的话语,但听起来,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祝福和亲情。
接着会去给村子里其他的长辈拜年,路上遇到拜年的人大家都会道声“新年好”。家家户户都准备着糖、瓜子、核桃,磕完头长辈们都会给小辈发这些吃食,东西不怎么贵重,却是一种祝福性的馈赠。
大年初二,就是串亲戚的开始。春节是团聚的节日,亲戚们也趁着这个机会交流感情,难得能闲聊片刻。如果是回娘家串亲戚,那还得备上一份厚礼。连续几天的串亲戚和待客,忙碌中带着喜悦。一转眼,就到了“破五”,这一天还是离不开饺子的陪伴,吃过“破五”的饺子,门口的挡财棍就可以收起来了,大街上的店铺也开始准备开门营业。
如今,很多人还在怀念那些逐渐被丢失的年俗,其实有时候真的不用十分在意。时代在进步,我觉得,春节的作用,就是一年一度温暖的提醒: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里还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在等待我们眷顾,比如亲情,比如文化,比如民族凝聚力。马年的春天,不正在向着我们踏步而来?
风俗都是经历时间的洗礼、历史的演变,约定而俗成的。各地形成的春节风俗不尽相同,但团聚是永恒的话题。我的家乡是豫北的一个小村庄,每到过年,在外打工的、求学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归故乡,小小的村庄就显得沸腾起来,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息。
准备年货
回家的大巴车要经过小镇,小时候一逢过年,我就会跟着爸爸妈妈来这里采购年货。往常从小镇到我家也就几分钟的车程,可是那天却走了好长时间,省会郑州的堵车场面也发生在这里。
我索性下车步行。镇街两边,大大小小开着好几家超市,此时,乡亲们进进出出地在超市里选购年货,很多人都是开车来的,停在超市外的车辆把路堵了个严实。
寒冷的天气阻挡不了大家过年的热情,超市里也装点得年味十足:过年离不了的糖、瓜子、核桃,小孩子喜欢的玩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大家推着购物车挑选自己需要的物品,猪肉、鱼、虾等等,都装了进去,等着排队买单。
还记得我小时候,快到春节那几天,天不亮妈妈就催着爸爸起床:“快起来,去村头老张家割猪肉去,晚了就买不到了。”而如今,母亲常嘱咐我的一句话却是:“不要在外面乱买东西,家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能买到,很方便的。”
美味年食
爆竹声声除旧岁,金鸡啼晓新春来。又是一年春意盎然,又是一年春节到。在这个隆重的传统佳节,要准备的吃食也很丰富。
在北方,过年蒸馒头是必不可少的。从腊月二十五就开始准备,头一天晚上,用温水和好面放在靠近火炉的地方发酵,到第二天早上就可以蒸馒头了。馒头的种类也很多,除了普通的白面馒头,过年还要蒸素包子、肉包子、豆包,尤为一提的是花糕。这也是巧妇展现才能的时候,花糕多用大枣、红豆、绿豆做装饰,样式有喜鹊、盘神(蛇,保平安)、刺猬(财神)、搬仓鼠(招财)、寿桃等。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用擀面杖做出来花糕的底盘,再用刀子在上面刻出来树叶的形状,再用面团做出一些小花糕,放在上面,母亲总是很灵巧地用筷子那么一夹,一个小花糕就做成了。上锅蒸熟的花糕不但好吃,而且模样可爱,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百姓对新的一年美好愿望的寄托。
豫北的扣碗,在过年时也是必备的。扣碗是以五花肉为主材料,先烧再蒸。回到家的那天,还没进门,就闻到了肉的香味,果不其然,母亲正在烧肉。每年都是早早做准备,先把肉切成大块煮熟,再抹蜂蜜上色进行烧制,最后切成想要的形状,放进小黑碗里在大锅里蒸,蒸到肉用筷子一碰就烂的程度就可以起锅了。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少。母亲的手艺也是在一年一年准备过年的吃食中得到提高的。除此之外,还有麻花、焦叶等。
当然,象征着团圆的饺子也是不能少的。大年三十儿吃完中午的团圆饭后,就开始着手包饺子,这时候总是全家总动员,有的揉面,有的擀皮儿,有的包馅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再唠唠家常,场面热闹非凡。
那些风俗
在北方,大年三十儿的晚上和初一的早上吃饺子是不变的规矩。老一辈还有着“三十洗脚洗头,明年富得流油”的说法。除夕之夜,一家人在一起看春晚,一起跟着电视里面倒数时间,在十二点钟声敲响时,耳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好似要把过去一年里的霉运都吓跑。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也都会在门口放一个挡财棍,意思就是把财运留在自己家。有时候想想,这些习俗还真有意思。
大年初一早晨五六点就要起床,先放鞭炮,再去给家里的长辈拜年,唯一能够有特权不给长辈拜年的是当年刚过门的新婚媳妇。有的家里人口多的还会聚到一起,分成好几拨拜年。此时长辈端坐在椅子上,小辈下跪磕头,甚是壮观,那一刻才真正感觉到新的一年来了。压岁钱也是重头戏,磕完头长辈们把准备好的红包一一分发给小辈,嘴里还一边念叨说:“又添一岁。”虽然不是什么特别的话语,但听起来,还是能感受到浓浓的祝福和亲情。
接着会去给村子里其他的长辈拜年,路上遇到拜年的人大家都会道声“新年好”。家家户户都准备着糖、瓜子、核桃,磕完头长辈们都会给小辈发这些吃食,东西不怎么贵重,却是一种祝福性的馈赠。
大年初二,就是串亲戚的开始。春节是团聚的节日,亲戚们也趁着这个机会交流感情,难得能闲聊片刻。如果是回娘家串亲戚,那还得备上一份厚礼。连续几天的串亲戚和待客,忙碌中带着喜悦。一转眼,就到了“破五”,这一天还是离不开饺子的陪伴,吃过“破五”的饺子,门口的挡财棍就可以收起来了,大街上的店铺也开始准备开门营业。
如今,很多人还在怀念那些逐渐被丢失的年俗,其实有时候真的不用十分在意。时代在进步,我觉得,春节的作用,就是一年一度温暖的提醒:忙碌中不要忘了,生命里还有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在等待我们眷顾,比如亲情,比如文化,比如民族凝聚力。马年的春天,不正在向着我们踏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