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过去受传统教育“教师为中心”思想理念的束缚,对教学过程的研究着重于教师的“教”,教学过程实际上变成了单纯的传授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是“以学生为本”,其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学生必须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显然是无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的。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从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立足于研究学生的“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做起。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创设课堂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残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的心向,从而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特别是从浙江来的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观摩课就为我们指明课改的方向,我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如《24时计时法》一课中,教师通过电脑演示,有猜谜,播放了一次历史战役,说明24时计时法的重要性,并进行钟面操作,看列車时刻表,单位上下班时间牌等活动来进行24时的计算,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
再如《粉刷教室》一课是课本上求长方体表面积一节的应用课,学生对表面积已有了初步认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直接利用教室墙壁来进行实际计算。同时选择“粉刷教室墙壁需要考虑什么?”作为尝试点,创设了一个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学生共同对问题观察和磋商中加深了对表面积的认识并练习计算。因为教师还设计了更贴切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如在用料、选材、资金、人工等方面的计划。使学生在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
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义乌的那位男教师在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并让学生对黑板上的图形做及时的补充或提出异议,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许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2、 课堂上及时反馈调整,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而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静态的,在以往的课堂中,为完成教案而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课堂中教师注重的是教案的执行过程,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通过观察、交谈、提问、分析和课堂练习等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从而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如我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节课后感觉同学们认识理解的不够。就在下一节课上课要求学生们画图说明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不同?并把有限长的线标上数据。学生们开始按各线的特点画,我巡视时发现这样一个答案:直线上标了5厘米。我就读给大家听:“直线长5厘米。”大家愣一下,马上开始争议起来“直线无限长,怎么才有5厘米长?”“我画这么长,就标上了。”“直线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它无一定长度,怎么能标5厘米长?”我对那极为大胆发表意见的同学加以表扬。接着又问“那射线长5厘米对吗?为什么?”大家又讨论起来,我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疑问并请同学帮助他们,气氛很热烈。紧接着我又提出“那线段长5厘米对不对?为什么?有无一定长度?能否无限延长……”等问题。这样,有无端点与能否延长、有限长、无限长都理解了,直线、射线、线段也就分辨清了。
又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分类”这节课时,发现学生“看、听”学的效果不佳,都似懂非懂的。就立刻改为让学生动手“叠、剪、拼”各种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并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我的是钝角三角形,看有一个角是钝角,它比90度大……”。从这一次临时改教案的举措中看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必须在学生的“学”上进行改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把学生从被动听、啃书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创设文问题情境与及时反馈调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手段。如何实施?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必须要经过“理念”上的不断更新,真正立足于学生“学”的方法的“研究”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尝试探索过程。有时课堂上是不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力求让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中经历尝试、探究、观察与分析的体验,产生思维的冲突、碰撞,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处,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探索思考,满足学生好表现的心理,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
1、 创设课堂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残生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的心向,从而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或经验独立地解决问题。特别是从浙江来的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观摩课就为我们指明课改的方向,我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如《24时计时法》一课中,教师通过电脑演示,有猜谜,播放了一次历史战役,说明24时计时法的重要性,并进行钟面操作,看列車时刻表,单位上下班时间牌等活动来进行24时的计算,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中。
再如《粉刷教室》一课是课本上求长方体表面积一节的应用课,学生对表面积已有了初步认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直接利用教室墙壁来进行实际计算。同时选择“粉刷教室墙壁需要考虑什么?”作为尝试点,创设了一个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学生共同对问题观察和磋商中加深了对表面积的认识并练习计算。因为教师还设计了更贴切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如在用料、选材、资金、人工等方面的计划。使学生在使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情境之中。
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中义乌的那位男教师在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的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并让学生对黑板上的图形做及时的补充或提出异议,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看到了可以用许多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2、 课堂上及时反馈调整,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而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静态的,在以往的课堂中,为完成教案而上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课堂中教师注重的是教案的执行过程,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通过观察、交谈、提问、分析和课堂练习等随时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从而激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信心。
如我在教学“直线、射线、线段”这节课后感觉同学们认识理解的不够。就在下一节课上课要求学生们画图说明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不同?并把有限长的线标上数据。学生们开始按各线的特点画,我巡视时发现这样一个答案:直线上标了5厘米。我就读给大家听:“直线长5厘米。”大家愣一下,马上开始争议起来“直线无限长,怎么才有5厘米长?”“我画这么长,就标上了。”“直线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限延长,它无一定长度,怎么能标5厘米长?”我对那极为大胆发表意见的同学加以表扬。接着又问“那射线长5厘米对吗?为什么?”大家又讨论起来,我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疑问并请同学帮助他们,气氛很热烈。紧接着我又提出“那线段长5厘米对不对?为什么?有无一定长度?能否无限延长……”等问题。这样,有无端点与能否延长、有限长、无限长都理解了,直线、射线、线段也就分辨清了。
又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分类”这节课时,发现学生“看、听”学的效果不佳,都似懂非懂的。就立刻改为让学生动手“叠、剪、拼”各种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并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我的是钝角三角形,看有一个角是钝角,它比90度大……”。从这一次临时改教案的举措中看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所在,必须在学生的“学”上进行改革,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把学生从被动听、啃书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创设文问题情境与及时反馈调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手段。如何实施?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必须要经过“理念”上的不断更新,真正立足于学生“学”的方法的“研究”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尝试探索过程。有时课堂上是不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力求让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中经历尝试、探究、观察与分析的体验,产生思维的冲突、碰撞,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处,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探索思考,满足学生好表现的心理,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学生的主动意识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