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盆是常见的养花用具,多为陶制,因陶器透水透气性强,易于植物生长。但因陶质花盆质地较差,多为素面,若置于厅堂几案之上,观之稍逊不雅,所以就出现了瓷质花盆。虽都是花盆,但在使用上却不同。一般讲不直接用瓷盆种植花卉(也有直接种植的),因瓷质花盆透水透气性能远不及陶质花盆,但是瓷质花盆质地优良,在光亮的表面可以绘制各种画面给人以美感,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我们聪明的先辈是先用陶盆将植物培育成形,待到含苞待放之时,再将其放入较大的瓷盆中,即如陶盆穿上了一件漂亮的外罩衣,再摆放于厅堂。花的娇艳和盆的高雅交相辉映,增添了厅堂的美好气氛。这样瓷制花盆便有了更为贴切的名称——套盆。在使用套盆时其下还需置一瓷盘,但瓷盘多已遗失。
套盆的制式多种多样,如圆形、方形、八方形、椭圆形、葵花口式、折沿口式等;多彩和单色釉等均有使用。下面就介绍三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晚期花盆。
粉彩黄地香兰梅花纹花盆,高34.7厘米,口径40.5厘米,足径21.5厘米。敞口外侈,直腹,腹下内收,圈足,底心无釉,底的中心一圆孔通内底。内壁施白釉。口沿外侧以浅蓝、粉红和深红诸色画一周连续如意云纹;腹部下内收处以粉红和浅蓝、苹果绿色绘一周变形莲花瓣(又称八大马);足外墙施白釉。盆腹遍施黄色底釉,满饰小朵兰花。香兰花朵开放,花盆造型优美,色泽雅致,当盆内装上真花实叶,则更显高贵典雅。
瓷质花盆在宋代已有实物出现,如北宋钧窑菱花式花盆就是名贵的产品。所谓名贵是所制花盆造型优雅,色彩明丽,应是皇家所用。到了明代宣德时期品种更加丰富。清代的花盆,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更为多姿多彩。
粉彩桃蝠团寿纹花盆,高35.5厘米,口径38.5厘米,折沿,直腹,腹下内收,圈足,底无釉,底心中部一圆孔。器身至足外墙均施黄色底釉,满饰折枝桃树,枝头鲜桃累累。桃枝中飞舞着十二只蝙蝠,花间篆书十八个“寿”字,寓意福寿双至,福寿延年。这件花盆造型规整,器身丰满,鲜桃滴翠,蝙蝠生动,在黄中闪绿的底色中,更显生机勃勃,加强了美好的寓意。
粉彩源于清代康熙晚期,为釉上彩,彩料多达数十种。在使用时加入一种含砷的白色颜料,被称为“玻璃白”。釉上彩需经二次焙烧。
在第一次焙烧后,再用彩料进行绘画,经过720℃—750℃的低温焙烧,就完成了整个焙烧过程。由于使用“玻璃白”使得画面用手抚之有较明显的凸起,这也是鉴定粉彩瓷器的要点。使用“玻璃白”在焙烧过程中可使绘画所用颜料“粉化”,即使原有色泽产生淡化,并产生玻璃质感。如此件上所绘鲜桃红、白之间过渡色非常自然,就是粉化的结果(当然绝离不开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这就使得鲜桃更加立体化,使人有伸手可得的感受。制作圆形瓷器可以轮制拉坯,但非圆形瓷器就需纯手工制作。所以非圆形瓷器比圆形瓷器的制作难度大,下面介绍的就是一件方形花盆。
粉彩黄地描金燕梅纹花盆,高26.5厘米,长和宽均为47.4厘米、折沿,口沿描金铺地,上面暗红色回纹一周。胫部渐内收,略直腹,四角扁平足,底无釉,底心正中一圆孔。器身遍施黄色釉,以红、粉色画出折枝梅花,以黑、白色勾勒出飞燕,展翅飞翔于梅花之间。飞燕各具姿态,或上飞,或俯冲,动感极强,使处于静态中的盆体,似在飞燕群舞中也飘动起来,实是难得的一件佳品。
以上三件花盆的铺地釉色均为黄色。黄色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山于呈色剂的不同配比,所以烧制出的成品呈色就产生差异。从这三件花盆来看,粉彩桃蝠团寿纹花盆的黄色泛绿,而这件粉彩黄地描金燕梅纹花盆的黄色就比较适中。
黄色釉在明代嘉靖后被定为供皇室宗庙祭祀之用,民间器物就不再见黄釉,这一规定一直持续到清末。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粉彩的顶峰时期,这以后制瓷业每况愈下。但在光绪年间又发现了乾隆时未用的彩料,所以这一时期粉彩的质量又出现了一个飞跃,这样就产生了一些较为优质的粉彩瓷器。纵观上述三件花盆的做工和绘画技巧,虽无年款,但也不能归于民窑所产,应是官窑瓷器。
(责编:耕生)
套盆的制式多种多样,如圆形、方形、八方形、椭圆形、葵花口式、折沿口式等;多彩和单色釉等均有使用。下面就介绍三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晚期花盆。
粉彩黄地香兰梅花纹花盆,高34.7厘米,口径40.5厘米,足径21.5厘米。敞口外侈,直腹,腹下内收,圈足,底心无釉,底的中心一圆孔通内底。内壁施白釉。口沿外侧以浅蓝、粉红和深红诸色画一周连续如意云纹;腹部下内收处以粉红和浅蓝、苹果绿色绘一周变形莲花瓣(又称八大马);足外墙施白釉。盆腹遍施黄色底釉,满饰小朵兰花。香兰花朵开放,花盆造型优美,色泽雅致,当盆内装上真花实叶,则更显高贵典雅。
瓷质花盆在宋代已有实物出现,如北宋钧窑菱花式花盆就是名贵的产品。所谓名贵是所制花盆造型优雅,色彩明丽,应是皇家所用。到了明代宣德时期品种更加丰富。清代的花盆,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更为多姿多彩。
粉彩桃蝠团寿纹花盆,高35.5厘米,口径38.5厘米,折沿,直腹,腹下内收,圈足,底无釉,底心中部一圆孔。器身至足外墙均施黄色底釉,满饰折枝桃树,枝头鲜桃累累。桃枝中飞舞着十二只蝙蝠,花间篆书十八个“寿”字,寓意福寿双至,福寿延年。这件花盆造型规整,器身丰满,鲜桃滴翠,蝙蝠生动,在黄中闪绿的底色中,更显生机勃勃,加强了美好的寓意。
粉彩源于清代康熙晚期,为釉上彩,彩料多达数十种。在使用时加入一种含砷的白色颜料,被称为“玻璃白”。釉上彩需经二次焙烧。
在第一次焙烧后,再用彩料进行绘画,经过720℃—750℃的低温焙烧,就完成了整个焙烧过程。由于使用“玻璃白”使得画面用手抚之有较明显的凸起,这也是鉴定粉彩瓷器的要点。使用“玻璃白”在焙烧过程中可使绘画所用颜料“粉化”,即使原有色泽产生淡化,并产生玻璃质感。如此件上所绘鲜桃红、白之间过渡色非常自然,就是粉化的结果(当然绝离不开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这就使得鲜桃更加立体化,使人有伸手可得的感受。制作圆形瓷器可以轮制拉坯,但非圆形瓷器就需纯手工制作。所以非圆形瓷器比圆形瓷器的制作难度大,下面介绍的就是一件方形花盆。
粉彩黄地描金燕梅纹花盆,高26.5厘米,长和宽均为47.4厘米、折沿,口沿描金铺地,上面暗红色回纹一周。胫部渐内收,略直腹,四角扁平足,底无釉,底心正中一圆孔。器身遍施黄色釉,以红、粉色画出折枝梅花,以黑、白色勾勒出飞燕,展翅飞翔于梅花之间。飞燕各具姿态,或上飞,或俯冲,动感极强,使处于静态中的盆体,似在飞燕群舞中也飘动起来,实是难得的一件佳品。
以上三件花盆的铺地釉色均为黄色。黄色釉是以适量的铁为着色剂,在氧化焰中烧成;山于呈色剂的不同配比,所以烧制出的成品呈色就产生差异。从这三件花盆来看,粉彩桃蝠团寿纹花盆的黄色泛绿,而这件粉彩黄地描金燕梅纹花盆的黄色就比较适中。
黄色釉在明代嘉靖后被定为供皇室宗庙祭祀之用,民间器物就不再见黄釉,这一规定一直持续到清末。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粉彩的顶峰时期,这以后制瓷业每况愈下。但在光绪年间又发现了乾隆时未用的彩料,所以这一时期粉彩的质量又出现了一个飞跃,这样就产生了一些较为优质的粉彩瓷器。纵观上述三件花盆的做工和绘画技巧,虽无年款,但也不能归于民窑所产,应是官窑瓷器。
(责编: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