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纸媒在灾害性事件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li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报纸在报道灾害性事件时,将“人文关怀”贯穿报道的过程中,受众能从中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光辉和温暖。《贵州都市报》在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充分展现了人文关怀,积极引导受众情感,传播正能量,体现了平面媒体的责任担当。
  【关键词】贵州都市报;灾害报道;人文关怀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贵州平面媒体灾害性报道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1QN040。
  灾害性事件是指对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生活以及生命财产造成破坏和危害的突发性事件,包括地震、山洪、泥石流、飓风等。历年来,灾害性事件都是新闻媒体重点报道的内容,也是受众较为关心的重要话题。
  作为四大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在报道灾害性事件时,将“人文关怀”贯穿报道的过程中,受众能从中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光辉和温暖。
  《贵州都市报》作为贵州最大的综合类都市报,其受众面向全省,主要反映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报道灾害性事件也是《贵州都市报》众多报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的渊源来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是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1]灾害性事件报道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不任意、不刻意去报道受害者在灾害性事件中的不幸遭遇,提倡在报道中尊重受害者,运用文字让受众了解他们,从而达到关心他们的目的。
  英国学者卡伦·桑德斯在《道德与新闻》中谈到,有关灾难的报道不仅是提供一些基本事实资料,更多的是要通过报道在受众和遭受灾难的人之间建立起一条情感纽带,也就是感情。[2]建立感情的有效方式就是在灾害性事件报道中展现人文关怀。因此,新闻媒体应该将人文关怀贯穿于灾害性事件的报道过程中。
  二、《贵州都市报》在灾害性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表现
  2014年8月27日晚上8点30分左右,贵州省黔南州福泉市发生了一起山体滑坡,导致两个村民小组房屋被掩埋。事发之后,当地的人武、公安、消防、医护队伍迅速赶到现场开展救援工作。截至9月1日早晨,滑坡最终造成23人遇难,22人受伤。对于这一突发性灾害性事件,省级都市类报纸《贵州都市报》对其作了充分详尽的报道。
  (一)及时跟踪报道,充分尊重受众的知情权
  媒体对受众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他们知情权的尊重。[3]福泉市山体滑坡事件发生之后,公众对于该信息的渴求度非常高。只有及时地对该灾害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才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知情权,让老百姓全面地了解灾害性事件的真实情况。
  山体滑坡事件发生后,《贵州都市报》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事故发生地点进行全方位的报道。《贵州都市报》8月29日用了一个整版从现场救援情况、政府的救灾措施、亲身经历者的讲述三个方面报道了山体滑坡及救援情况。山体滑坡本就有发生次生灾害的潜在危险,《贵州都市报》的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将一篇篇稿件准确及时地发回报社,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了灾情,不仅展现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也体现了新闻记者的人文关怀。从8月29日开始,《贵州都市报》对此次山体滑坡事件的报道一直持续到9月2日,将救灾情况和伤者的治疗情况都一一告知受众。
  (二)加强议程设置,凸显媒体对灾情与民众的关心
  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学者麦肯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4]换句话说,新闻媒体能够决定哪些新闻能够进入受众的视野。山体滑坡事件发生后,《贵州都市报》加强了对这一事件的“议程设置”功能。
  从《贵州都市报》的报道内容来看,焦点主要集中在现场救援与受灾民众的安置两个方面。8月29日,《贵州都市报》A8版用了整版的篇幅报道了预备役师官兵赶赴灾害现场救援以及灾害幸存者的经历(见图1)。8月30日,《贵州都市报》A2版也用了整版篇幅详细报道了救援工作全面开展的情况。9月2日,《贵州都市报》A14版用了三分之二的版面报道了此次山体滑坡的最终搜救结果。从《贵州都市报》的报道篇幅来看,在灾害发生后的几天时间里,该报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山体滑坡的情况,以此来表明该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从内容和篇幅上的议程设置,可以看出《贵州都市报》对该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灾区灾情和受灾民众的关心。
  (三)关注死难者和幸存者,大力弘扬人性的真善美
  任何新闻事件的报道对象都是人,灾害性事件同样如此。灾害的发生不仅摧毁了家园,也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伤亡。因此,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不可避免地要关注死难者和幸存者。
  在山體滑坡事件中,《贵州都市报》对死难者和幸存者的关注是其人文关怀的充分表现。关注死难者,并不是一定要刊登他们的照片或是详细的生平,简单地用数字就能表明伤亡的惨重。当媒体将目光聚焦在幸存者时,会发掘出许多幸存者身上感人的故事。据《贵州都市报》报道,山体滑坡前,吴锦菊一家刚吃完饭不久,突然听到儿媳大喊“快跑,山垮了”。吴锦菊一边跑,一边说“你爸爸还在屋里”,27岁的儿子陈真军就赶紧跑去另一栋屋子里喊年近7旬的老父亲。最后,吴锦菊和她的儿媳、孙女均得救了,但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已被埋。不能否认的是,灾害给幸存者及家属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报道灾难中的感人事迹,这无疑是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四)平民化报道视角,彰显媒体的人文关怀
  越是普通人的故事,往往越真挚感人。在此次山体滑坡事件的报道过程中,《贵州都市报》报道的重点放在了普通人的身上。除了前文所述吴锦菊儿子进屋救父亲的故事外,还有在山体滑坡中失去孙子的罗泽会一家五口的故事。《贵州都市报》8月29日报道了正在黔南州首府都匀市开展野外训练的某预备役接到救援命令后,师政委带领官兵冒着大雨,克服饥饿和疲惫,用双手在土石堆里连挖带刨寻找幸存者的动人事迹。《贵州都市报》在8月30日也报道了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留美博士后柏华和中南大学博士杨波对山体滑坡伤员进行心理干预的故事。   《贵州都市报》平民化视角的报道不但让受众了解了受灾的百姓,也让受众认识了为救灾抢险而战斗在一线的普通工作人员。虽然山体滑坡带走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是当媒体聚焦于这些普通人的时候,通过一篇篇充满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让受众感受到灾难的阴霾会逐渐散去,希望会在幸存者的心中重新点燃。
  (五)在新聞图片中注入人文关怀
  新闻图片是对新闻现场的真实再现。新闻图片的人文关怀要精确细微处,于细中见大爱。[5]灾害性事件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到了损失,新闻照片在选择上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既要体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又要保证受众心理上能够接受图片内容,同时还要保护好新闻图片主体的隐私权。
  在此次山体滑坡事件报道中,《贵州都市报》配发了大量的新闻图片,对传达灾情信息起到了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图片的主题集中在官兵在现场的救援情况、医护人员对伤者的救助治疗和伤者的康复情况三个方面。这些图片围绕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配图。例如,8月29日的《贵州都市报》配发了一张题为“一岁半的小伤者”的特写图片,这名小伤者头上缠着绷带,脸上还有很多泥土,静静地睁着大大的眼睛接受治疗。9月2日的报纸配发了“运送最后一名遇难者遗体”的图片,四位救援人员步伐一致地抬起一名死难者的遗体,彰显了对生命的尊重。一幅优秀的新闻图片,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如果灾害性事件的新闻图片过于血腥,过于展现遇难者或受伤者的惨状,会导致受众的不良心理反应。当新闻图片展现的是积极向上的救援情况时,带给人的则是一种奋勇向前、团结一心的感受。
  结语
  报纸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展现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体现对人的尊重和价值的肯定。《贵州都市报》在灾害性事件的报道中,不仅是灾难的记录者,也是救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爱心与希望的传递者。
  注释:
  [1]谢喜家.在救助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D].南昌大学,2011.
  [2]卡伦·桑德斯.道德与新闻[M]. 洪伟等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姜伟超.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汶川地震为例[D].兰州大学,2010.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刘晓琳.新闻图片的人文关怀不可忽视[J].新闻与写作,2007(06).
  (作者:潘源,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娄立原,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 要】主题短视频新闻是传统主流媒体适应传播新形势,发挥主流媒体传统优势,满足受众新闻信息需求,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更加全面、立体、客观、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报道效果更加生动,已成为当下及未来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以获奖视频作品《一卷知合肥》为例,试探讨主题短视频新闻策划与制作的创新思路及方法。  【关键词】短视频新闻;媒体融合;主题新闻  一、主题短视频新闻的
【摘 要】区域形象即是公众对某个地区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以河南的区域形象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浅析现阶段的河南形象、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出应对的塑造方法,力求为河南形象构筑一套完整、健全的体系提供一个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传播学 区域形象 形象塑造  一、区域形象塑造  所谓区域形象塑造,就是在区域形象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区域形
【摘要】本文通过对“宜黄事件”过程的梳理总结出网络,事件的一般传播路径。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互动,微博,网络和媒体互相设置议题都在舆论的生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促进了网络舆论的生成,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程,促成了政府决策。  【关键词】网络舆论“宜黄强拆”事件微博议程设置    2010年,宜黄“9·10”强拆事件中,宜黄地方政府强拆致使一人死亡、两人严重烧伤,该事件引发了广大的网民对于强拆事件
【摘要】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着社交媒体上信息过剩与优质信息匮乏并存;面临如何处理遇难者生前在网络上的信息的尴尬;传统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如何在社交媒体时代更具竞争力;突发事件报道面临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伦理的冲突等新问题。今后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发展方向和可尝试的路径:媒体突发事件报道应该对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进行核实;谨慎公开遇难者生前的网络信息;传统媒体应该在内容和渠道两方面上努力,寻求突破困境之
【摘 要】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的加快催化新闻生产边界的开放与新闻生产机制的革新,各类新型融合新闻样态不断涌现,并引发业界新闻生产实践的“创新与扩散”。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为例,通过分析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在融合叙事、视觉呈现、交互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与共性,认为高校在融合新闻教育方面应强化跨学科知识结构的人才培养、加强数字人文素养教育、坚持融合新闻教学的实践导向。  【关键词】融合新闻;中国
【摘要】新闻评论是党报核心竞争力所在。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格局,地方党报新闻评论如何谋求新的发展动力以提升自身影响力和传播力?本文认为,只有坚持服务大局,加大新闻评论力度,积极发挥评论“品牌”和评论集群相互支撑效应,才能彰显地方党报评论的旗帜作用和引领力量。  【关键词】滁州日报;评论;改革  当前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不再独领风骚。面临激烈的媒体竞争,《滁州日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摘要】本文通过“袁姗姗滚出娱乐圈”事件分析探讨两种类型的媒介化关系对网络集群对象的影响:一方面是反袁派和挺袁派围绕事件的核心人物袁姗姗所形成的准社会关系互动;另一方面是反袁派或者挺袁派内部网友之间的“弱连接”型人际关系互动。  【关键词】准社会关系弱连接网络集群  自近段时间“××滚出娱乐圈”的句式在微博上被发明后,不少明星相继被卷入,其中“袁姗姗滚出娱乐圈”话题更是高居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近两个
【摘要】当代大学生,其主体主要是90后,他们是互联网中的原居民,互联网的出现使得视频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了新形态的变化,那么这种新形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当代大学生在获取视频过程中又表现出哪些偏好,视频信息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本文以合肥大学城学生群为研究对象,对这些问题展开调研和探讨。  【关键词】视频传播大学生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根据CNNIC
[摘要]典型人物是社会中的佼佼者,同时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采写典型人物报道,关键在于挖掘其身上重要的精神品质,用事实说话、从细节入手,找故事、挖情感、看精神,才能将典型人物报道做得有血有肉,给人以激励和鼓舞、感染、启迪,从而打动受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好声音。  [关键词]典型人物;新闻报道;细节挖掘;鲜活形象  细节是什么?细节支撑文章的魂。著名记者穆青曾说过:“有时候,一个细节比千言万
【摘 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出版融合发展语境下的“走出去”业务创新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本文以原创汉语教材项目《汉语入门王》“走出去”的设计和推广为例,从背景、项目建设、优势和可行性等角度进行探索,以为当下汉语教材的“走出去”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教材;融合出版;走出去  一、汉语教材“走出去”的背景  当前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融合出版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