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学·社会——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

来源 :贵州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ers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鲁迅作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当然首先是因为他以蕴蓄着深刻现实主义力量的小说和投枪匕首般犀利的杂文为主要武器,“在文化路线上,代表全民族,向着敌人冲锋陷阵”而“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现代文学史上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但是,也有另一个不应忽略的方面:他不仅是以研究自然科学作为自己战斗生活的开始,而且,终其一生,他也一直把关怀祖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作为自己战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对于帮助鲁迅对社会进行观察分析和从事文艺写作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一从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为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挽救祖国的危亡,中国人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曾经历了一个向西方探求真理的阶段。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学习西方更成了一股重要潮流。毛泽东同志对当时情
其他文献
以往的论者们多因晚清“西学中原”说的消极性而对其加以全盘否定,其实,“西学中原”说更多地起着消除人们心目中的抵触情绪、睁开眼睛了解西方世界等积极作用,其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演变过程占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曾国藩借桐城文章倡导洋务,不仅能最恰当的宣扬其“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亦能减少来自顽固派的攻击,同时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对“文统”、“道统”恋恋不舍的传统知识分子学习洋务的积极性。其围绕洋务运动的需要对桐城文理论进行的一系列改造,不仅从文统,道统两个方面对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而且力图改变桐城文风以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正> 1 当"边城小说"崛起于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的时候,人们更多的是被它那浅层表象所震慑.西南边区(湘黔贵)的荒僻的山村和偏远的集镇所散发出的浓郁四溢的乡土气息和撩拨人心的边城野味,体现了"边城小说"在题材上的新;"边城小说"所叙述的一个个扑朔迷离、神奇变幻的故事,带来了小说内容情节的奇;而沈从文所着意塑造的"乡下人"形象系列,和艾芜笔下的报仇未成而只能"叫出乌鸦一样的声音"的疯子(《乌鸦之歌》),心狠手辣而又不失人性的强盗头子和天真善良而又充满野性的在强盗窝中生长的
<正> 1 严格地说,"五四"戏剧(指1919-1927年间的剧作)并不成熟.它在"反映现实生活上不及小说广泛深刻,在表达’五四’昂扬激越的革命精神上,不及诗歌充分,在运用白话的娴熟自如上,不及散文突出."但是,假如我们将小说、诗歌、散文比作三位"大哥",那么,戏剧就是它们的"小弟",它们共同属于"五四"新文学大家族.其族徽就是现代意识. "五四"现代意识最核心的内容,即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对人的感情、欲望和理性的解放.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人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是
<正> 《荀子·儒效》明言:"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心),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可是,唐儒杨椋在其《荀子注》中却说:"以浅持博,谓见其浅,则可以执持博也.先王当为后王,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皆传写误也."清儒卢文绍对杨注没有怀疑,只是补充说:"’以一持万’元刻作’以一行万’,《外传》同,本书《王制篇》亦同."清人刘台拱也赞同
<正> 改革十年来,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力在一片大转移的呼声中,涌进城市,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这一派"繁荣"的背后,我们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是什么?即将预示的"示警信号"又怎样?这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深深地反思. 一、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现实矛盾我国目前的农村,一方面是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力在企盼着寻找出路,另一方面,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劳动力的容纳量又十分有限.这是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无论向哪一方倾
<正>一、安顺地区粮食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十年来,安顺地区粮食生产的基本情况是:风调雨顺可增产,一般年景可保产,一遇灾害必减产,大灾大减,小灾小减,一直不能高产稳产。究其原因,就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差,抵御各种自然灾害能力低,而关键在于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投入不够。据统计资料记载,全区“六五”期间农业投资只有1372万元,比“五五”期间下降了54.9%。“七五”期间又在“六五”期间下降的基础上,仅头三年又下降了16%。因此,极大地制约了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生产工具、科学种田等农业生
<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一代代中华儿女探索着救国救民的真理,改革、革新、开放日渐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并构成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正> 竹王传说自从常璩在《华阳国志》中采录之后,不少史籍纷纷加以引述,千百年来成了研究夜郎历史的重要材料。史籍中影响较大的,当推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载了竹王传说: